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哲學用語」事典:150個有趣的、難解的、聽過卻又似懂非懂的哲學關鍵詞彙

超譯「哲學用語」事典:150個有趣的、難解的、聽過卻又似懂非懂的哲學關鍵詞彙
定價:300
NT $ 160 ~ 270
  • 作者:小川仁志
  • 譯者:鄭曉蘭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3-05-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9092
  • ISBN13:9789861739090
  • 裝訂:平裝 / 320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給對於深奧的哲學書感到挫折的人,
  以及即使對哲學不特別感興趣的人,也會覺得有趣的書。

  嚴選150個「從在日常對話中被頻繁使用且被視為常識的用詞,
  到難以理解的學術用語」,完全超譯!

  ◎超譯是「將深奧的哲學用語,以一般人能夠了解的方式解釋」。

  身為「庶民派」哲學家小川仁志認為,語言是活的,哲學的譯文應與時俱進,更何況原本源於德文、法文的語彙幾乎全都簡單易懂。作者本身曾因為排斥艱澀的哲學用詞,法學院畢業後,在經歷上班族、公務員等職業,繞了一大圈才踏入哲學的世界,因此,希望能夠將大眾認為「哲學=難解」的印象轉變為「哲學=有趣!」而嚴選出重要性高的哲學用語加以超譯,意即「用更簡單的文句換句話說」。至於這樣的用語出自哪位哲學家的思想,及其相關連的事物為何,書中也都有清楚的解說。同時具備學習哲學的基礎知識的樂趣!

  ◎哲學用詞也能活用在哲學以外的事物!

  一般人認為哲學離自己很遙遠。事實上,我們在閱讀小說或文章中經常接觸到哲學用語,但大多印象模糊或一知半解,以至於在日常對話中誤用甚或濫用。針對這一點,小川教授利用他主持「哲學咖啡廳」實踐親近市民的哲學的經驗,在書中呈現傳統哲學用語會在什麼情況下被如何使用,並且附上範例,讓讀者了解艱澀的哲學用詞只要經過轉換,也能活用在哲學以外的事物。

  〔超譯例〕

  ●異化(alienation)
  〔超譯〕被疏遠
  《例句》只要勞動契約期滿,派遣員工就會像物品一般被拋棄的情況,可說是與人性的異化。長此以往,就算何時發生革命也不足為奇。

  ●辯證法(dialectic)
  〔超譯〕創造第三條路的方法
  《例句》若持續核電廠續存或完全裁撤這種二選一的爭辯,最後只會陷入僵局。我們必須用辯證法找出一個答案。

  其他還有像是:憤懣→輸不起∕悖論→似是而非的矛盾∕奧伏赫變→解決矛盾∕詭辯→牽強的歪理∕永恆輪轉→相同事物永遠不斷重複的痛苦∕解構→從零開始重新構築∕二律背反→兩者中不論何者皆成立……

  ※內文結構
  1超譯-艱澀難懂的哲學用詞,以一句話簡潔超譯。在此,首先粗略掌握用詞意義。
  2例句-該用詞的使用文句範例。
  3解說-使用該用詞的哲學家思想等相關事項解說。除了能夠更深入理解用詞意義,也能學習哲學知識。
  4分章-以獨創分類區分各章,即便是哲學初學者也能興致盎然地加以閱讀。
  5圖解-幫助讀者更為直覺性的理解。
  6相關頁面-若出現在其他頁面已詳細解說的用詞,絕對註明相關頁面。藉由對照綜合閱讀,更能加強理解。
  7人物小檔案-針對重要人物,介紹個人小檔案與代表著作。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1970年生於京都市,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系,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結業,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為哲學研究者、德山工業專門學校准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研究員。是位曾任商社上班族、打工族、公務員等,經歷特殊的哲學研究者。於商店街主持「哲學咖啡廳」等活動,實踐親近市民的哲學。專長為歐美政治哲學。目前也是「朝日放送」電視台「CAST」新聞資訊節目固定評論員。作品包括《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哲學的教室:改變人生的14堂課》、《驅動美國的思想:實用主義》等書。

  相關著作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

譯者簡介

鄭曉蘭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日文筆譯組,熱愛文字以及寫作。長期從事口譯、筆譯工作,現任職報社英、日文新聞編譯。譯有《公園生活》、《習慣改變了,頭腦就會變好:東大生教你的七個學習習慣》、《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經常耳聞目睹、頻繁運用的詞彙
譏諷(irony)
憤懣(ressentiment)
存在理由(raison d'etre)
修辭(rhetoric)
隱喻(metaphor)
脈絡(context)
情感淨化(katharsis)
後現代(postmodern)
意識形態(ideology)
範例(paradigm)
悖論(paradox)
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
激進(radical)
虛無主義(nihilism)
悲觀主義(pessimism)
利己主義(egoism)
戀物癖(fetishism))
自由主義(liberalism)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
渾沌(chaos)∕宇宙(cosmos)
自我(self)
同一性(identity)
中庸(mesotes)
理性(reason)
主體(subject)∕客體(object)

第二章 希望大家視為常識並加以理解的用語
辯證法(dialectic)
正題(thesis)∕反題(antithesis)∕合題(synthesis)
奧伏赫變(aufheben)
歸納(induction)∕演繹(deduction)
同義反覆(tautology)
放任主義(laissez-faire)
觀念(idea)
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
靈光(aura)
愛(agape)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類比(analogy)
泛靈論(animism)
精神氣質(ethos)
斯多葛派(the Stoics)
伊壁鳩魯派(Epicureans)
永恆輪轉(eternal return)
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 theory)
共同意志(general will)
人格面具(persona)
異化(alienation)
詭辯術(sophistry)
伊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
昇華(sublimation)

第三章 讓人難以理解的翻譯用語
不動心(ataraxia)
能供性(affordance)
先驗的(a priori)∕後驗的(a posteriori)迷境(aporia)
託寓(allegory)
介入(engagement)
二律背反(antinomy)
偶像(idola)
知識(episteme)
符徵(signifier)∕符旨(signified)
擬像(simulacre)
白板(tabula rasa)
意見(doxa,或譯表象、判斷)
教條(dogma)
游牧者(nomad)
友愛(philia)
實用主義(pragmatism)
修補術(bricolage)
在……之後(meta)
道德家(moralist)
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
邏各斯(logos)
哀感(pathos)

第四章 日本入學考試也經常出現的漢字用語
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下層結構(substructure)
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
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
啟蒙主義(illuminism)
形上學(metaphysics)
實證主義(positivism)
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
觀念論(idealism)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天賦觀念(innate ideas)
經驗主義(empiricism)
超越論的(transzendental)
認識論(epistemology)
泛神論(pantheism)
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
在己(an sich)∕為己(fur sich)∕在己又為己(an und fur sich)
主智論(intellectualism)∕唯意志論(voluntarism)綿延(duration)
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
存心(gesinnung)
表象(representation)
假象(appearance)
階層(level)

第五章 原文和日常用法有些出入的詞彙
批判(critique)
愛慾(eros)
反省(reflection)
城邦(polis)
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
範疇(categories)
正義(justice)
命題(proposition)
直觀(intuition)
實在(reality)
激情(passion)
超人(ubermensch)
廣延(extension)
機械(machine)
強度(intensity)
思辯(speculation)
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
界限處境(grenzsituation)
自由意志(free will)
懷疑主義(skepticism)
有機的
自律(autonomy)∕他律(heteronomy)
共相(universal)∕殊相(particulars)
系統(system)
溝通行動(communicative action)

第六章 適合正統派的高度專門用詞
現象學(phenomenology)
懸置(epoche)
符號學(semiology)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
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
本體論(ontology)
有(dasein)
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
投現(entwurf)
解構(deconstruction)
差異(differance)
書寫(ecriture)
直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
格律(maxime)
知性(understanding)
絕對知識(absolute knowledge)
樹狀(arborescent)∕根狀(rhizomic)
諸眾(multitude)
模仿(mimesis)
基礎(arkhe)
靈魂(psyche)
形式(form)∕物質(matter)
潛在可能(dunamis)∕實現(energeia)
單子(monad)
觀照(theoria)

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用詞索引

 

前言

為什麼這是一本劃時代的事典?

  ◆希望設法解決哲學用語艱澀難懂的問題

  本事典大膽嘗試以超譯 的翻譯手法(=將原文轉換成簡單的一般用詞),挑戰艱澀難懂的哲學用語。哲學用語之所以艱澀難懂,往往被歸咎於翻譯的問題。而我無論如何都想改變這種情況。

  追根究柢,這些艱澀的譯文主要源自於明治時代的思想家──西周 。將「Philosophy」一詞譯作哲學的人就是他。出現在本書中的多數詞彙,也都是出自於他的翻譯。就這層意義而言,西周當然是一位將西洋哲學引進日本的偉大人物。但問題在於,他的過度拘泥、講究,反而讓許多譯詞變得不知所云。

  其實,觀察德語、法語的原文就會發現,這些哲學用語幾乎都是通俗易懂的一般詞彙。但為了與其他用詞有所區隔,才硬是被翻譯成奇怪的本國語言。

  語言是活的,這些譯文照理說也應該與時俱進才對。然而這種任誰都覺得難懂的翻譯為什麼又會被沿用至今呢?其實這和日本哲學界的不良傳統脫離不了關係。

  換言之,日本的哲學研究者大多都重視傳統,他們總擺脫不了直接承襲前人所構築的見解的習慣。只要沒人提出異議,上述狀況就會永遠持續下去。

  我對於這種情況一直感到不解。一般人對哲學敬而遠之,不都是因為持續沿用艱澀難懂的用詞的緣故?所以,真有必要使用如此艱澀難懂的詞彙嗎?難道不能轉換成更簡單的說法嗎?自從我與哲學結緣後,就始終懷抱這樣的疑問。

  實際上,我在高中時決定大學要念法學院,就是因為對倫理課所學的哲學用語,出現了某種排斥反應。結果我成了一個上班族,在中國重新檢視了自己的人生後,有將近四年的時間落得了得當飛特族 維生的下場。直到三十歲二度就業進入市公所工作,接著進研究所重新念起哲學,才總算踏入哲學的世界。我在成為哲學研究者前,可說是繞了好長一段冤枉路。那麼,會不會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因而錯失了和哲學結緣的機會?

  如果連我這種有過一般工作經驗的的哲學研究者,都不針對這個問題做點事,哲學會不會永遠都被當作是學者或知識分子的裝飾品?基於這樣的想法,我決定自告奮勇,攬下這樁艱難的工作。

  ◆只要了解哲學用語,在哲學以外的領域也能派上用場

  在完成本書後的今時今日,我相信有更多人會因為本書而對哲學產生親近感。本書所提供的知識,在閱讀哲學書籍時當然不在話下,其他如閱讀評論文章或聽學者等談話時,也都能派上用場。因為本書所介紹的許多哲學用語,也經常出現在哲學書籍之外。

  有些甚至還被用於日常對話中。譬如在公司會議或聚餐席間聽到某人無意間提及相關詞彙,自己卻心想「雖然聽不懂,但是要問是什麼意思也太丟臉了……」,相信每個人至少都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吧。因為艱澀的哲學用語從明治時代以來便深植日本社會,以至於我們接觸到的機會相當的多。

  基本上,除了本書之外,坊間也有一些為了滿足這類需求的哲學用語解說書籍。可惜往往都流於長篇大論,對一般人來說反而更難理解。另一方面,雖然現在已邁入搜尋網路就能找到解答的時代,遺憾的是,唯有哲學用語遍尋不著淺顯易懂的譯文。

  理由很簡單。若是過度簡化哲學用語,就會產生改變原意的疑慮。所以,往往會使用自創新詞,或者直接採用音譯等方式處理。然而,這麼做不過是一種逃避,讓自己停止思考罷了。我之所以會做好遭受批判的心理準備,刻意嘗試,就是因為無論如何都想克服這樣的問題。

  ◆本書可作為事典「使用」,也可作為入門書「閱讀」

  本書並不只有單純列出淺顯易懂的超譯譯文,為了避免讀者誤解,在充分說明詞彙意義之餘,同時也會提及最初使用的哲學家及其中心思想,與該用詞的相關事項等。換言之,本書不僅是一本可以「翻查」的事典,也是一本可以「快樂學習哲學基礎知識」的讀物。

  此外,書中也會呈現傳統哲學用語在什麼情況中被如何使用,還會附上使用範例。只不過,若在日常會話中濫用相關用詞,或許會被嫌棄「到底在說什麼艱澀的東西啊?」這點還請讀者多加注意。所以我反而會建議各位利用我的超譯,換句話說。

  接下來是題外話,在我主持的哲學咖啡館中,由於參與人士從國中生到年長者都有,所以我們有個規則是「討論時不使用艱澀的哲學用語」。即便如此,大家還是能夠順利地進行深度交流。

  本書所挑選的一百五十個哲學用語,是每本事典都會收錄的重要詞彙。排列順序方面,也不是單純根據日文五十音排列;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樂在其中,我試著根據如使用頻率,或與原義相異的詞彙等獨創分類來區分各章。

  總之,編寫事典向來是一件浩大工程。而這浩大工程僅憑單一作者、編輯之手在幾個月之內完成,在專家看來或許會有不夠精確之處。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愈講求精確就愈艱澀難懂,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本書的目的始終在於,幫助一般人得以大致理解哲學用語。雖然它不是維基百科全書 ,卻也隨時處於開放的狀態。如果這些內容能隨著各位讀者的實際使用而更為提升進化,本人將深感榮幸。

 

內容連載

P10-11
憤懣(ressentiment)


〔超譯〕輸不起
《例句》自己進不了大公司就算了,還莫名其妙地指責人說「那種公司不怎麼樣」,這根本就是憤懣嘛。

這個詞彙多半被譯為「怨恨」或「妒忌」,不過在哲學範疇中,語意有些不同。

「ressentiment」原為尼采所創用的哲學用語。根據尼采的說法,意思是弱者不及強者,因此充滿復仇的欲望,而此時所產生的情緒,就稱為憤懣。就這層意義來說,比起怨恨或許更貼近輸不起吧。

換言之,強者一般都自詡為良善的一方,相對地將弱者視為拙劣的一方。面對這種擅自將人貼上標籤的作法,弱者當然會心生不滿,進而對強者心生怨懟。但是,由於弱者沒有力量,實際上並無法對抗強者、扭轉彼此間的關係。

於是,弱者就會開始深信自己才是良善的一方,認為不起身抗衡是因為善良的本性使然。此外,也會說服自己並非怯懦而是謙遜,不是服從而是恭順。這正是所謂維護弱者的「基督教道德」。尼采將這種本末倒置的道德稱之為「奴隸道德」,加以批判。他認為,其中只存在「憤懣」的情緒罷了。

正因為如此,尼采提倡能堅強接受一切的超人(詳見頁二三六)思想,以克服這種憤懣的情緒 。

弗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哲學家。主張藉由「超人」思想,超脫人生苦痛。著有《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等書。

P42-43
悖論(paradox)


〔超譯〕似是而非的矛盾
《例句》假設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阻止自己的父母相遇。但此事發生後,現在的自己卻沒有消失,這便形成一種悖論。

「paradox」通常被譯為「悖論」。回溯希臘文語源,這個字代表與一般人的見解相反的命題(詳見頁二三○)。在邏輯學的世界裡,則是更嚴密地用來指稱「由看似正確的推理引導出無法證明的矛盾結果的情況」。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芝諾悖論」(Zeno’s paradox)。芝諾是早於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流派──埃利亞(Elea)學派的哲學家,他為後世留下了幾則有名的悖論。

大家想必都聽過「阿基里斯與烏龜」吧。這是一則與運動有關的悖論。以飛毛腿著稱的阿基里斯一天要與烏龜賽跑,但不論他如何追趕,就是追不上早他一步出發的烏龜。

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阿基里斯雖然試圖追上烏龜,但烏龜始終都在移動,每當阿基里斯要追上牠的瞬間,烏龜總是又往前多走了幾步。

解釋得更具體一點。當阿基里斯抵達地A時,烏龜在他趕路的那段時間裡,已經往前移動了一段距離(抵達地點B)。當阿基里斯抵達地點B時,烏龜同樣利用他趕來的那段時間又往前移動了一段距離(抵達地點C)。同樣的道理,等到阿基里斯抵達地點C時,烏龜依然會在他的前方。所以不論阿基里斯如何追趕,他永遠都追不上烏龜。這樣的觀點便是一個乍聽之下有理,實則與結果有所矛盾的例子。

P76-77
正題(thesis)/反題(antithesis)/合題(synthesis)


〔超譯〕提出問題/發生的問題/克服問題

《例句》如果想得到更好的解答,首先要確立正題,接著用反題加以激盪,最後再將一切彙整成合題。

正題、反題、合題的概念,是黑格爾三段式辯證法(詳見頁七四)的構成要素。換言之,黑格爾的辯證法首先要從提出某種事物這個部分談起。被提出的某種事物即為「正題」,或譯作命題,也就是提出問題的階段。

不過,所有事物必定會出現問題或矛盾,這就是「反題」,或譯作反命題──發生的問題。黑格爾以肯定態度評價這種反題。他認為不應該切割問題,而是將問題融入正題,努力達到更高境界。這樣的作法稱為奧伏赫變(詳見頁七八),也被譯作揚棄。

像這樣克服矛盾後的階段,稱為「合題」。或譯作總合,意即克服問題。
例如,假設要成立一個小組。這是正題。但是,卻出現破壞團結的成員。這是反題。結果非但沒有捨棄那名成員,反而藉由對話接納他們成為伙伴,小組的團結感也變得更加強化。這樣的狀態就是合題。

P94-95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超譯〕主張消除一切權力的立場
《例句》有人說,「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政府。」那簡直就是無政府主義嘛。這麼一來,能否構成一個現實社會都有問題吧。

「anarchism」被譯作「無政府主義」。但是,並非單純意指「不需要政府」,主要著眼點其實在於「排除一切權力或強制性權威,以個人的完全自由為目標」。因此,在初期這個詞彙的含義有一部分和社會主義(socialism)思想重疊。

例如,法國社會主義者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認為,專制的統治反而會破壞秩序、侵害自由,所以主張政府功能應委由社會執行。而俄羅斯革命家巴枯寧(Mikhail Bakunin)和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等人,則把這樣的主張提升到社會運動的層次。日本的無政府主義人士中,較有名的當數因大逆事件 而被處死的幸德秋水。他也是一位社會主義者。

後來,無政府主義一詞中的社會主義元素雖然已經逐漸淡化,但現代仍有反對社會體制的知識分子或藝術家,高舉「無政府主義」的大旗。

此外,「anarchist」意指信奉無政府主義的無政府主義者,「anarchy」則是意指無政府狀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3
    $160
  2. 二手書
    63
    $190
  3.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