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定價:699
NT $ 160 ~ 594
 

內容簡介

  經濟不是以一種形式,而是以多種形式同時存在。人們喜歡描述那種被稱作市場經濟的形式,經濟科學的也是依據這些看似「透明的現實」進行論述。作為市場經濟獨特標誌的競爭並未全面支配整個經濟活動,在市場之下存在一個不透明、卻是每個人到處都會遇到,最起碼、最基本的活動─物質文明。它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以及近距離的物物交換、勞務交換。

  市場之上也有一個不透明的層次,我認為它是資本主義的典型活動場所。沒有它,資本主義是不可想像的;資本主義不但置身其中,並且在其中繁榮。此類資本主義說是例外,但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它是始終是跨國家的,它與過去存在的各家印度公司和其他在法律和事實上存在的大小壟斷組織具有親緣關係,與現有的壟斷資本主義也一脈相承。

作者簡介

費爾南.布勞岱爾(1902-1985)

  法國年鑑歷史學派第二代大師, 1984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

  1920年入巴黎大學文學院攻讀歷史,1923年畢業,經過一段在海外中學教書的經歷之後,1937年回國時遇上年鑑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的費弗爾,開始受其影響。二次大戰爆發後受徵召入伍,在1940年被德軍俘虜,關在戰俘營近五年,在裡面開始寫《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初稿,而在1947年成為他的博士論文並通過考試,1949年出版。1946年,他加入《年鑑》學報的編輯部,其後與費弗爾創立高等實驗研究院第六部(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前身)。1956年-1972年間,擔任該部主任。1984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布勞岱爾受到費夫賀(Lucien Febvre)等第一代年鑑學派史家的影響,在歷史研究上主張從地理時間、人文時間、各別時間三個層次來探討。以《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為例,他不像傳統的歷史寫作,以政治、軍事史為主,而是先從地理環境出發,其次探討社會經濟型態,最後才以這些為基礎,來說明當時的政治軍事等事件。在他看來,那些在許多歷史著作中著重探討的軍事政治衝突只是地中海地區文明長期發展之中的一個小小的波瀾而已。

  他認為歷史可區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認為歷史學家更重要的是研究長時段的發展,而不是僅去對短時段的政治軍事等事件作詳細研究,而要從數十年的中時段的週期波動的探討中,進一步找出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長時段中,整個文明的發展趨勢以及延續於其中的基本社會經濟文化等結構。1958年,他寫有專文《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闡明上述觀點。

  這種重視長時期的結構的作法,也在本書《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能表現出來,在探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問題時,他不直接從資本主義的表面發展下手,而是在三大卷的著作中,第一卷先探討這幾百年之中,一般人的日常物質生活,其次再以一卷的分量,探討與一般人生活相關的交換制度、市場制度。進一步在第三卷才開始討論,基於這些超乎日常生活的,以少數大商人經營為主的資本主義式經濟的發展過程。

 

目錄

卷一
推薦導讀
緒 論
前 言

第一章 數字的份量 1

世界的人口數字還有待推測 1
漲潮和落潮:潮汐體系 很少幾個數字/如何計算? 中國同歐洲人口相等
世界總人口 有爭議的數字 各個世紀間的相互關係 原有解釋的缺點
氣候的節奏

參考座標 23
城市、軍隊和船隊/法國早期的人口過剩 人口密度和文明水準
休斯的地圖還說明了什麼 人獸共生的局面
舊的生態體系隨同十八世紀一起結束 43
平衡始終保持 饑荒 流行病 鼠疫 疾病的週期性歷史
1400至1800年︰長時段的舊生態體系

多數同少數的鬥爭 67
同蠻族的鬥爭 主要的遊牧部落在17世紀前業已消失 征服地域
文化抗拒文明 文明之間的對抗

第二章 一日三餐的麵包 79

小 麥 82
小麥和雜糧 小麥和輪作產量低下、彌補辦法和災荒襲擊
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增長 小麥的地方貿易和國際貿易
小麥和卡路里 小麥價格和生活水平 富人的麵包、窮人的麵包和麵糊
買麵包還是家裡做麵包? 小麥是食糧之王

稻 米 121
陸稻和水稻 稻田的奇蹟 稻米的責任

玉 米 135
起源終於弄清 玉米和美洲文明

十八世紀的食物革命 140
玉米走出美洲 馬鈴薯的地位更加重要 適應其他飯食的困難

世界的其他地區?152
手持小鋤的人們 還有原始人

第三章 奢侈和普通:飲食 163

飯桌:奢侈菜餚與大眾消費 167
遲到的奢侈 肉食者的歐洲1500年起肉食減少 得天獨厚的歐洲
暴飲暴食 怎樣擺設餐桌 建立禮儀需很長時間 在基督的餐桌上
日常食物:鹽 日常食物:奶品、油脂、蛋 捕鱈魚業
1650年以後胡椒失勢 糖征服世界

飲料和「興奮劑」211
水 葡萄酒 啤酒 蘋果酒 燒酒在歐洲較晚走運
歐洲以外的燒酒消費 巧克力、茶、咖啡/刺激品:煙草的盛況

第四章 奢侈和普通:住宅、服裝與時尚 253

世界各地的住宅 253
有錢人的建築材料:石和磚 其他建築材料:木、土、織物/
歐洲農村住房 城市住宅和住房/城市化的鄉村

屋內設施 271
窮人沒有家具 傳統文明或不變的屋內設施 中國的雙重家具
黑非洲 西方及其品種繁多的家具 地板、牆壁、天花板、門窗
壁爐/爐灶 從家具匠說到買主的虛榮心
重要的是整體佈置 奢侈和舒適

服裝與時尚 301
假如社會穩定不變 假如只有窮人 歐洲對時裝的癖愛
時裝是否輕挑淺薄? 關於紡織品的地理分佈 廣義的時尚和長期的搖擺
該做什麼結論?

第五章 技術的傳播:能源和冶金 327

關鍵問題:能源 329
人力/獸力 水力發動機和風力發動機 帆船︰歐洲船隊情況
日常的能源—木柴 煤
作個小結

窮親戚——鐵 366
世界(除中國外)最初的冶金技術
斯蒂利亞和多菲內在11至15世紀期間的進步
集中前的集中/幾個數字 其他金屬

第六章:技術革命和技術落後 379

三大技術革新 379
火藥的起源 火炮變得可以移動 船上的火炮 火銃、火槍、擊發槍
槍砲生產和財政支出 火砲在世界各地 從紙張到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發現 印刷業與歷史進程 西方的壯舉︰遠洋航行
舊大陸的航海事業 世界的海上航道 大西洋的簡單問題

慢吞吞的運輸 408
固定不變的路線 道路變遷說的不可信 內河航運
交通工具的守舊、固定和落後 歐洲
運輸速度和貨運量小得可憐 運輸業和運輸 運輸對經濟的限制

技術史的重要性 426
技術和農業 技術本身

第七章 貨 幣 433

不完善的經濟和貨幣 439
原始貨幣 貨幣經濟內部的物物交換

歐洲之外處於童稚時代的經濟和金屬貨幣 446
日本和土耳其帝國 印度 中國

貨幣流通的幾條規律 455
爭奪貴金屬/流失、積儲和積攢 記帳貨幣
金屬儲備與貨幣流通的速度 在市場經濟之外

紙幣與信貸工具 470
信貸古已有之 貨幣與信貸
根據熊彼得的說法︰一切都是貨幣,都是信貸 貨幣和信貸是一種語言

第八章 城 市 479

城市本身 479
從城市人口的最低限額到城市人口的總數/始終下不了定義的勞動分工
城市與新來的以窮人為主的居民/城市的防衛/
西方城市與砲兵、車輛的關係/地理與城市的內部聯絡/城市的等級
從伊斯蘭國家看城市和文明的關係

西方城市的特點 512
自由的世界 城市的現代性
西方的城市形態有沒有一個「模式」? 不同的演變途徑

大城市 529
責任在誰?國家的責任 大城市起什麼作用? 喪失平衡的世界
那不勒斯,從王宮到市場 1790年的聖彼得堡 倒數第二個目的地:北京
從伊莉莎白到喬治三世時代的倫敦
城市化宣告新世界的誕生

結 論
注 釋

 

導讀

架構與內容∕賴建誠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

結構

  這套三部曲的第一卷,是作者在一九五二年依他老師費夫賀之囑而寫的,一九六七年由巴黎的Armand Colin書局出版,收錄在﹁世界的命運﹂叢書之內。他之所以會寫那一卷,主要是當時他已投入許多心血在研究工業革命前的歐洲經濟,他老師囑他先摘要出版。出版之後作者有兩項不滿意的地方:(一)一本沒有注解的經濟史著作,說服力必然大減;(二)他對這個領域的接觸愈廣、領會愈深,就愈發地疑惑,因為他所觀察到的現象,似乎與他所熟知的理論相抵觸,例如Werner Sombart和Josef Kulischer兩位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布勞岱爾認為他們雖舉證豐富,但在觀點上則有一種傾向,就是把經濟活動當成一種「均質的實體」來看待,同時認為唯有透過統計數字才能理解經濟史。此外,一般歷史著作也傾向於把重點放在歐洲本身,好像其他的世界並不存在。他們常把歐洲描述成一個逐漸邁向理性化的市場,終於累積出工業革命的果實;而且把工業革命看作一個分水嶺,把歷史切成一個工業化之後的現代社會,和一個工業化之前的傳統社會。作者對上述的看法相當不滿意,在長達二十五年的閱讀、整理、擴充之後,終於在一九七九年出版了這套三部曲。他把第一卷擴充改寫,換了書名《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同時也把初版未附上的注解儘可能復原。

  肉眼所能輕易觀察到的經濟活動(例如店舖的交易、工廠的生產),是了解經濟現象的起始點。作者提醒我們,在觀察長期的經濟活動變化時,不能只把眼光放在顯而易見的活動上,應該要體察影響這些表面現象的深層因素;而這些面向卻常被忽視,或雖被理解,但未賦予公平的歷史分量。

  他提出一個「三層經濟活動」的概念,來彰顯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經濟的特質,同時也涵括亞非美等幾大洲。作者認為,經濟活動中的最底層是日常生活性的生產與交易活動,並無正式的組織,這類活動的地理半徑很短,通常只限於城鄉或稍大的區域之內。第一卷就是以這種「日常生活的結構」為主要的探討對象。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換》探討再上一層的經濟活動:較具規模的區域性(各省或鄰近諸國之間)商業體系是如何茁長發達的。第三卷把範圍再往上推到國際與洲際的層面上,以「經濟世界」為探討的單位:在經濟階序(hierachy)頂端的那群人,如何藉著控制與操縱交易的活動來追求自己的利益。例如十八世紀阿姆斯特丹或十六世紀義大利熱內亞的富商們,由於他們掌握了金融體系網路的核心,可以在千里之外控制生產、貿易,或甚至攪翻各地區經濟活動的秩序。這種網路的完成,給近代資本主義的運作與成長提供了一塊肥沃的土地。

  這三層的經濟活動之間並非相互排斥,而是並存共生的。最底下的一層當然是各民族都早已有之,第二層是十五世紀左右才在西歐有較具體的雛型,第三層更晚到十七、十八世紀才稍微完整。各大洲內各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不一,這三層經濟活動出現的時代不同,佔國民生產額的比例也不同。但從書中的脈絡語氣看來,這個分析架構似乎不是一開始就擬好,而是隨著對題材的了解才逐漸意識出來。他認為這種三分法不但適用在十五至十八世紀的西歐,甚至在今日仍然具有解釋能力。

  在寫作方法上,作者有意避開理論性的探討,而專注於「具體的觀察與歷史的比較」。因為他很明瞭,對「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有太多不同的觀點與理解(宋巴特、韋伯、Tawney等等較人之間就有很大的認知差距),一旦加入理論面向,就必然會陷入沼澤,倒不如以實例的舉證來說明自己對資本主義這個概念的理解。同時,透過史實的陳述,更能彰顯出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資本主義發韌過程中,真實生活的豐富性、複雜性與異質性。他並不是要向讀者證明某項理論、假說、觀點,而是想要描述在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人類的經濟活動出現了一種新型態,被十九世紀末以後的人稱為資本主義。作者所要呈現的,是這段時期緩慢醞釀與發展的動態過程,以及與其相互影響的因素,而不是去分析「資本主義」這個概念本身。

第一卷:物質生活

  第一卷內的題材差異性最高,所需要掌握的原始資料、他人的研究成果、統計數據也最龐雜,而且資料的可信度也較低。此外,本卷的內容大都是食衣住行、技術、貨幣、市鎮等複雜的事項,很難用一個或數個架構把這些資料串成具有邏輯性的結構,這是題材上的先天性弱點。而作者為什麼花那麼大的心血,去寫這一卷他認為最困難,而且預期不容易從中提出有意義命題與理論的書呢?因為他認為要掌握工業革命之前經濟活動的範疇,要體會出它的深度與厚度,這個環節是不能逃避的。

  布勞岱爾認為每個時代在經濟生活方面,都有它的底與頂,也就是本卷的副題:可能的與不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電視與飛機在二次大戰之後是可能的,而在本世紀初是不可能的;今日不可能到太空和海底觀光,下個世紀則有可能成真。透過可能與不可能這個上下限度,可以掌握住不同時代人們的努力與成就。他並不是以最尖端或最劣等的情況來衡量,而是透過前述日常生活的各種要素(衣食住行等),來彰顯各時期的進步與停滯。這是一個有意義的觀察點。他的研究顯示,在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人類並未能有效地突破大自然的約制條件,達到原本是可能的限度。以陸地運輸為例,雖然在一八三○年代西歐已有相當完整的交通網路,但仍未達到當時可能的最高限度。火車的發明與普及,使得交通網路大幅增加,所需的費用也平民化了,這才達到十九世紀中葉的可能限度。人類的經濟活動就是一直在把這條可能的界限往外、往上推展。

  在這個概念之下,作者要回溯地界定出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這些可能曲線的變動情形。試想,如果能透過時光隧道,去伽利略、休謨、盧梭、笛卡爾等人的家裡住幾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或許不是這些名人的智慧,而是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方式:照明、取暖、食物、醫療等等。在經歷過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技術與糧食突破等等激烈動盪過程的人類,如果能逆著時光去了解在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即封建制度之後與工業革命之前),就長期的眼光來看,為什麼曾經有過停滯性的局面?經過了哪些醞釀與醱酵,才能導致工業革命的突破?從其中可以找出哪些律則嗎?

  這種對日常生活結構的研究另有一層意義。日常生活的習俗與細節雖然沒有大理論可談,但它反映了大多數人在長時期之間反複在做的行為。這種細微但重要的動態變化過程,是建構某個時代社會經濟史的絕佳材料,但卻因其細微反而被歷史學者忽視。雖然它是經濟活動的底層,但也是影響上面兩層的根基;反過來說,它也是此兩層活動影響的接受者。忽略了這層的研究,對經濟活動的理解就缺了一個重要的環節。

第二卷:經濟生活

  「物質生活」與「經濟生活」這兩個面向的交會形式,有上百種不同的面貌:市場、攤販、店舖……等等。本卷分析這些不同的交易形式,從最基本的物物交換,到成熟的交易行為。作者試圖從描述的史實中,捕捉此時期經濟生活的律則與機能,看看是否能建構出一套經濟「通」史,或者是建構出一套「文法」、一種「模式」、一種「類型」。在宣稱這項目的之後,作者在「前言」表明這麼做的話必然要涵蓋社會面、政治面和經濟面在內。

  布勞岱爾提出一項有啟發性的結論。他認為在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公平自由競爭的經濟活動在最低層的日常交易中較常見到(如菜市場);但在較高層次的交易活動中(如批發、遠程貿易、金融兌換業),反而是以投機、市場獨佔、價格控制等行為為主,因而累積了財富與權勢,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社會的寄生階級。也就是說,十五至十八世紀之間的經濟活動造就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商人。而商人之間也有差序性的高低:從國際性的大資本家到地方性的中小型富商,而這整個商人階級(經濟活動性的),是附著在一個深厚的平民百姓階級(日常生活性的)之上。

  本卷前兩章用相當大的篇幅,詳細描述市場交易、攤販、店舖、市集、證券交易等等的基本經濟活動與機能。第三、四兩章說明資本主義的基本意義,以及它在生產、流通等方面在本國與在國際之間的行為。最後一章是從社會的面向來看經濟活動的意義,作者認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必然有多面向的「秩序」,經濟活動的結構性變化只是其中的一項「秩序」而已,它會受到國家角色、文化型態等等因素的影響。

第三卷:經濟世界

  布勞岱爾在第二卷的前言裡,說明他在第二卷中並未遵守「連續的歷史時間」,而只依觀察問題的方便性,把事情依題材而非依史實的時間順序來處理,在第三卷中說他要轉回來遵守「世界時間」。他為什麼要用「世界時間」的概念?那是因為第三卷所要探討的主題是「經濟世界」這個大單位,如果能有一套理論性的「世界時間」來配合,就會讓整本書有更完整的體系。換個方式來說,他在《地》內提出了三種歷史時間的概念;在以經濟世界為主題的第三卷裡,他似乎「被迫」要提出另一個新的「世界時間」的理論架構,來和以「經濟世界」為單位的探討相呼應,所以他在本卷的序言裡,就說歷史的研究需要提出一種和從前不同的時間單位:世界時間。而這個世界時間「並非人類歷史時間的總和。這個特殊的時間單位,在不同的時期與不同的地點,主宰了世界的某些地區與某些的事實。」

  作者在序言內只有一段解說世界時間的意義,之後全書中就無類似的說明與應用。他以印度為例,若把印度與國外有交往的地區劃出一個大略的四邊形,就可以看出只有在此四邊形上的地區,是和外在的世界生活在同一個時間步調上。各地區的發展程度多少會有一些時間上的落差,但和那些與世界主流脈動毫不相干的地區相對比,仍可分辨出與世界時間相起伏完全獨立的地區。以中國晚清沿海的通商口岸為例,它和「華洋隔絕」的西北、西南地區,很明顯地是屬於截然不同的世界時間。以世界時間來劃分的話,在地球儀上就可再劃分出與世界同步的區域,以及自我封閉的不同「社會經濟時區」。能用世界時間歸類出來的地區,作者認為可以視為「世界史的一種上層結構」,它代表著一種成就上的集結地區,是由在其下層所努力與創造出來的。

綜合評論

  就研究方法而言,他認為應該從最基本活動的史料,來建構出這段時期的特質,從日常生活環境、使用的物品,來追蹤人類生活史的變動。例如從食衣住行的細節、市場交易活動的細部史實、原始的貿易文件、支付記載等基本史料著手;這是從底層往上建構,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從高階層經濟決策、大型經濟組織模式等上層建構的觀點,來研究社會經濟史。從這種角度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發達過程,和馬克思及其跟隨者的視野完全不同,這不是歷史進步階段的觀點,也不是階級之間對抗鬥爭的學說,布勞岱爾不預設理論,甚至有意避開任何理論的爭執,要讓史料來說話。

  就史料的運用來說,他在第一卷有四十頁的注解與書目,第二卷有四十七頁,第三卷有四十六頁;在二十五年的廣泛閱讀相關文獻之後,他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的細部理解相當完備,絕非僅提出漂亮的學說架構而材料不夠充實的研究所能相匹敵。

  在寫作方法上,他並不是「因果關係」式的論證,也不是「功能關係」的詮釋,而是一用以史料為基礎的歷史表達。以基本糧食為例,他從麵粉的產量、價格、生產特性等各方面鉅細無遺地舖陳,而不是提出一個經濟性的命題來籠罩這些材料,例如:糧食產量和價格,與人口增減之間的相關程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過哪些不同的關聯?需要從哪些不同的角度來釐清這些複雜面貌的主要特質?

總結

  對生處於任何一世紀的傑出史學家而言,要寫一部十五至十八世紀間的資本主義發達史,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如果要達到布勞岱爾的「總體史」(全面史)的目標,那恐怕更困難,因為除了經濟面之外,還考慮到社會、政治,以及所謂的「文明」等諸層面。布勞岱爾很令人敬佩地投入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寶貴光陰,完成了所設定的目標。

  資本主義史必然會一而再地改寫,布勞岱爾的三卷鉅著也必然會一而再地被引述,因為:(一)在二十世紀寫作資本主義史的歷史學者當中,他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位,也提出了他獨特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觀。(二)他把與這項題材相關的新舊文獻都摘述引用到了,日後的研究者必然能從書後附註的書目裡得到相當的啟發。(三)書內所附的諸多地圖、圖表、統計數字、相片、圖畫等等,也都是很有用的視覺輔助,有時甚至比正文還更具吸引力。布勞岱爾的這部著作,在下一世紀必然仍會有人參閱,不只是因為它那種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同時也是因為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方面的可爭辯性。

一九九九年七月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數字的份量

所謂物質生活,無非就是人和物,物和人。研究物—包括食物、住房、衣服、奢侈品、工具、貨幣、城鄉設施,總之就是人使用的一切—並不是衡量人的日常生活的唯一方法。分享地球富源的人的數量也有其意義。使人一眼看出今天與一千八百年前的人類世界有何不同的外在標誌,正是近年來人口的異乎尋常的增長:一九七九年的增長速度尤其驚人。在本書涉及的四個世紀裡,世界人口大約翻了一翻;而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人口每隔三十、四十年就增加一倍。這顯然是物質進步的緣故。但是,人口增長既是物質進步的結果,又是它的原因。

總之,人口數量猶如一個靈敏的「指示器」,我們可用它為成功和失敗作出總結;它也是一張全球人口的分佈圖:這裡的大陸人煙稀少,那裡的人口已過分稠密;這裡已有文明,那裡還是原始的文化;它顯示出人類各群體之間的決定性關係。奇怪的是,從古到今,這種地理差異也許最少發生變化。

可是,人口增長的速度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目前,根據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會出現快慢的分別,但總是在繼續增長。以往的趨勢則如同潮汐一般有起有落。人口起落這一交替運動是往昔生活的象徵,一系列的停滯和高漲循環反覆,前者竭力抵消後者,但始終不能完全做到。同這些基本現實相比,其它一切或差不多一切都顯得次要了。我們的出發點肯定必須是人,然後才是談論物的時候。

世界的人口數字還有待推測
如果我們對當今世界人口的了解還有百分之十的誤差,我們對過去世界的認識就更不完善了。可是,無論在短時段或在長時段,無論在地區的局部範圍內或就世界的整體規模而言,一切都同人口數字及其波動相聯繫。

漲潮和落潮:潮汐體系
從十五到十八世紀,一切都隨人口的增加或減少而變化。如果人口增長了,生產和交換同時也會相對增加;在荒地、樹林、沼澤或高山的邊緣地帶的種植業就會發展;手工工廠就會興旺;村莊和城市—特別是城市—的規模就會變大;流動人口會增多。人口增長的壓力越大,人們作出的建設性反應也越多,這是無聲的命令。當然,戰爭和爭吵、海上和陸上的搶劫也跟著氾濫;軍隊和武裝團伙日益膨脹;社會比平時創造出更多的新富人或特權者;國家的繁榮既為人造福又留下創傷;人們比平時更容易達到可能性的邊界。以上都是常見的徵兆。然而,我們不宜無條件地讚譽人口的激增。它有時是好事,有時是壞事。隨著人口的上昇,人們與占有的地域、擁有的資源的關係也發生變化;人口在增長過程中要跨過幾個「臨界域」1,每跨過一次,它的全部結構都勢必改組。總之,情況絕對不是那麼簡單劃一:過重的人口負荷往往會—在過去則始終會—超過社會的食物供應能力;這個在十八世紀以前純屬老生常談的道理,今天在某些落後國家還有其意義。生活福利看來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因為,每當人口激增,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食不果腹、窮愁潦倒、離鄉背井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多。疫病和饑荒(饑荒帶來疫病,疫病伴隨饑荒)在需要養活的人口和困難的食物供應之間,也在勞動力和就業機會之間恢復平衡,而這些極其粗暴的調整正是綿延幾百年的舊制度的重要特徵。

如果要在西方的時鐘上提供幾個確切的時刻,我想指出:人口在一一○○至一三五○年之間曾有過一段長時間的增長,另一次是從一四五○到一六五○年,新的一次從一七五○年開始,此後不再有倒退。因此,關於人口增長,我們就有三個可相互比較的大階段,本書著重研究的前兩個階段都緊接著發生退潮,一三五○至一四五○年的倒退極其急促,一六五○至一七五○年的那次較和緩(與其說退潮,不如說減速)。今天,落後國家中的人口增長雖然導致生活水平的下降,但幸而不再造成大批人死於非命(至少從一九四五年以來是如此)。

每次退潮都解決一定數量的問題,消除一些緊張狀態,使倖存者享有較好的生活條件;所謂惡病惡治,但畢竟行之有效。十六世紀中葉黑死病流行,接著瘟疫蔓延,帶來了嚴重的打擊。但等這場浩劫剛剛過去,遺產便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只有良田才繼續耕種(費力少而收成高),倖存者的生活水平和實際工資全都提高了。一個新時代因此在朗格多克起:從一三五○到一四五○年,那裡的農民及其宗法家族有大片空地可供支配;樹木和野獸侵入過去欣欣向榮的鄉村2。但是,人很快又大量繁衍,奪回被野獸、荒草侵占的家園,清除耕地中的石塊,剷除大小樹木。人口增長又成負擔,再次造成貧困。從一五六○年或一五八○年起,在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乃至整個西歐,人口過剩的情況再次出現3。單調的歷史重新開始,計時器的漏斗倒轉了過來。人只是在片刻間得到幸福,等他剛剛醒悟過來,已為時太晚了。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3
    $160
  2. 二手書
    29
    $206
  3. 二手書
    7
    $490
  4. 新書
    79
    $552
  5. 新書
    79
    $552
  6. 新書
    85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