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觀念玩具和數「位」相機∕曹俊彥(知名童書作家)
一本書取名為《大人有時要聽小孩的話》,很明顯的,作者是在提醒我們,小孩的話值得大人注意聽,並且細細的咀嚼,因為這就是一本童言童語的書。讀讀這本書的內容,你會發現,作者不只是要我們聽小孩說的話,還要注意觀察他們在做些什麼?作者是哲學家,哲學家的職責是帶領或刺激人們思考,所以,他沒有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為什麼有時要聽小孩的話?而當我在欣賞這些常常「靈光乍現」的故事時,也就放輕鬆的,讓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與故事共鳴。
以前,以為哲學的書都很難「懂」,不太有勇氣去碰它。這本書不用許多艱深的辭彙嚇人,而是將許多呈現靈巧思考的小故事,如玩具般陳列出來,可以像遊戲一樣自主的、挑選合乎味口的項目去欣賞、嬉戲、把玩。作者認為,故事是觀念的玩具,玩具就是玩的人主動去接觸、操弄、理解的遊戲媒體。在遊戲的行為和思考中,「觀念」便逐漸的被建立起來。
玩具有多樣的形式,各有不同的功能領域。有些玩具可以促進手眼協調和肢體的發展,有些玩具挑戰或磨練玩者的空間感和造形能力,有些玩具滿足時空遨遊的想像,有些帶來驚奇感的刺激,有些則引導社會行為的發展。
做為觀念玩具的故事,也一樣有多種形式,多樣趣味與功能。我們光從故事篇名的目錄上,雖然不容易猜出它們是哪一類「玩具」,但是,這些篇名卻已展現其充滿遊戲感的童話趣味了。比如:〈早晨說晚安〉不是帶著撒嬌的任性嗎?〈枕頭山〉是很有趣的圖像和遊戲裝置;〈喝自己〉其實是在吃矛盾吧!〈螢火蟲要洗澡嗎?〉這句話後面會接上什麼呢?〈矮個子開飛機〉會發生什麼妙事呢?
楊教授筆調親切,圖像活潑,說的都是靈靈小時候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矮個子的聰明,更可以看到高個子靈巧的應對與引導。我很少看到高個子楊教授拿相機拍照,看了這本書,我發現,他的心裡不但有一台相機,而且在數位相機還沒普遍的年代,他已經擁有他自己的數位相機了──一台可以由「數」個不同方「位」記錄影像的相機,才能「拍」出這麼多可以給大人醒腦,可以護衛小孩信心的好故事。
推薦序2
歌頌童年的快樂與自由∕白素玉(教育部部長英文顧問)
偶爾會出現一本書,它能立刻抓住讀者的心。楊茂秀的《大人有時要聽小孩的話》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書裡記錄了他在台灣與美國的實際生活經驗,誠實不矯飾地描繪女兒的童年成長過程裡,那些跌跌撞撞又經常是逗趣的時刻。書中父親與女兒之間的互動與對話,為人父母者一定能很快認同與理解,因為他們與自己的孩子也多有類似的經驗。
首先,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直率地描繪他與女兒之間的互動,非常真實自然。絕不是那種修飾再打亮的超完美親子關係,那只是為了讓其他父母覺得有罪惡感,或要炫耀孩子有多像個小天使。相反地,這本書呈現了一個愛惡作劇,讓人發笑,會做笨事或甚至亂甩脾氣的小孩。這些故事真實不虛偽地呈現了這對父女的世界。
我推薦這本書的另一個理由,是書中呈現了矮個子在她的家庭與生長環境裡,如何以活潑創意的想像力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包括她是誰,以及在她身邊所看到與思考的事物。我們可以看到矮個子從她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你們大人的書都沒有圖畫,不像我們小孩的書好看。」或是問她爸爸:「螢火蟲要不要洗澡?」
上一秒矮個子還很愛玩愛鬧,下一秒矮個子又變得多愁善感、寂寞甚至悲傷。有時候,她還會變得很憤怒。她努力地想要理解世界,而這些經常是突然來到的情緒轉折,顯示出她在成熟與天真的思維中擺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又發人深省的學習機會,因為這些都是現實世界裡發生的事情。
當然,有些大人會試著用各種詮釋,或甚至不斷地質問孩子,只為了替孩子們天真或超現實的想法,找到深入且合理的答案。但我奉勸,一定要忍住發問與探究的衝動,特別是閱讀這本書時。不只如此,我還建議最好只要純粹地享受這段女兒與父親的愉快冒險,因為他們一起歌頌的是童年的快樂與自由。我很榮幸向各位推薦這本《大人有時要聽小孩的話》。
推薦序3
現在才明白的事∕李偉文(親子教養作家)
從前從前,有一個矮個子,不過她已經變成高個子,常常跟現在算是矮個子的高個子談話。
他們也經常在充滿蟲鳥花草的社區步道裡散步聊天,因為矮個子離花草比較近,看到的世界與高個子見到的很不一樣,因此常常能幫助高個子看到許多東西。
這一對矮個子與高個子走著走著,留下了許多對話,影響了許多人。至少,住在他們樓上的我,看著楊茂秀教授與他的女兒靈靈的背影,我也跟著我的雙胞胎女兒AB寶,在社區的步道走了起來。
身為高個子的我們,往往對於世界的一切事物與現象都習以為常,有看沒到。因此,對於矮個子來說,那些瞪大眼睛對世界滿懷好奇的小孩所提的問題,其實是很不容易回答的,甚至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若是幸運地遇到鍥而不捨會追根究底的孩子,大人們往往會惱羞成怒。
所有大人都同意未來的世界需要有創意的人才,而創意的根源正來自那種對世界的好奇,以及願意提問、願意思考的熱情,但往往就在大人隨意敷衍孩子的情況下被抹煞掉了,非常可惜。
《大人有時要聽小孩的話》這本書裡,楊教授以許許多多生動靈活的例子,示範了大人如何去傾聽孩子的話,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思維,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甚至從這些對話中,我們可以重新找回年輕的自己,那個浪漫又單純的自己。
像〈空中飛人〉這個故事我就很喜歡,矮個子的表現真是令人讚嘆,也幸好她遇到這樣的父母親,讓她至今仍保有童年時那般純真中又帶著慧黠光彩的眼神。
大人一定要學會聽孩子的話。傾聽並不是多高深的學問,不一定要跟著楊教授修過多少學分的哲學課才懂得技巧,其實只要有一顆善體人意與柔軟的心,當然也要有不急躁的心情,人人都可以是一個很棒的傾聽者。
每個大人都希望能教出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但是我認為要孩子「聽話」,首先我們就要先聽得懂孩子講的話,甚至要常常提醒自己,大人有時一定要聽孩子的話。
我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準備一個小小的筆記本,或者在家裡四處擺一些自黏記事條,試著把與孩子的對話記下來,不管當下或日後我們再回顧時,就可以明白許多當時不清楚的事。
就像在〈讀字典的遺傳〉這個故事中,楊教授在看字典,靈靈告訴他字典是用來查的,不是用來讀的。可是楊教授回憶起當年他父親所說的:「年紀大了,字常會忘,有空翻字典,等於是在拜訪老朋友,再認一認,才不會忘記。」的確,記下與孩子的對話,也可以讓我們不會忘記年輕時的自己。
大人要聽小孩的話,可以讓我們明白許多事。
自序
假裝相信
如果你說故事,有人問你:「是真的嗎?」你會怎麼回答?要是我,一定很認真回答說:「全部是真的。」
多年前,我每星期和一群小孩說演故事。記得有個長篇的故事叫:我家後院有一隻大象。(原著是美國兒童哲學家Ron Lee的作品。)
故事的開頭大概是這樣:我家的後院是個山林。林中有一隻大象,大象住在樹上。這隻粉紅色的大象會飛。他是會飛,他用耳朵飛。是我教他飛的。是的,我不會飛,可是我會教我自己不會的東西。很多爸爸媽媽、很多老師都會教他們自己不會的東西。
教人家的人,有時,自己會的,為了教,得先假裝(pretenting)不會;有時,自己不會的,為了教,得先假裝會。
「假裝」其實是文化傳承必要的素養。
這隻粉紅色的大象,最喜歡做的事,是吹氣球;第二喜歡做的事,是乘自己吹大的氣球去旅行,去看大世界;第三喜歡的事,是問問題,尤其是問:「真的嗎?」「為什麼?」
這個故事很長,分章節,我每次只說一小節,七分鐘左右,小朋友總是期待。
有位小朋友,很難相信我說的,從開始就常常問:「是真的嗎?」有時會不停打斷我,一連串提問:「是真的嗎?」「為什麼?」「怎麼可能?」「我不信,真的?」
有一回,他又發問了。他的朋友不耐煩了,大聲說:「你不要再問了,真的嗎?真的嗎?很煩?,你不要再問了。這是故事,你知道嗎?故事,真的假的,沒關係啦,故事嘛!老師,請快說下去,然後呢?」
故事時間之後,這位愛發問的小朋友問我:「老師,我可以到你家的後山看大象嗎?那隻粉紅色、會飛的大象?」
「可以。」我回答。
有一天,下午三點,我家的門鈴響了。打開門,門外站立一家的人:那位喜歡問問題的小孩,他的父母,他的袓父母,五個人。
「楊教授,我來這附近拜訪朋友,我的孫子說,你家後院子是一座山林,林中有大象會飛,他說,你答應讓他看。」做祖母的笑咪咪說完話。
我們往林中走,去找大象,走了半小時,沒找到粉紅色的大象。突然,我停下來,跺跺腳說:「唉,我忘了,我記起來了,大象回家鄉去了,要很久才會回來,今天看不到了。」
「大象的家鄉在哪裡?」
「在泰國,他回去泰國。」
「等他回來,我要再來。」
「來時,請先打電話。」
之後,他還是常常問:「大象回來了嗎?」
故事時間,他仍然一直問:「真的嗎?為什麼?」
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始終也不知道,他相信不相信,或者是,像別的小孩一樣,久了,也就假裝相信,讓我的故事活下去。
可是,我到今天還是十分感謝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陪他來看我,大家到山林中找尋那隻故事中會飛的大象。而我最為感謝的,是這一位不斷發問的小朋友。
其實,每個小孩都以新鮮天真的眼目觀看世界,他們好奇,想了解,想玩耍,想學習。
對小孩來說,真的、假的,實在的、虛構的,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存在的、不存在的,有的、沒有的,這些分別(distinctions)都是有趣的,都是了解與認知(to Know)的對象。而且,他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出最簡單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真的嗎?」
這些問題,形式雖然簡單,要求的答案卻是非常複雜,涉及很多面向的規範、責任、願景與基本的信念系統。
「孩子因為不必負責,所以常常能想到也能說出非常有智慧的話。」在嘉義有個爸爸這麼說:「我很忙,可是再怎麼忙,我都要回家,陪家人晚餐聊天。和小孩聊天,認真聽他們說話,真是很大的享受,真的!」
「真的?」有朋友問。
「真的。尤其是他們提出的問題,總讓人要停下來想很多。不過,那享受也是有代價的。」
「怎麼說?」朋友又問。
「就是啊,他們會頂嘴,他們那頂嘴的言語,直直刺過來,讓人又好氣,又好笑,又難過。我不免想要抓住機會教他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和規矩,又覺得說不定他們長大一點就自然會懂得那些道理,何必在自己被頂撞到腳站不住的當下,端出教訓人的臭臉呢?可是,不說又不放心。」
「有什麼不放心?」他太太開口了。
「畢竟,我們是他們的父母,我希望他們長大,不只是個負責的人,也能保有像現在勇於發問,敢講出內心真正思想,又善於言詞,不會傷到人家。這真不容易。要怎麼才能做到呢?」
「要怎麼才能做到呢?」這個問題,正是我在寫這些故事時,時時存在心中、反覆思考的問題。那反覆思考的過程中,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阻礙了孩子以簡單的問題去探索一切的哲學敏感性,而孩子的哲學敏感性多半借助他們對於故事的敏感來發展,所以,我在故事中安排了許多思考實驗,提供了豐富的觀念玩具。我相信,讀者只要和孩子共讀,就會引起談論,一開始談論,不管是大人或小孩,自身生活的經驗,就會帶入故事所引起的話之中。頂嘴所引發的不快,會成為觀念與語言遊戲的起點,許多的幽默與生活的智巧,會在遊戲中彰顯出來,讓人心生十分的甘暢和七分的飽滿。
序文照例、當然要說些感謝的話,剛想要說謝謝祥琳與雅棠,腦中閃出雅棠略帶神秘的笑容,同時,祥琳的話在我耳邊響起:「我很想知道,那個愛發問的小孩,真的有到你家後院子去找那隻粉紅色會飛的大象嗎?」
「真的有。」我聽到自己簡潔的答案,忍不住加上一句說:「請你一定要相信,或者,至少要假裝相信。當然,假裝不相信,也很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