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力
- 作者:安德魯.佐里,安瑪麗.希利
- 原文作者:Andrew Zolli,Ann Marie Healy
- 譯者:李振昌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12-10-0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722428
- ISBN13:9789862722428
- 裝訂:平裝 / 36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物價高漲、所得遞減、失業惡浪、經濟蕭條、氣候異常、地震頻繁、生態浩劫、能源及糧食危機……,唯有「恢復力」,是拯救失序世界的唯一解答。
我們身處一個系統不斷崩解的變動年代,這些變動橫跨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環境等領域,如果無法看清其中的關聯,再多的解決方法都不能治本,只會成為下一次危機的禍端。
如何在劇變來臨時能夠吸收震波,依然正常運作?答案在於一門整合以上領域的新興科學:「恢復力」:一種讓個人、社會、系統或企業,在面臨巨大的環境變化時,維持核心使命與完整性的能力。而群聚、密集、多樣與多元、信任與合作,以及能夠跨越階層的領導者,則是恢復力必備的元素。2010年海地發生嚴重地震,死亡人數超20萬人。期間,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技術志工、受到侵襲的民眾,以及移居海外各地的移民,史無前例地以SMS短訊平台繪製危機地圖,對於重大的災難做出重要的貢獻及重建,就是恢復力的最佳詮釋。
所有事物都有與生俱來的恢復力,找到其中的關鍵原則並加以實踐,我們將能解決以下難題:
面對再大的挫折,我們都能樂觀以對
調解高風險社群,維持社會安定
確保企業能因應意外的情況,永續經營
發生重大災害時,城市依然能持續運作
打造堅韌的經濟體系,避免金融風暴再度引爆
保護地球環境,維持動植物生態平衡
擁有多元化的能源及糧食,抵禦天災人禍等震盪
身處不斷崩解、無法預測的年代,我們如何創造更有效的避震器,安度下一次的危機?讓《恢復力》帶你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安德魯.佐里(Andrew Zolli)
跨領域的趨勢學家,國際性創新組織「美國流行科技年會(Pop!Tech)」召集人暨「國家地理學會」院士、「Z+夥伴智庫」(Z+ Parteners)創辦人。
Pop!Tech年會創建於1996年,每年舉辦一次。會議創始人是當地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包括乙太網路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蘋果公司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y)。
每年的Pop!Tech會議約有600人參加,與會者包括許多財星500大企業的CEO。會議聚集一批對科技、創新和發展感興趣的人們,探討氣候變遷,貧困和疾病等全球性的議題。《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也曾受邀發表演說。
安德魯.佐里的作品及構想廣泛發表於各媒體,包括《PBS》《紐約時報》《NPR》《快速企業》等等。目前居住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安瑪麗.希利(Ann Marie Healy)
記者、編劇和劇作家。散文,小說及劇本發布於《史密斯和克勞斯》《Samuel French》《肯恩評論》等知名文學刊物。以記者的身分,她則為知名金融雜誌如《機構投資者》《金融科技》報導金融和科技新聞。目前居住於紐約索格蒂斯。
譯者簡介
李振昌
政大歷史系畢,美國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學(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眾傳播學士。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主編、經理,讀者文摘叢書主編,現專事翻譯,譯作有:《巴菲特開講》《橘色革命》《銷售的新五項修練》等。
【各界推薦】
【推薦序】台灣需要恢復力●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李仁芳
【前言】恢復力之必要
第一章 強韌而脆弱
地球上有許多很重要的體系,包括珊瑚礁海域、社群、企業、金融市場,都有「堅弱系統」的特質--可以抵禦「正常」的失序,但是遇到罕見又意料之外的問題,就變得很脆弱。我們能否控制與減少系統發生脆弱時造成的損害,並且將系統翻轉,回到理想的狀態?
第二章 規模系統的感覺與群集
某些具有活力和規模的系統,平常處於休眠狀態,感覺到時機恰當,就會群起攻擊,這是一種快速擴大與縮小的靈活力。將這樣的概念運用於輸電網,可設計出一套可以自我監測、事先預料的系統,當出現故障訊息時,能分解成獨立的個體,避免集體損壞,且能自我修復。
第三章 群聚的力量
當經濟或產業的浪潮已經達到頂點時,一種密集且多元化的群聚模式,能提供創新的能力,確保總是有新的分子加入,掌握新的浪潮,以及面對無可避免的失序。這種密集但多元的群聚模式,除了表現於都市與現代商業,讓其愈來愈強大之外,也能運用在恢復自然環境上。
第四章 心智的恢復力
恢復力用在個人身上,意指面對創傷,仍然能夠生活正常,有核心目標、有意義,並且有向前進的動力。人難免會發生崩潰或困難,在一樣的創傷環境下,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從此籠罩陰霾,有些人卻能活得精彩?個人的恢復力是與生俱來,還是可以經由訓練而培養?
第五章 必要的時候就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要避免各自的猜疑,讓人們信任他人,擴大對於「自己人」的定義。「催產素」是愛與信任的萬靈藥,可以解救金融危機;一條散步小徑,可以化解種族衝突;而一群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利用短訊結合志工,在生死一瞬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力量。
第六章 維持認知的多樣性
體制內需要存在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多樣化扭轉短淺的目光,讓風險溫度保持平衡。恢復力文化是建立在多元化與差異性上,要忍受偶爾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系統,就會變得愈來愈脆弱。結合高度多樣化的物件,便能產生更安全、更有恢復力,與更好的績效。
第七章 介入恢復中的社群
每個社群必須對適應不良的行為、議題或環境,做出回應,如果放任不理,就會惡化;社會恢復力往往是建立在社群的調適能力,或是對問題的禁止與干預的能力上。正在進行社群恢復力的孟加拉與芝加哥,就分別顯示干預錯誤會導致可怕的結果,以及做得正確,將有扭轉乾坤的力量。
第八章 身負轉譯任務的領導人
組織能夠重新展現活力,經常是因為有領導人展現出不可思議的能力。身兼仲裁者、教導者、行為經濟學家與社會工程師的領導人,跨越各種組織階層,連結各個本來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溝通。最終,具有高度穩定性及高度恢復力的社會網絡得以出現。
第九章 帶恢復力回家
加強恢復力的策略,包括多樣性的群聚、自治的子單位,以及轉變的領導人。如何在這些策略中取得平衡,付諸行動?我們要持續找出體系潛在的弱點。其次,要建立變形蟲組織,他們很少專注於標準的作業程式,授權專家團隊,無法忍受官僚主義,能「隨插即用」。
推薦序
台灣需要恢復力 文∕李仁芳,政治大學創新管理教授
台灣在產業競爭力、經濟出口、青年就業、勞動薪資成長,甚至於政府清廉治理國政的效能、國家的未來目標、願景等各方面,都出現崩壞跡象。台灣的政經產業「營運系統」,明顯需要進入一個有新視野、新角度的新時代。舊有的營運模式已然失靈,產、政、經各界的領導體制出現捉襟見肘的現象,對營運體系漸顯失控,提不出有效能的對策。對照《恢復力》此書論述,對台灣的現況有許多令人驚心的啟發。
系統面臨崩解的劇變年代,變局橫跨社會、政治、產業各領域。這時系統的恢復與療癒,需要四種力量的運展:
首先,第一個正向運展的力道是「信任與合作力」。面臨不連續的變局時,即使如「囚犯兩難」的賽局困境,也只能團結才能產生力量,共同創造雙贏局面。但前提是要避免雙方對彼此的猜疑,讓系統成員信任「世仇∕他者∕潛在對手」,擴大對於「自己人」的界定,從內心深處了解,如何在必要的時候轉變成合作的模式。這點對台灣藍綠雙邊社群,顯然是一項艱鉅的社會與政治工程。
第二個能孕育「恢復力」的正向運展力道是「多樣性與多元力」。只存在一種聲音的系統,也許讓領導菁英「自我感覺良好」,但會使體系成為貌似堅強,但實質脆弱的「堅弱系統」(robust-yet-fragile)。
體系內需要存有多種不同的聲音,讓內在的「多樣性」扭轉目光短淺的從眾思考,讓風險溫度不斷調節平衡,才不致引爆。
系統恢復力是建基於多元性與差異性上。要忍受「魔鬼的辯護士」偶爾的,甚或自始一致的異議。缺少異議,不管是個人、組織或系統,結果就是變得愈來愈脆弱,對外來異質「病毒」抵抗力劇降,因而不堪一擊。結合高度多樣化的元件,系統便能更安全、更有恢復力,並產生更高且更好的效能。
「多樣性與多元力」應是台灣強項,這點大家似可比較安心。
第三個正向運展的力道,是對系統內部問題具備介入能量的「社群力」。系統恢復力往往建立於社群的調適能力,亦即對系統內部議題的感知、覺察、禁止與干預的能力上。「社群力」也是台灣社會強項,但社群力的發酵,經常受到由上而下官僚科層體系步調遲緩,及有錯不認的負面力量(「政治力」是台灣一大弱項)之抵銷。此外,社群力的介入也要考慮到社區複雜的文化,以免失敗。
第四個關鍵正向運展力道是由中而上而下(Middle-Up-Down)的中間突破,來引領轉變的「領導力」。系統面臨崩解失序,需仰賴轉譯型領導者(translational leader),運用(既非從上至下,亦非從下至上)中間突破(middle out)的作為,對上對下穿透組織層級,也橫向串聯原本被排除在外的團體,成為各種利害關係之間的溝通輻輳中心。
轉譯型領導者並不「仰靠」統治階層的權威,而是站在形形色色利害關係人的交叉點上,將各種社會網絡連結起來,運用非正式變形蟲團隊(adhocracy),放棄官僚科層的標準作業程序,以補強統治菁英由上至下的權威。
換言之,轉譯型領導者捨「中央菁英」(如個性堅毅且深謀遠慮的執行長之類)或專家團隊所提供的所謂理性解決策略,而更信靠草根分權的「地方智慧」。菁英提供的是「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其實理想方案常無法幫助瀕臨崩解的系統恢復運轉。
菁英或專家提供「方案」,轉譯型領導者則提供「對話」,並在過程中促進「調適治理」(adaptive governance)。當他跟各方合作時,他會跟人們討論,讓大家去思考,然後再跟大家討論。轉譯型領導提供助力,協助各方利害關係人自主思考,但他並沒預先設定目標,過程也未預設終點。
這第四種「中間突破」的轉譯領導,恐怕是當今台灣社會最為缺少的正面中道力量。整體看來,面臨崩解的台灣政經系統,在有助未來回復正面運轉的四個恢復力道中,台灣四有其二,首末兩力則闕如。我們是該悲觀?還是該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