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

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
定價:699
NT $ 490 ~ 615
  • 作者:理查.魏斯頓
  • 原文作者:Richard Weston
  • 譯者:吳莉君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2-09-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352051
  • ISBN13:9789862352052
  • 裝訂:平裝 / 216頁 /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觀念」是一切的開始--
  權威藝術書籍出版社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英國卡地夫大學建築系教授最具啟發性的嶄新建築書寫
  輕鬆了解哪些五花八門的觀念塑造了我們的建築!

  ◆5大類別,詳述不同特性的觀念和各個時代的建築大師如何形塑我們的建築
  ◆100個重要觀念,認識觀念的發展和影響及建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多幅精印彩圖,盡覽建築風格與建築之美的簡明建築書

  萊特、柯比意、安藤忠雄、蓋瑞、佛斯特、庫哈斯、哈蒂、密斯凡德羅、烏戎、路康、阿爾托、帕拉底歐、阿爾伯蒂……古今建築大家提出哪些改變建築的觀念,他們又受到哪些觀念的影響而改變了他們的建築?

  建築的眼睛「窗」如何為我們框架出更寬廣的世界?「門」如何超越機能性需求的層次?從「壁爐」到「中央暖氣系統」如何促成家庭生活的改變?

  「磚」如何從舊建築的代表蛻變為有活力的現代建材?為何有人認為「鐵」構建築令人厭惡,它又如何開創一種新的美感?「鋼」如何讓摩天大樓成為可能?原本被當成異教徒的「混凝土」如何被一連串建築師採用,甚至被視為最棒的結構材料?青銅時代即存在的「玻璃」為什麼遲至20世紀下半葉才全面成為建築材料?

  「建築師」如何從源自希臘文領袖和木匠之意的古老詞彙,從營造師傅的角色,到今日被視為獨立的專業人士,促成明星建築師的誕生?

  主張裝飾是為了掩飾文化的平庸的露骨標語「裝飾即罪惡」,如何在「後現代主義」出現後才讓「裝飾」重新受到正視和擁護?「建築散步」的概念如何改變人在建築物中的移動方式,創造出變化萬千的空間風景?「少即是多」為何能從建築師的佳言警句變成流行話語?

  「電腦輔助設計」的出現如何讓新一代的數位建築師創造出無法想像的建築?「參數設計」如何讓建築師將獨特的個人風格嵌入作品中,形成程式決定即設計決定?

  ◎大思想與小觀念
  建築的「觀念」指的是什麼?本書的100個觀念是如何挑選,如何組織成相關的討論和圖解?

  人類所創造的每樣東西都是始於某個觀念。真正改變了建築藝術實況的「觀念」,不只限於那些塑造世界文明但相對稀少的偉大哲學思想,反而更常是些低調不起眼的觀念。

  這類觀念很多都是在不同地方由不同人們各自思考出來的。真正對建築發揮最重大改變的觀念,都是看起來很普通的角色。

  ◎改變建築的5大類觀念
  本書選列出5大類不同特性的觀念,來反映它們以不同方式對建築所做出的改變:

  .營造元素:例如「牆」、「柱梁系統」和「拱頂」等,以及這些元素在建築上的精益求精。

  .社會觀念和創新:從身為獨立設計者的建築師所提出的觀念,到「社區建築」、「通用設計」等晚近發展出來的觀念。

  .空間類型和組織方式:例如後來演變成大多數基督教教堂基本形制的羅馬「巴西利卡」,以及今日到處可見的「廊道」。

  .設計和繪圖技巧:包括實用性和觀念性的,前者如今日幾乎完全取代繪圖板的「電腦輔助設計」技術,後者則如「抽象」和「層次」。

  .那些比較像觀念的觀念:曾經以明確或含蓄的方式指引過建築發展,像是「人文主義」,以及現代建築耳熟能詳的口號,例如「形隨機能」、「少即是多」。

  ◎編年排序,隨機閱讀
  本書大致依年代順序排列,同時把比較普遍的觀念和技術方法擺在前面。這些觀念很自然地被分成兩大類群:一類是文藝復興時期所恢復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觀念和實務;第二類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它們改變了我們的營造方式,催生出晚近建築思想中的許多關鍵流派。

  還有一些觀念是在這幾年才顯得比較重要,包括稍微晚近的一些創新,以及書中最後討論到的那些突然湧現的觀念,它們未來的影響潛力可能比我們此刻所能預期的深遠許多。

  書中每篇短文都是完整的敘述,可以從頭到尾依序閱讀,也可以隨機翻閱,享受閱讀樂趣,以及更「風景如畫式」的發現旅程。

  【100 Ideas that Changed ...書系簡介】

  世界權威藝術書籍出版社Laurence King Publishing最具啟發性的嶄新書系一書介紹100個形塑我們的視覺藝術的關鍵觀念

  ◆深入剖析千百年來改變藝術形式的重要觀念
  ◆以迷人的視覺設計彙整呈現精練記述與數百張精采圖片
  ◆包羅廣泛、啟發靈感的最佳資訊來源
  ◆寫給所有對建築、時尚、設計、電影、藝術、攝影感興趣的讀者的最佳讀物

  本書系每一本書都由該領域專家執筆,深入探討該書主題,既可作為深入認識相關領域的知識書,也是可據以實際運用的參考書。

  各書篇章大致依年代順序排列,介紹100個關鍵觀念,含括事件、發明、技術、運動等為該領域帶來重要改變的人、事、物。每一個觀念都以簡明的文字搭配絕佳的圖像呈現,探究觀念的發端、後續的發展及帶來的影響。

  沒有這些觀念,視覺藝術不會是今日的面貌。

  全書系書目(陸續出版):
  《改變建築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chitecture)
  《改變時尚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Fashion)
  《改變平面設計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Graphic Design)
  《改變電影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Film)
  《改變藝術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t)
  《改變攝影的100個觀念》(100 Ideas that Changed Photography)

作者簡介

理查.魏斯頓Richard Weston

  英國卡地夫大學威爾斯建築學院(Welsh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rdiff University)教授,出版過芬蘭建築師阿爾托(Alvar Aalto)和丹麥建築師烏戎(Jorn Utzon)的專論,以及《20世紀住宅》(The Hou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01)、《材料、形式和建築》(Materials, Form and Architecture, 2003)和《20世紀關鍵建築》(Key Building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0)等書。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緒論
名詞解釋
延伸閱讀
英中索引
圖片出處
致謝

No.1 壁爐 Fireplace
No.2 地板 Floor
No.3 牆 Wall
No.4 柱梁 Column and Beam
No.5 門 Door
No.6 窗 Window
No.7 磚 Brick
No.8 樓梯 Staircase
No.9 古典柱式 Classical Orders
No.10 拱 Arch
No.11 拱頂 Vault
No.12 圓頂 Dome
No.13 拱廊 Arcade
No.14 院落 Courtyard
No.15 中庭 Atrium
No.16 平台 Platform
No.17 巴西利卡 Basilica
No.18 人文主義 Humanism
No.19 比例 Proportion
No.20 形式 Form
No.21 裝飾 Ornament
No.22 理想型 Ideal
No.23 模矩 Module
No.24 網格 Grid
No.25 對稱 Symmetry
No.26 實用、堅固和美觀 Commodity, Firmness and Delight
No.27 殊相 Particularity
No.28 建築師 Architect
No.29 正射投影 Orthographic Projection
No.30 透視投影 Perspective Projection
No.31 組構 Composition
No.32 烏托邦 Utopia
No.33 風格樣式 Style
No.34 帕拉底歐主義 Palladianism
No.35 廊道 Corridor
No.36 原始小屋 Primitive Hut
No.37 場所精神 Genius Loci
No.38 佈景術 Scenography
No.39 風景如畫派 Picturesque
No.40 哥德復興樣式 Gothic Revival
No.41 布雜 Beaux-Arts
No.42 鐵 Iron
No.43 鋼 Steel
No.44 玻璃 Glass
No.45 屋頂採光 Roof Lighting
No.46 結構構架 Structural Frame
No.47 中央暖氣系統 Central Heating
No.48 電燈 Electric Lighting
No.49 升降梯 The Lift
No.50 鋼筋混凝土 Reinforced Concrete
No.51 營造藝術 Art of Building
No.52 構築形式 Tectonic Form
No.53 彩飾 Polychromy
No.54 保存 Conservation
No.55 移情 Empathy
No.56 空調 Air Conditioning
No.57 形隨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No.58 時代精神 Zeitgeist
No.59 空間 Space
No.60 現代性 Modernity
No.61 遵循材料本質 In the Nature of Materials
No.62 覆面 Cladding
No.63 有機建築 Organic Architecture
No.64 裝飾即罪惡 Ornament is Crime
No.65 自由平面 Free Plan
No.66 建築散步 Architectural Promenade
No.67 新建築五點 Five Points of a New Architecture
No.68 抽象 Abstraction
No.69 透明性 Transparency
No.70 軸側投影 Axonometric Projection
No.71 拼貼 Collage
No.72 層次 Layering
No.73 國際樣式 International Style
No.74 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No.75 地域主義 Regionalism
No.76 彈性 Flexibility
No.77 粗混凝土 Beton Brut
No.78 形態學 Morphology
No.79 加法式組構 Additive Composition
No.80 服務性與使用性空間 Servant and Served Spaces
No.81 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No.82 複雜與矛盾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No.83 棚架 Shed
No.84 類型 Type
No.85 脈絡 Context
No.86 場所 Place
No.87 現象學 Phenomenology
No.88 皮層 Skin
No.89 電腦輔助設計 Computer-Aided Design
No.90 雨屏牆 Rainscreen Cladding
No.91 社區建築 Community Architecture
No.92 通用設計 Universal Design
No.93 設計加施工 Design and Build
No.94 被動式設計 Passive Design
No.95 永續 Sustainability
No.96 解構 Deconstruction
No.97 大 Bigness
No.98 褶層 Fold
No.99 參數設計 Parametric Design
No.100 日常 Everyday

 

內容連載

建築的眼睛

IDEA No. 6

窗 WINDOW


窗是光線和新鮮空氣的來源,但也是「建築的眼睛」,為我們框架出更寬廣的世界,窗或許比其他建築元素更能為建築物賦予個性。

窗戶從最早期用獸皮或布匹、木頭或紙張覆蓋的小孔,經羅馬人引進壓鑄玻璃(glass),隨後在歐洲的哥德建築上結出燦爛花朵。當時因為沒有大塊玻璃板,大型開口必須用石頭雕砌出窗花隔的框架,然後把小塊的彩色玻璃和鉛條嵌入其中,創造出神奇的光線,將內部空間轉換成天堂的景象。

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的義大利和法國,開窗變成建築組構中的關鍵要素。垂直長方形符合古典時代的比例(proportion),中間通常以一條直櫺和一條橫楣隔開,形成十字構圖,上方用柱頂過梁、簷口和三角楣裝飾,後期還會用壁柱(pilaster)框邊。到了巴洛克時代,這些窗戶周邊的裝飾和門(door)與壁爐(fireplace)一樣,全都改換成精雕細琢的彎弧曲線,還加上繁複奇幻的螺紋、渦漩、假面和人物托座。

在英國,由於缺少強烈光線,這裡的文藝復興建築經過重新詮釋,變成以窗戶為主角的平整表面,史米森(Robert Smythson)設計的哈德威克莊園(Hardwick Hall)就是最著名的代表¬¬——「玻璃比牆多」這句當代俗諺,也能套用在它身上。這種大量使用玻璃的設計,除了彰顯建築品味之外,也是為了炫燿財富,當17世紀一般住宅也開始採用玻璃窗後,英王威廉三世便開始徵收窗戶稅,因為這可能會誘發「白日搶劫」的動機。大型的上下推拉窗最後在英國和荷蘭普遍流行,雖然法國設計者是這項發明的主要推手。可上下拉動的窗戶在喬治風格的建築上達到最高峰,八角形窗框加上細緻精巧的壓鑄木條,營造出品質絕妙的光線。

20世紀在玻璃和窗框的製作技術上出現重大發展,鋁框、鋼框以及實用但醜陋的UPVC(未增塑聚氯乙烯)框廣為普及,然而傳統建築上的窗戶與這種「坦率直白」的窗框結構,以及強調空間連續性的訴求並不搭調。於是,帷幕牆和水平長條窗(ribbon window)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後者更成為柯比意(Le Corbusier)新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 New Architecture)裡的訴求之一。

迷戀原始以及回歸源頭的渴望,也是現代性的另一個面向,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窗戶,其靈感來源正是想要重新捕捉在牆上鑿洞的原始行為。例如柯比意的廊香聖母院(Notre-Dame-du-Haut in Ronchamp),其南側牆面上那些看似隨機其實精心研究過的窗戶分布,靈感是來自於北非;瑞典建築師勞倫茲(Sigurd Lewerentz)設計的克里班(Klippan)聖彼得教堂,給人一種置身洞穴的感覺,因為他只讓最少量的光線進入,而且是把無框玻璃板覆罩在窗戶開口的外側而非鑲入內側。烏戎(Jorn Utzon)也不遑多讓,他的自宅「莉絲別墅」(Can Lis,對頁下圖)棲息在馬約卡島(Majorca)的一塊懸崖頂端,他用又深又厚的石牆砌成窗框,讓海天美景與室內融為一體。

藝術家英雄的出現與演進

IDEA No. 28

建築師 ARCHITECT


「建築師」(architect)的字根源自於希臘文的「領袖」(chief)和「木匠」(carpenter),由此可見這是個古老的詞彙。不過,今日我們將建築師視為一名獨立的專業人士,具備與設計和營建有關的一切知識,這樣的想法倒是遲至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扎根,而且一直要到18世紀才算根深柢固。

「營造師傅」(master builder)這個角色一直延續到中世紀,但隨著哥德建築在12世紀的法國浮現,這個角色也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哥德建築不再從有機的角度去看待建築物,任隨它們成長改變,反之,哥德時期的石匠師傅必須精通幾何學,不但要能勾畫出複雜的石頭造形,還要能為整體建築賦予一致性的空間和幾何結構。

隨著古典時代的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重新復活,加上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論述重獲發現,將建築師視為精通組構藝術和營造實務的準藝術家——換句話說,就是設計師——的看法,也開始發展起來。許多偉大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大師,例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和伯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都是在各式各樣的視覺藝術之間自由遊走,而紙張的廣泛普及,雖然有些讓人意外,卻是促成建築師這個新角色的一大關鍵,因為少了尺寸適宜的紙張,就不會有設計圖出現。

文藝復興時期將建築視為一種藝術的想法,讓設計和實際的營造工藝開始分家。後者的進展逐漸落到另一個新專業的頭上,也就是工程師,而這兩者的分離也在17世紀的法國隨著布雜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和國立橋梁道路工程學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ees)雙雙成立而開始機制化,前者教授建築,後者訓練今日所謂的土木工程。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
    $490
  2. 新書
    79
    $552
  3. 新書
    79
    $552
  4. 新書
    85
    $594
  5. 新書
    88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