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為何推崇日本的生活文化,並深愛東瀛女子?
徐志摩如何妙筆生花地在日本「再現康橋」?
巴金如何利用他對日本社會狀況的錯誤想像,寫成小說《神》?
近代以來的一百多年,中國出現過兩次關注研究日本的高潮,第一次在清末民初,第二次在二十世紀末,由於歷史條件與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學人觀察解讀日本呈現出微妙的差異。前者對日本的研究不乏獨到深邃的見解,然而受制於救亡圖強的神聖使命,有時反而遮蔽了日本的廬山真面貌;後者缺乏深厚的學養和學貫中西的知識結構,但憑藉“全球化”時代發達的資訊,對日本的認識更加客觀理性。兩代“知日派”的真知灼見如能得到整合,形成優勢互補,“看不透”的日本或許終有一天會被看透。
本書所選的十六位中國文化精英,都是日本生活的親歷者。惟其是親歷者,他們對日本生活的解讀才格外地耐人尋味,不管這種解讀是正是偏,是對是錯,是真是幻,都給後人提供了前輩中國人看日本的真實圖景。更可貴的是,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視角,淬練出精華之感悟,分析其利弊得失,這對於欲深入了解日本的讀者而言,有極大的裨益。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亦對本書深感興趣,與作者進行過深入探討,書中所謂“看不透的日本”與大江所闡發的“曖昧的日本”,可謂異曲同工,卻有不同的語境,可以互證。
李兆忠,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專家、藝術評論家。曾長期遊學日本,觀察日本的視角獨特,新意迭出,發人所未發,筆觸直指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底層。除了本書外,還著有《曖昧的日本人》、《東瀛過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