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序
邱思華 譯
話說在前,其實我本身就是個老人(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已經68歲了)。先前曾念過一些關於老人的書,發現裡頭的描述一點都不像我或我身邊的老人。我們比書中所寫的還要健康、活躍,相信會一路打網球、健行直到80歲,甚至90歲。我們的健康狀況維持的很好,持續地工作或擔任志工,保持積極、新鮮的生活態度。當然,我們還是有遇到一些狀況,例如早上起床會全身酸痛或容易忘東忘西,這些都有點擾人,但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在生理上和情緒上皆與以往同樣健康。我們也會計畫退休後的生活,退休並不代表生活得變得被動、悠閒,反而可以用來成長和充實自己。
許多老人都還沒有這種經驗,他們太習慣自己在職場的角色,這樣反而會對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年紀大了之後,漸漸無法再發展或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缺少支持團體或是在人際互動上遇到困難,因而經常感到寂寞、心情低落或出現物質依賴。
本書即是為這些人而寫,也是為健康但即將面對憂鬱、焦慮、長期哀慟及任何情緒問題的老人所寫。畢竟不管在哪個年齡層,情緒問題都是很重要的議題。本書的目的也希望能催促臨床工作者開始去幫助情緒出現障礙的老人,這是一件原本不太容易做到的事。最後,本書還希望能鼓勵臨床工作者將實證心理應用在老人身上,既能灌注希望,又非常有效。
這是我六年來的第12本書,也是第3本以實證心理為題的書。單憑這點及我還持續著教書與諮商的工作,就足以成為「老人能力會愈來愈差」的反證。但是從經驗來看,還是發現機構仍會漸漸排擠我們,即便我們健康依舊、行動力未曾減弱,隱約還是能感受到一旦過了50歲(或者更早一點),我們在社會及工作場合的價值就會逐年下降。
老年歧視等同於其他刻板印象或偏見,充滿錯誤的訊息及判斷,讓人不由自主地會對老人在社會上的存在價值、能力、智力產生疑問。本書有不少部分會討論到健康老人在職場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及在社會上遭到的貶抑。儘管本書主要為臨床實務所寫,我也安排一個章節描述相關的社會政策,畢竟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已辛苦工作大半輩子的人值得享受最好的心理健康服務。老化問題逐漸增加,若想因應老年生活品質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就是提供職能導向的服務。近年來,愈來愈多以增進知識為基礎的策略被應用於心理治療、社會工作、諮商及老年學,助人者可提供研究導向的服務,間接鼓勵老人參與活動、獨立、維持健康,即使那些狀況不佳的老人係因貧窮、營養不良、屋況不合格、有限的教育機會、缺乏財務管理、老年虐待、災難性失落,以致於他們無法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皆能在這樣的服務中獲益。
服務老人的工作者需瞭解過去四十年來,老化問題的心理社會觀點已開始出現分歧,最早的觀點總認為老年人會因年齡的增長而退縮或卸下原有的社會角色,因為他們的能力逐漸下降、興趣縮減或與社會脫節等。近代的想法則認為能成功老化者,多半是因為他們原本就有正向的習慣、興趣、生活模式,以及可持續至老年的良好關係。
老年人的情緒障礙經常受到忽視,實證心理可提供相關的證據及資料。本書整理出許多實務方面的資訊,有助於工作人員改善他們與老年人的關係,並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呈現各種老人可能經驗到的問題。會干擾成功老化的因素有憂鬱、焦慮、功能退化、長期哀傷、失去親友或伴侶、寂寞感與孤立、經濟困難、自我照顧及居住環境問題、物質成癮或濫用、健康亮紅燈、醫療取得不易、老人受虐等問題。本書的特色在於每章皆附有諮商輔導案例和諮商輔導小故事,以及成功老化的個人經驗分享與沿伸思考。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撰寫本書最重要的目的在於有許多生活在我們周遭的老人正默默地承受痛苦及遭到孤立,無法在家庭或社會的照顧中舒適地活下去。他們的苦惱促使我們敞開心胸,並且需好好思考是否有什麼新的方法能改善現況,正如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所言:「對他人所受之苦應付出同情。」
莫里.格利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