自序
意外之旅
本書將1870年代縱走台灣西岸的探險家文章集結成冊,包括介紹史蒂瑞的〈意外之旅〉、〈中部內山行埔里、日月潭見聞錄〉、〈眉溪歷險行〉、〈平埔村的新港文書崗仔林紀行〉、〈約會在筏灣射鹿、高燕探險行〉、〈史蒂瑞走訪台灣行程表〉6篇原刊於2004年9月號《歷史月刊》第200期,「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的台灣探險行」專輯;其他3篇〈日薄西山巴宰族—大社、內社紀行〉、〈北台行腳〉、〈澎湖踏浪行〉,分別登載在2005年《臺灣博物季刊》85(24:1)、86(24:2)、87(24:3)號上。翻譯的〈十九世紀原住民部落樣貌〉登於《歷史月刊》200期。
〈英商柯樂養病之旅台灣南北走一回〉、〈甘為霖二訪泰雅族眉原‧眉溪社探險行〉、〈布勒克台灣中部內山行〉3篇也以〈1870年代的台灣之旅〉為題的專輯方式,刊在2006年8月號《歷史月刊》第223期。至於〈英國外交官阿赫伯的畢業旅行〉,則是以〈英國外交官亞倫的畢業旅行〉為題,登在2005年2月號《歷史月刊》205期。
所以,全書章節都曾發表過,且絕大部分登在《歷史月刊》。這都是該刊社長兼總編輯東年的錯愛、提攜。記得出版了Edward
House的譯註本《征臺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台北:原民文化,2003),照例到處上廣播電台打書、向認識或不認識者軟銷、硬銷小勞作之後,因緣聚會、誤打誤撞,到老同學邱慶鐘開的十元店打工。某天週六,突然接到不認識的東年來電,曾是愛好文藝作品、慘綠少年的我,當然知道鼎鼎大名的他,只是不知道為何找上我?他說,看過我的作品,覺得不錯,問我有沒有其他待發表之作?回說,正研究史蒂瑞來台探險、蒐集博物的故事。他鼓勵趕快譯寫出來。原不以為意,沒想到三不五時接獲來電,關心進度。這可是很大的壓力啊!只好硬著頭皮,一方面打工,賺點不至於讓自己餓死的工資,深夜趕稿,應付應付東年的盯人。過約兩個月,有天,他突然問說,是否可以登在即將出版的9月號?老天哪,居然來真的,而且是大篇幅專輯登載!只好沒眠沒日,終於交稿。距離第一次聯絡,才約3個月不到。真的是,逼稿成章。從《歷史月刊》忠實讀者變成了作者,實在像作夢。
後來認識一些研究台灣的朋友,譬如翁佳音、陳秋坤,都是東年的引介。佳音兄更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也是筆者找不出答案、解惑的百寶箱。本書就有多處和他抬槓後,略作修正。東年不只對筆者如此,對一些尚未具知名度的年輕學者,也提攜再三。常自覺,假使筆者原只是十里馬,沒有半途逃離這塊研究台灣的領域,東年大哥識人之明、伯樂之功,是關鍵。台灣書房出版了《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就是五南文化董事長楊榮川先生有次看到筆者在《歷史月刊》的塗鴉,囑秘書海底撈針聯繫的結果;接著,陸續有包括本書在內的多本合作。感謝楊老董、楊士清總經理的支持,也向編輯群說聲,辛苦了。另外,名漫畫家好友杜福安的素描,讓本書與本人生色不少。而,整個過程,就像史蒂瑞來台灣一樣,純屬萬般意外的意外之旅。
本書雖是集結舊作,不過修訂再三,從發表第一篇文章迄今8年多的研究,不斷再回頭修訂筆誤、誤植、錯誤解讀,另新增資料,算是嚴於律己、略有長進的過程與交代。4年多前重入睽別近13年的公務生涯,再為七斗米折腰,用意在返鄉照顧八旬老母,去年出版《美國油匠在台灣:1877-78年苗栗出磺坑採油紀行》(台北:台灣書房,2012),承親朋好友、同事、讀者到幫贊,銷售還算不惡,行有餘力之餘,乃將版稅通通捐給了門諾醫院與世界展望基金會。感謝大家的愛心與捧場。
希望這本小勞作能繼續這樣的寫作行小善,而假使有嫌棄,或也可以買幾本還算可讀的好書,一起來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