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同居台北
即使在265 年後,諾理Giambattista Nolli 的羅馬平面(1748) 仍令我著迷,即使是在台灣台北。
眾所周知,諾理的地圖區分為白與黑。留白的是街道、廣場、公園、教堂等公共空間,黑色則是佔據大部份畫面的量塊。對委託製作地圖的教皇而言,這些毫無性格的量塊可能不過是地圖的背景。然而正如認知心理學家的提醒,若沒有黑色的量塊就沒有白色的形體。這些黑色的量塊是信眾的居住的地方,是庶民生活的場所。它們形成百姓與教皇共同居住教皇的世界。是它們撐起城市。
羅馬如此,北京的胡同民居也同樣如此。台北不也如此嗎?在觀光客簇湧的101 與中正紀念堂之外,真正構成台北的是大型街廓裡的4、5
層公寓,那些我們一起生活、成長、變老的地方,那些構成我們集體記憶的基因。在密度極高,共生集居的台北,住宅建築就是共生城市的基石,公寓就是同居於台北的生活經驗,集體記憶的基底。在台北,建築就是城市,住宅就是生活,同居在台北,住宅建築就是城市的基因,也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場所,我們所擁有的形式並非毫不起眼,我們對其中的風景也並非毫無感受,只是我們似選擇更為直接,更為赤裸。
本書的編者也是提案者之一的漆志剛先生在與我討論台北時,曾經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台北可能不需Richard Meier 或 Steven
Holl」。我感受到這句話是因為他指出了台北並不由一個個單獨的亮點建築所建立,而是由一整面共同的生活場域所構成。而這也是整個設計團隊在投入這個計畫時,領導整個方案的張樞先生所堅持的信仰與理想。台北的城市建立於住宅類建築,而住宅建築又建立於一般常民之所需。因此相對於集村農舍或田野莊園等「造自己的屋子」的浪漫懷想;這些設計的發想源起一方面深植於城市生活住宅文化裡原有的元素,另一方面又投身於社會變遷,經濟改善,人口老化與綠色覺醒等當前環境的需要。前者如屋頂加建,陽台外推,懸空外掛於建築線之外的鐵窗,厝邊隔壁相偕問好的樓梯間等現象;後者則是電梯、儲藏室、通風、採光、省能、環保等議題。
台北是居住城市。我在想起台北時最常於心中所浮現的一句話是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拿來做為他的箴言錄書名的名言,「人性的,太人性的 (Human, All Too Human/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這些青年建築師的設計提案從環境的實用論,倫理學與美學上共同著手,追求人性上更可居的城市,讓我們得以同居台北。
曾成德
前言
便利城市
2010 年,受到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張樞老師的邀請,參與了一群由年輕建築師為主的工作團隊「台北市60 後中低層公寓改造計畫(老屋新生計畫)」,在歷經兩年多的努力,最終共提出了16 個設計案,並分別於2010年與2011 年舉辦了兩場公開設計說明會,而「同居台北」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近年,由於大量屋齡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老舊中低層公寓(俗稱無電梯設備的四、五層樓公寓)因都市更新,而逐漸被拆除改建為15
層以上的高樓住宅,這對於台北原來的都市環境與巷弄文化造成不少的影響。當時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察覺這種以拆除重建為主的都更方式並不完備,老公寓更新的方式應該有更多選擇,因此主辦了上述這樣有意義的計畫,希望對這種臺北市最常見的建築類型,透過提出更新設計之提案,來尋求台北住居的新觀點。
雖然這個計畫在開始時好像只是回應各別住戶的需求,例如加裝電梯等方案的研究,但最後卻發現為了改善整體的居住品質,往往必須同時調整建築內部空間與外在的都市環境,以保存原有巷弄紋理,並延續城市生活文化的底蘊。
此外,除了設計發想,這個計畫同時也觀察到許多的潛在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來探討:
第一類是有關於推動更新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層面等問題,例如阮慶岳老師思考:如何將新增的公共空間面積計入居民的產權面積之可能方式,讓居民不用透過政府補助,就有自力更新的永續經濟力量呢?或者是日本的團紀彥建築師所提到,以中低層公寓作為臺北市都市建築的基底,如何利用設計手法,將城市活動與地域文化聯繫在一起?
第二類則是設計層面的問題,建築師面對居民的生活習慣與增建充斥的現況,不論是雙皮層、建築膨脹、或跨越法定邊界等現象,提出模糊或曖昧邊界區域存在的可能性?或者透過改造後的私領域建築基因來複製或衍生,能否讓影響的範圍超越單棟建築,創造改善都市環境的機會?
在編輯初期,我們希望不只從參與建築師或台北居民的角度來看中低層公寓的問題與可能性,所以舉辦公開展覽和座談,並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提供意見與交流,包含日本類似的舊公寓新生的案例,讓居民、政府相關部門、建築師、與學者專家能夠有共同討論與溝通的機會。因為城市的更新必須要上述所有人的參與,如曾成德老師於座談會所提到,所有的角色彼此間必須有新的相互關係產生,因此,這個計畫不只是提出設計,更是重要的社會再造工程(
Social Engineering)。所以,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上述各種不同角色與讀者們ㄧ個共同討論與相互激發的平台,針對目前中低層公寓的現況儘可能提出問題,並發掘問題,而非僅提供單ㄧ的解決方案。
不同於其他以工業或商業為導向的城市,居住才是台北的核心機能,我們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以居住便利為主而發展的城市,因此以中低層公寓住宅為建築類型基底的臺北市,其更新對於都市生活與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同時我們也期待透過這段對於台北住居的討論與記錄,能夠與世界其他都市的發展與共同問題產生對話,ㄧ起來思考空間改造對活化城市生活與文化的可能性。
漆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