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說,歷史研究並非要揭開歷史的面紗,而是搬離阻礙我們前進的石頭。這就是十五年前的運動分析為何對今日的城市歷史有提點作用。
以90年代台北都市公園生產過程為藍本,指出城市如何從非正式地景邁向成為現代國家制度化地景,「綠化」成為一種隱藏性與修辭性的都市政策工具,以視覺美景驅離城市違建群落,抹平了貧困社區與異質文化。揭露了長期以來台灣都市計畫的公共設施危機,政府透過凝視的美景取代了真實的社區生活以償還其歷史債務。此舉更激起台灣首次的反都市更新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十四、十五號公園反拆遷運動」,成就了台灣城市規劃史上,進步規劃師與基進學院在90年代後,參與一連串有關違建、都市更新、閒置空間再利用等辯論與社會實踐鬥爭。
本書特別收錄台灣第一場都市社會運動紀錄片《我們家在康樂里》,重製中英文字幕,為開創社運記錄新風格與意義的經典作品。曾展於2008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2004台北鐵馬社運影展;2004台北雙年展:「你相信真實嗎?」紀錄片單元;1998 香港 Video Power 紀錄片展等。
本書記錄了1997年台灣第一場反都市更新運動─「反對市府推土機─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的始末,以精準動人的文字描繪公園生產背後的社會─權力地景面貌。15年後讀來仍歷歷在目,猶如今日之城的現實生活。台北市歷經了花博,台北好好看,士林王家抗爭事件,證明了無論哪個政黨執政,其資本─政府的複合體,仍是控制城市命運的主要裝置,綠化公園和都市美景常是資本積累的最佳化妝師。
作者簡介
黃孫權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現為高師大跨藝所專任助理教授與北藝大藝跨所兼任專裡教授,破報創刊至今的總編輯。1997年擔任反對市政府推土機聯盟─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總召,並拍攝《我們家在康樂里》紀錄片,曾參與多項社會運動。編有多本著作,譯有《自己幹文化》一書。近年開始從事策展與藝術實踐工作,包括在高雄成立「搗蛋藝術基地」,策劃《跨國候鳥在台灣-勞動力特展》,(2012), 《生日公園-生日說書人計畫》(2012), 《望向彼岸-亞洲新娘之歌》(2010), 《雙城跨域:河流、城市與當代藝術之學術地理學的對話》等展覽,作品〈我們家在康樂里/城市光柵〉,於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城市再生的再生》展出(2007), 台灣第一個藝術進入社區計畫《寶藏巖GAPP》(Global Artivists Participation Project)(2003-2004)等。為橫跨建築、媒體、社運與藝術的藝行者(artiv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