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被愛:學會與他人建立關係,勇於互愛(4版1刷)

愛.被愛:學會與他人建立關係,勇於互愛(4版1刷)
定價:260
NT $ 140 ~ 432
 

內容簡介

  《愛.生活與學習》實踐版

  愛不能只是口號,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記住,一切由你開始,你不先伸出手,如何握得到別人的手呢?--利奧.巴士卡力

  本書是利奧.巴士卡力繼《愛.生活與學習》之後,再度高居全美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力作。在台灣發行至今近30年,不僅影響深遠、內容概念歷久彌新,也一直是學習愛與被愛的智慧經典。

  學習與人相處與愛人都需要熟練細膩的技巧,巴士卡力博士設計了一份問卷,以檢視「互愛」的複雜性質為目標,討論互愛的意義,分析哪些特質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比如:相互溝通、真誠相待、寬大為懷……相信這不僅是家人、夫妻、情侶、朋友間需要以此為基礎,確保關係的持續與成長,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將因此而和諧圓滿。

  全新版《愛.被愛》特邀心靈彩繪師卡薇雅繪製《愛的甲骨文:oh Love~那愛啊》圖騰,傳達無論是愛或被愛,千萬別算計愛的多寡,只因為「愛」是無可計量的,並祝福天下所有人都能在充滿愛與被愛的氛圍中成長。

作者簡介

利奧.巴士卡力(Leo Buscaglia)

  本籍加州,不僅是優秀的演說家,更是傑出的教育家,在南加州大學經常被選為年度最佳教師。他常說:「你如果用心聽,我會讓你看到人生是多麼美好而光明的。」他所傳授的「愛」的課程,一開始曾經不被看好也不受重視,是他以不屈不撓的愛心,一路像啦啦隊長一般,持續上電台與電視演說傳播,並到各學校與社團演講,喚醒許多自限退縮的個人心靈。

  他奉獻畢生的心力在愛的教育上,直到1998年6月12日在家中因心臟病發去世,享年74歲。如今,他所強調的「愛」、「愛人愛己」、「傾聽自己心聲」、「走出自限不自困」不僅成為教育論壇的重要議題,更從南加大的教室傳遍全球。

  他關於愛的一切著作,如《愛》(Love)、《人格》(Personhood)、《九路公車》(Bus 9 to Paradise)、《一片葉子》(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愛.生活與學習》(Living, Loving& Learning),在他生前曾經有5本書同時進入暢銷書榜;他去世那年,已有上千萬冊在美國售罄,同時也在不同國家持續流傳。利奧的著作就是他營造愛的橋梁,他的書除了學術知識外,更充滿了溫暖和雋智,也為那些自限於樊籠中的人,提供奮起的力量。

 

目錄

推薦序  從愛開始 簡宛
推薦序  在愛.被愛中成長 吳靜吉
譯者序  世亂為何起,起自不相愛 徐麗玲
作者序  如果無法與他人相處    
前言
愛的神話
緣起:問卷研究

第一篇 愛.被愛的特質

第一章  互愛關係
.關係需要經營
.你如何為互愛關係下定義?

第二章  彼此溝通
.表達愛意
.與親密的人溝通
.你如何說「我愛你」?
.你如何說「我也愛你」?
.謹慎用字
.用行動表示
.愛的表現

第三章  真誠相待
.善意的謊言?
.謊言的影響
.謊言大觀園
.選擇真實
.婚姻中的謊言
.溫和的表達真相

第四章 寬恕之道
.「我永遠不會原諒他!」
.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
.憎恨是你的負擔
.諒解是穿透圍牆的第一步
.愛與同情
.「非寬恕」的假象
.忘記的藝術 

第五章 歡笑與共
.歡笑的重要性
.人生喜劇
.快樂如何追求
.開懷地笑

第六章  超越嫉妒
.嫉妒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如何處理嫉妒心
.尋回自我
.學著放開手

第七章  相親相愛
.表達親近的行為
.接觸是親近的源頭
.生理實質上的好處
.愛的表達不僅依賴做愛
.親密關係的擴大

第二篇 愛.被愛的建議

第八章  愛的諍言

第九章  人際關係的挑戰
.了解你自己
.消除無謂煩惱
.注入自發的行動和愉快
.關懷體恤
.停止支配及改變別人
.不要把不快歸咎於他人
.做為一個朋友
.勿忘各種儀典傳統
.與人共懷希望和夢想
.你需要勇氣

第十章  人際關係是活的
.了解關係
.了解自己

 

推薦序

從愛開始 簡宛

  在這世事紛擾、戰火一觸即發的世局中,很高興知道遠流將重新推出《愛.被愛》這本學習愛與被愛的智慧經典,讓大家回到心靈深處,找尋精神依據;我也因被邀請寫幾句話,得以重新再閱讀愛的大師巴士卡力的力著──《愛.生活與學習》及《愛.被愛》這兩本書。愛要學習,愛也要時時提醒,否則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在忙碌中,逐漸枯萎而疏離。

  「愛,因為你能愛,而不是你必須去愛。給予,因為你願意奉獻。花開,不是為解人間的愁。人活著,能愛能生活,也就有了快樂。」初讀到巴士卡力這段文字時,我深受感動,他所提出的愛的學習與行動,不僅有他的真知灼見,更有他「行為心理學」專業的深入探討與觀察。即使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唸唸有詞,感動之至。

  巴土卡力博士是第一位把「愛」掛在口上傳遞,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一個人開課講授「愛」,也沒有一個人如此深入淺出地把愛大聲說出來,並引大家朝向愛的路上前行。他點出人人與生俱來的愛,「愛是我把你引向你自己的過程」,他把我們內心的愛一一引發出來,我們因了解愛,因接近自己而活得快樂自在。

  《愛.被愛》一書是巴士卡力繼暢銷書《愛.生活與學習》之後,另一本深受歡迎的著作,兩書雖然都以愛為主旨,「愛與被愛」著重於愛的行動,「愛、生活與學習」著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了解與增進,如人世間的親情、友情、夫妻、親子、同事、同學等關係,無一不與愛牽連相關。正如知名教育學者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言:「婚姻中的伴侶在展開他們的關係前,若能了解一些基本知識,必定可免除許多煩惱與失敗。」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生活,從愛、生活與學習中,必然能得到深刻領悟。

  「愛與被愛」是世間最大的福氣,我相信每位少男少女在初識人間情愛時,無不期待著被愛的幸福,但很少人了解愛的真諦是要放開心靈先接納自己。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才能有愛心接納別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也才會懂得如何愛人。因為愛是智慧之始,缺少愛己愛人的心,難免會阻礙「愛」的成長。巴士卡力在《愛.被愛》一書中,不僅列舉促進愛的特質及破壞愛的的實例,從個案與調查研究中,全書也提出可以實行的簡易例子。

  在愛的認知與學習中,我是受惠最大的感恩者。並不僅因為翻譯的《愛.生活與學習》這本書得到連年不斷的好評,獲《中國時報》選為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從一再的閱讀與翻譯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愛的芬芳。愛,正如花朵,不必觸及,但時時讓人聞到花香。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從巴士卡力的《愛.被愛》一書中,學到更多的方法,促進彼此了解,增進相愛的特質。我想引用他的話與大家分享:「記住,一切由你開始,你不先伸出手,如何握得到別人的手呢?」愛,必先得知如何去愛,「愛己愛人」是我從巴士卡力的書中學到的至理。讓我們從這裡開始,讓愛與被愛有如空氣與陽光,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中。

本文作者為知名女作家,其譯作《愛.生活與學習》並獲《中國時報》票選推介為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之書。

推薦導讀

在愛.被愛中成長 吳靜吉

  最近在「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課程中,非常驚訝地發現,現在的研究生肢體語言的表達與接受已可收放自如,同性之間如此,異性之間亦然。二十年前(本文寫於二○○三年)當《愛.被愛》這本書在台灣出版時,猶見男女同學或同事之間「愛在心裡手難伸」,二十年後台灣的人際關係之表達方式已然開朗自在。

  大部分團隊在討論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時,仍然以愛情、老闆與員工、同事之間、同學之間的愛與被愛為故事架構,演出或說明各自團隊合作的成果,因而驗證了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在虛擬與實體並存的今天,益顯重要的恆久原則。是的,時代改變了,情境改變了,表達方式也改變了,但都改變不了人類愛與被愛的需求。

  可是,在我們的一生中,無論是在正式課程或在非正式的教導,很少人把愛當做一件正經的事來處理。多數人都在摸索中學習愛的本質、愛的關係;少數人能在愛中成長、多數人卻在愛中迷惘。所以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才會說:「愛人的不被愛;被愛的不愛人;愛人而又被愛的,遲早要分開。」我相信他所謂的分開,不是指離婚或脫離關係,而是指雙方的感情冷淡了,或者可說是「情到濃時情轉薄」。

  不論一個人的年齡多大,是嬰兒、青少年或老年人,他都希望能有愛人和被愛的權利。如何愛與被愛,而且能夠持續下去,並在愛中成長,是人一生發展的任務,也是我們每個人所祈求的。

  曾任教於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特殊教育系的利奧.巴士卡力教授,在大學中正式開授愛的課程,不僅廣受學生歡迎,社會上各階層的人都喜歡;不僅美國人喜歡,中國人也喜歡--他的《愛.生活與學習》(Living, Loving & Learning)一書能夠在國內暢銷,就是最佳的例證。

  巴士卡力是第二代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他以行動驗證他對愛的說法,這樣的概念對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們並不會產生任何衝突和認知失調。美國的大眾傳播界稱他為「擁抱博士」──他不僅對異性擁抱,對同性也擁抱,對長輩及晚輩也一樣擁抱。

  我們可以感覺得出,他以行動表示愛與被愛是很自然的,不會讓人覺得言行不一致。他的書籍幾乎變成愛的聖經,他的演講幾乎變成愛的傳道。這表示多數人都是需要愛與被愛,只是有些人「餓鬼假客氣」,或有些人因為害羞、不果斷,不知從何愛起。

  由於他的書籍暢銷、演講受歡迎,多年來他已累積許多與他通信的人,這些信件多少是希望他提供一點建議的。教書教久了的人都知道,當學生問你一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就把問題丟還給學生。巴士卡力教授並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設計一份簡單的、開放式的問卷,寄給他們回答。回答這份問卷的人和台灣關心愛與被愛的群眾在人口因素上,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而且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仍然一樣。三分之二的受試者是女士,大部分在三十至六十歲之間,而且教育水準較一般人高,至少都受過高中教育,也有研究生。

  他的問題主要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個人之主要的互愛關係。對一個結了婚的女人來說,主要關係大多是指丈夫;對一個沒有戀愛過、也沒有結婚的人來說,主要關係可能是父母或朋友。他同時也問到次要的互愛關係。第二類問題是想知道什麼樣的特質,可以促進愛與被愛的關係,或阻礙愛與被愛關係的發展。

  你我都不會詫異,而且中外也相當一致,促進愛與被愛關係發展之特質的排行榜上,溝通排第一,情感第二,寬恕第三,誠實第四;其他依序為包容、可靠、幽默感、浪漫、耐心、自由。阻礙愛與被愛關係發展之特質的排行榜依序為:缺乏溝通、自私、不誠實、猜忌、不信任、要求完美、缺乏變通、缺乏了解、缺乏尊重、冷漠。

  有了受試者的回應之後,巴士卡力博士分章回答這些問題,整個非正式的研究和他的答覆於是構成《愛.被愛》一書。這本書就是愛與被愛的智慧結晶,是答覆問卷的人與設計問卷的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是讀者或聽講者的經驗,與作者的觀念交融的結果。所以他在本書的一開始就問:「為什麼我們不敢彼此相愛?」我相信多數的一般人都曾提過這樣的問題。

  巴士卡力博士說這是一本「關於愛、仁慈、同情、關懷、共享苦樂和建立關係的書,都是人類行為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一章開宗明義敘述愛與被愛的關係。

  這本書的血肉是從第二到第七章,按照受試者提出的特質加以歸類,依序回答。其中有些答案也是來自讀者與聽眾。

  第二章是告訴讀者,愛與被愛必須彼此溝通,以及如何做有效的溝通。

  第三章則指出愛與被愛的雙方必須真誠相待。人不可能不說謊,但說謊的極限是什麼?真誠相待的真義又是什麼?如何不超越說謊的極限,而又能真正的真誠相待?

  第四章是闡述彼此相愛必須懂得寬恕之道。寬恕在任何社會中都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卻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怎麼樣從寬恕中建立愛而又被愛的關係,是任何想在愛中成長的人需要學習的。

  第五章直接告訴讀者,希望能在愛與被愛中成長的,你就歡笑吧!這一章對中國人來說更具意義。我們從小就受「七世夫妻」的故事影響,中國文學戲劇中的愛情總是悲多於歡,愛與被愛的關係總是那麼愁苦;尤其是女性,像平劇中的青衣,歌仔戲中的苦旦,韓劇《藍色生死戀》中的悲劇角色,總是賺人熱淚。彼此相愛,不論是發生在夫妻間的愛情、父母子女間的親情、朋友間的友情,應該是充滿歡笑才對。

  第六章是幫助我們淨化新聞的社會版,告訴讀者,如果大家彼此相愛,就不會成為對方的包袱;而變成包袱的根源,就在於嫉妒。只是,有愛就會有嫉妒,就會想占有,這是互相矛盾的。愛與被愛中該有的嫉妒,讓它自然存在,但千萬不能讓嫉妒成為在愛中成長的絆腳石。不當嫉妒的後果,就是社會版的新聞。

  第七章說明在愛中的人如何相親相愛;相親相愛常常是透過肌膚的接觸。義大利的文化背景、心理學的知識、聽眾需求,使巴士卡力在擁抱中建立愛與被愛的關係。他的擁抱不僅是肌膚的、身體的擁抱,而且是觀念的擁抱。身體的擁抱,使他被稱為擁抱博士;觀念的擁抱,則成就了一系列與愛、被愛有關的暢銷書。

  第八章則提供具體的建議,總共有六十九條建議。這些建議是來自民間,又回到民間。諸如:從「承認對方不是超人」到「時常大笑」等等。

  第九章是一個來自人本主義心理學專家的建議,譬如:「了解你自己」、「不要把你的不快歸咎於他人」等等。

  第十章則與第一章前後呼應,強調愛與被愛需要知識與努力的科學基礎,而真正將愛與被愛付諸行動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藝術家。

  也許您還是害羞的,也許您已經敢於表達,這本書都會讓我們澄清「愛與被愛」中溝通、情感、寬恕、誠實等等的定位與發展,讓我們在愛與被愛中成長。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名譽教授

前言

為什麼我們不敢彼此相愛?

  這是一本關於愛、仁慈、同情、關懷、共享苦樂和建立關係的書,都是人類行為中最重要的部分。若無這些特質,就算我們有良好的健康、舒適的家園,以及令人羨慕的銀行存款,生命仍是空虛的。然而即使明白了,我們還是很少花時間從事這些行為。事實上,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愛」和「奉獻」之類的字眼都被認為是多愁善感、過時而無意義。持懷疑論調的人總喜歡運用機智和尖刻的詞句,嘲笑那些繼續談論破碎心靈、無邊寂寞和愛之神祕方式及力量的人。

  假如你愛人,別人就認為你很天真;假如你快樂,別人又以為你是輕浮而無知;假如你慷慨而不自私,別人反會懷疑;假如你待人寬大,別人則認為你是軟弱;假如你信任他人,你就會被看做是個傻子。假如你想做到以上種種,人們就會確信你是虛偽的。形成這種輕率態度的主要原因,是社會中滋生了許多孤離、不願付出的人;他們太世故,不願承認他們的困惑和不快樂,也太沉浸於自我之中,不肯冒險嘗試。於是造成永久的孤離,貶低了基本的人類價值。

  儘管如此,在過去幾年中還是出現許多學術著作,證明關係是很重要的;必須有親切的態度,才能維持多采多姿的生命;關愛的接觸或衷心的微笑,可使人重歸和睦;積極的人際關係則使人身心健全。現代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如蒙特格(Ashley Montagu)、羅傑斯(Carl Rogers)、馬斯洛(A. H. Maslow)、布倫菲(Harold Bloomfield)、羅斯(Elizabeth Kubler Ross)、莫里斯(Desmond Morris)、林區(James Lynch)、魯賓(Theodore Isaac Rubin)、米德(Margaret Mead)、柯仁斯(Norman Cousins)、維士卡特(David Viscott)、孟斯塔克斯(Clark Moustakas)、梅寧傑(William Menninger)、克萊恩(Melanie Klein)、路易斯(C. S. Lewis)和布雷登(Nathaniel Branden)等等,儘管曾招致批評,在著作和研究中仍堅持相信,一個缺乏這些基本人類需求的社會,是注定會滅亡的。

  與人相處的能力日漸喪失,已到駭人聽聞的地步。很快的,父母同處的家庭將被視為特例。婚姻、長期的家庭、永久的友誼,以及其他種種觀念,都會被認為是過時的玩意兒。毫無意義的雜亂性關係成為正常現象,並受鼓吹為解決失敗婚姻的有效方法。超越感情,與他人保持距離,被視為避免痛苦的良方。忽視並虐待兒童與老人,也是日益嚴重的問題。過去協助建立行為準則,並促進人們友好相處的社會和宗教機構,如今已不再有作用。個人主義、獨立思想及個人自由觀念,已被置於愛、奉獻和互助合作之上。

  檢視互愛的複雜性質(在長期承諾中,兩個或多個獨特完全的個體,願意同處及相互配合之富於活力與變化的性質),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不過,這是本書的目的。既然對互愛之動力的討論者很少,我認為這是一件重要且必需的工作。如果沒有這種知識,我們只能共同生活在仇恨、恐懼、孤獨之中,不斷因無知而傷害彼此,終此一生。所幸,決定權仍操之在我。

  就像我認識的任何人一樣,我的一生也是由一長串的關係交織而成,有好有壞,我都很重視。因為唯有經過這些關係,我才能脫離幼稚、度過童年、結束青春期,而邁向成熟的境界。遭逢挫折、錯過機會、克服恐懼,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它們協助我放鬆精神,並除去我對愛的畏懼。關係仍是鼓舞激勵我的主要力量來源,使我保持開闊好奇的心胸,擁有學習的熱誠,並接受變化的挑戰。如今我更加了解詩人奧登所說:「我們必須互愛,不然還不如死亡。」

  難道說現在不是我們忘卻小氣的自我,拋開不敢表現情感或純真態度的恐懼,基於普遍需要而齊聚一堂,表現互助互愛的時刻嗎?毫無畏懼的擁抱彼此,並充滿感情的說:「人類啊!握著我這隻有人性的手吧!」為什麼竟會如此困難呢?

  有一則很美的神話,故事是說一個小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隻蝴蝶被刺絆住了,她非常小心的為牠解圍,蝴蝶又開始飛翔。過一會兒,這隻蝴蝶又飛回來,變成一個美麗的仙女,她告訴小女孩:「因為妳很仁慈,我將使妳的最大願望實現。」小女孩想了一會兒回答說:「我希望快樂。」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旁悄悄地說了些什麼,接著立刻消失。

  小女孩長大後,沒有人比她更快樂。每當有人問她快樂的祕訣,她總是笑著說:「我聽了一位好仙女的話。」到她年老的時候,鄰居擔心傳說中的快樂祕密會與她一同逝去,他們哀求她:「請告訴我們吧,告訴我們仙女說了些什麼。」這位可愛而年邁的女士笑著說:「她告訴我,每個人都需要愛,不論他們看來是多麼地安全無慮。」

  的確,我們都需要彼此。

作者序

如果無法與他人相處

  就目前的某些關係來說,儘管當事人竭誠要消弭歧見,或渴望重溫某段美好的過去,但由於雙方的衝突實在是太痛苦了,因此世界上任何美好的東西反而只會刺激他們、增添他們的不快。──大衛.維士卡特(David Viscott)

  當我們的關係失敗,並不表示我們是邪惡、不成熟或無能;可能只是我們對他人太有信心,準備不夠充分,或是對他們的期望不切實際。並非所有的關係都是正確的。只要評價改變、眼光擴展、人類的外表仍不可測知內心、人類的行為仍無法預料,我們都會犯錯。

  良好關係的最佳評定方法,視其激勵最佳智慧、情感和精神之成長的多寡而定。因此,如果儘管我們已盡一切力量來防止失敗,某種關係還是變得具有破壞性,危及我們的人性尊嚴,阻礙我們的成長,使我們不斷消沉墮落。那麼,除非有被虐待狂或是以痛苦為樂,最後我們必須終止這種關係。我們並非為別人而活,別人也不是為我們而活。問題是:「如果無法與他人相處,我們能否至少不要傷害他們?我們能否至少找出一種共存的方式?」

譯者序

愛需要身體力行 徐麗玲

  世亂為何起,起自不相愛。──墨子
  單愛是痛苦,被愛是享受,互愛是幸福。──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愛不是掛在嘴邊的承諾,是付諸行動的印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不論古今中外,談及「愛」的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詞句便是:「從此,他們永遠過著快樂的生活。」長久以來,這種愛的神話深植於人們心中。許多人都以為生活在愛的世界裡,並以愛為建立關係的基礎,如此便可解決生命中的一切問題;甚至認為愛是自然發生、自然存在的,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滋養、培養知識或技巧。人們往往對愛抱著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與期盼,忽略了愛也是需要學習、需要努力的,以致多數人根本不了解愛的本質,一旦與他人的關係陷入困境,便不知該如何挽救。

  一般人總吝於表現愛意,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含蓄本性,更為情感的表達加添一層無形的枷鎖。夫婦情侶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或是親朋好友之間,都很少會確切明白地表示出埋藏於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許許多多人際關係的危機,都是由此而生。雖然多數人都了解愛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最佳武器,卻很少人曉得要如何做。畢竟愛不能只是口號,是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的。

  利奧.巴士卡力博士對愛的詮釋,指引了千千萬萬在愛中摸索、迷惘的人,不分地區,不分年齡,也不分性別。在這本書裡,巴士卡力博士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人們通常是因為缺乏溝通、自私、不誠實、嫉妒、不信任、過分要求完美、缺乏變通、缺乏了解與尊重、態度冷漠等因素,而破壞了互愛關係的持續與成長,有的人也因此而難以與人建立關係。

  於是,【套色字】巴士卡力博士以檢視「互愛」的複雜性質為目標,討論互愛的意義,分析促進互愛關係的性質,並提出許多具體的建議。【推薦內文】他提醒人們,建立互愛關係的基本要件就是:彼此溝通、真誠相待、寬大為懷、歡笑與共、超越嫉妒、相親相愛。不僅夫妻情侶之間需要以這些為基礎,以確保關係的持續與成長,家人、朋友及一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需把握這些原則。

  人的一生都是由關係交織而成,唯有經歷過種種關係,一個人才能脫離幼稚、度過童年、結束青春期,而邁向成熟的境界。本書即是幫助你在愛中成長,並建立健全的人際關係。

 

內容連載

第二章 彼此溝通

【抽言】
我們已經發展出種種通訊系統,使人們可以在地球與月球之間交談。然而母親與女兒、父親與兒子、黑人與白人、勞工與經理、民主與共產,卻常常無法交談溝通。--海德萊‧里德(Hadley Read)

溝通就是彼此交談的藝術,明白說出我們的感受與想法,並確實聆聽對方所言,這是建立及維持互愛關係最基本的技巧。

在一九○五年領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中,美國當代知名的作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說:

我相信當命運的最後鐘聲響起,在夕陽將逝的黃昏裡,從風平浪靜的殘存岩石中漸漸消失時,仍然存有一種聲音,那就是人們微弱但無盡的細語仍在交談著。

毫無疑問,福克納說得不錯。世界是充滿話語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斷地從事某種溝通活動(在睡眠中亦常常如此),尤其是說話(即使是自言自語)。我們有快樂語、憎恨語、畏懼語、和睦語、痛苦語、犯罪語、風雅語、羨慕語、怨恨語、純報導消息語,以及一些情話愛語。福克納在演講中繼續說:

希望的存在並不只是因為人是唯一擁有無盡聲音的生物,而是因為人有同情、犧牲及忍耐的精神與靈魂。

雖然很少被正式提及,但是同情、犧牲和承諾的話語,仍然是建立互愛關係最有效的利器。

表達愛意

若干年前我在教授愛的課程時,決定試試一項研究。我們同意去接近那些我們所愛及所重視的人,並對他們說,我們「真的很愛、很喜歡他們」。結果發現: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很自然的事,卻比想像中困難得多--大部分學生的舌頭都打結了。他們覺得表達愛意是一件不自在、笨拙,甚至困窘的事,有些人根本說不出口。我們在事後討論和交換經驗時,都覺得實在奇怪,竟然有這麼多人會認為表達愛意很困難。很明顯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愛的話語;就算聽到,也是說得很害羞。這是事實,雖然我們都已經知道,不表達愛意是造成悲哀悔恨的最大原因。我們常常等到人們去世,才述說他們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公開推崇他們,並表示對他們的愛意。

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充滿愛語的家庭,所以過去曾享有許多經驗。愛語並非一直溫柔甜美的,也不全是你所希望聽到的話。媽媽講話很大聲,事實上她經常是在咆哮。她並未讀過心理學聖哲的忠告:「不要吼罵或毆打孩子,言語和肉體的傷害都會留下永久的疤痕。」我聽過的口頭威脅有:「我要給你一巴掌!」我必須承認,有時候她真會這麼做。老實說,我有一顆破裂的門牙可證明事實不假。她最喜歡的美式詞句(我從不明白她是怎麼學會的)是:「住嘴!」

爸爸也從不擔心重重一掌會對我們的心靈造成永久傷害。他不明白、也毫不關心我們的心靈。他和媽媽的看法相同,並希望我們接受。好歹我們從未懷疑這些對我們是否真有益處。

不過,這種暴躁的環境卻從不缺乏愛意的溫暖表達:媽媽每次去大中央超級市場,都會帶巧克力、餅乾或水果給我們;爸爸和媽媽也常擁抱著我們說「哈囉」、「晚安」和「早安」;從早到晚,他們經常的親吻我們。只要毫無疑問地確知愛的存在,創傷很快就會痊癒。

在愛的世界裡,為了我們的靈魂,他們與我們一同崇敬上帝;為了我們的心智,他們與我們一同上課交談;為了我們的身體,他們與我們一同享用美食。媽媽還堅持每年要做一次「春季淨身」--這是一段齋戒期,只能吃檸檬酸。我們所得到的獎賞就是當天能優先使用浴室(一向是擁擠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們這個大家庭只有一間浴室),並答應第二天準備一桌我們喜歡吃的好菜。

不論年紀大小,我們都被當做家庭中很重要的一份子,鼓勵我們說出心中的喜悅、傷害、恐懼、失望和愛。我們一有問題,便成為全家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提供解決之道。他們願意聽我們訴說,我們的意見也會受到重視。在這個環境中,種種生命的磨練--不論值不值得--就變得易於忍受。

與親密的人溝通

今日年輕人最大的抱怨之一,是他們雖然擁有許多物品、金錢和肉體的慰藉,卻失去親密的溝通。他們缺乏交談,這種交談可以幫助他們聽到自己的想法,發掘自己的潛能,並在一個充滿力量的環境裡解決自己犯下的錯誤。他們常常覺得自己與所愛的人之間的真正溝通(如果有的話),並沒有很大價值。

我有一個學生很敏感,她為了一個非常私人性的問題跑來見我。當我建議她與父母討論時,她告訴我絕對不可能,因為他們從不了解。我勸她試試看,因為她的問題需要家庭的支持。幾天後她回來告訴我,她誠心誠意地向家人傾訴自己的困惑和消沉,但他們並不重視,甚至話鋒一轉,認為她是小題大作、胡思亂想。他們根本拒絕面對這個問題,似乎不理它,問題就會自然消失。直到她企圖自殺,她的父母才有了反應。他們問:「妳有問題為何不告訴我們?」她只回答:「我說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聽?」

「超驗分析」(transpersonal analysis)方面的著名作者艾瑞克.柏尼(Eric Berne),就很關心人們重歸親密的問題。他指出我們所扮演的許多角色、無意中所做的許多事,都是在破壞彼此的溝通,擴大彼此的距離,並摧毀我們與摯友、愛人邁向親密關係的可能性。他特別關切四個問題--這在溝通過程中是很重要的:

‧你如何說「哈囉」?
‧你如何以「哈囉」回應?
‧說過「哈囉」之後,我們要說什麼?
‧以及最重要的,不說「哈囉」的話,該怎麼做?

好問題!我所關心的是更加複雜的問題,因為我想進一步了解愛的溝通。我的問題將加入複雜大膽的成分,遠超過「哈囉」。我所關心的是:

‧你如何說「我愛你」,為什麼說出這種肯定的句子是如此困難?
‧你如何能毫無威脅畏懼的說「我也愛你」?
‧說了「我愛你」之後,我們該說什麼?
‧我們該如何保持互愛溝通的流暢?
‧以及最重要的--不說「我愛你」的話,該如何做?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自言自語的,在研究溝通的人看來,這是已知的事實。我們不但常常不清楚自己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也缺乏組織健全語意結構的語言能力。就算我們真的做到,聽者也常常沒有興趣,不願意也無法理解其中的知性與感情。溝通變成只不過是空氣的振動罷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4
    $140
  2. 新書
    79
    $205
  3. 新書
    9
    $234
  4. 新書
    9
    $234
  5. 新書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