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運動不只是一代熱血青年的青春夢,更是一段活生生的當代史。正是這四十年來未曾稍息的紛爭讓我們看見國家主權的虛無與荒謬,如何伴隨著戰爭記憶與冷戰結構張牙舞爪,威脅著邊境居民的安全與島嶼海洋生態的存續。本書選擇將釣魚台問題置放在東亞區域和平與冷戰結構的雙重脈絡中來理解,因為反抗強權、尋求和平亦是保釣運動的精神遺產。我們認為,保釣運動的論述不應以領土主權為終點,而該以尋求東亞和平為起點,面對日益惡劣的資本掠奪與環境破壞,我們需要開展不同的保釣論述,跳脫愛國主義、領土主權與開發思維,以尋求區域的和平發展與土地正義。釣魚台不只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領土爭議,更是一個具有歷史厚度和複雜度的思想問題,值得我們持續回顧、反思與繼承。
作者簡介
劉容生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康乃爾大學應用物理博士,現為台灣清華大學光電所教授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曾任《建中青年》主編、《新希望》雜誌主編,亦為自覺運動發起人之一。
王智明
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為亞裔美國文學、保釣運動、文化研究以及離散論述。編有《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與謝小芩和劉容生合編,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研究論文散見中外學術期刊:《中外文學》、《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以及American Quarterly等。目前正在進行關於亞裔離散文學與台灣外文系學術史的相關研究。
陳光興
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召集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國際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執行主編。著有《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Asia as Method: Towards Deimperializati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