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長在自家土裡的文化∕王偉忠
世界上的產品都是製造而成,有些需要原物料,像木材、棉花、鋼鐵等,自家不一定有,得找外援。萬一遇到九八年不景氣,全球原物料不足,無法進口就生產不出來。
也有些產品不需外求,自己就能生長,像農作物,在土地上播種,靠著各方面風土醞釀、發芽、結實、就有收穫。
文化也是這樣,靠自己的力量,不假手外人,醞釀而成。
台灣文化包羅萬象,就地緣可分為原住民、客家、閩南、眷村等,透過生活、態度、情感、語言、音樂、飲食…等等形成各種文化。文化一開始可能只是一現象,有人認真經營成為事業,再擴大規模,成了產業。2010年起文創業成了國家重點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政府有計畫的以資金挹注文化,希望讓文化產生更大的力量。
要將文化創意「產業化」不容易,需要懂文化、能精算、有生意頭腦,通經營管理,才足以透過獲利維持產業規模。可惜往往懂文化的人不懂產業不懂創投,懂創投的人不懂文化。
本書作者過去研究經濟、曾投入網路科技,本身又是個小說家,橫跨科學、文學、哲學、商學領域,這本書可說是搞懂文化創意產業的工具書,讓文化人與創投界找到可對話的語言,也是有志投入文化創意產業人士很好的指南書,在此鄭重推薦。
序言
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從事文化創意產業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們這些人到底在搞什麼?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如果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十五加一)式的定義來找答案,恐怕會得到(什麼嘛!根本是包山包海。照你這麼說,不就啥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印象。
沒錯,由於我是理工、商管背景出身,當初剛接觸到這個領域時,的確也是這樣想的。所以,發行《美學經濟密碼》卻成為這個領域最常被引用的專著時,自己也頗意外。
但經過幾年的實務與研究,我發現一個簡單的事實: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不在(結果)(業種),而在於「過程」——每一種產業或多或少都可以和(文化創意)扯上邊,但重點在於經營上是不是經過了創意加值,而成為了一個尋求(創新)的過程——有創新的經營才是文化創意產業。
創新的經營,就是創業。這就是本書所要談的主題。然而,我們卻不是鼓勵每個人都去創業,而是在於創新(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教育。
創新簡單的說,就是(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這條路比較少人走,肯定比較困難,荊棘滿布。失敗也肯定比成功的機會多。但我們希望讓讀者諸君不要畏懼去走這條路;也不要畏懼陪伴著你身邊難得的創業家去走這條路。因為,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後,你才會發現,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一本書的完成通常是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心血的結晶。作者之功,十分之一罷了。因此,我想先感謝薛榮棠博士、何曉暉博士以及創業投資專家謝家禎先生,如果沒有他們的熱心貢獻,本書將無法完成。感謝策畫出版本書的書泉出版社,陳念祖主編、李敏華編輯以及其他辛勤同仁的敬業精神無人可比;內人李欣蓉女士以及(嗨森數位文創)公司提供了本書的珍貴案例材料,謹此致謝;感謝王偉忠先生和洪萬隆老師長期的提攜與愛護,並為本書作序;感謝王榮文董事長與朱宗慶校長的推薦;還有協助文獻校對工作的邱品儒、吳俐潔、陳湘綺同學,辛苦了。本書內容若有任何可取之處,全歸功以上各位;若有任何疏漏缺失,則全是作者本人的責任。歡迎寫信告訴我:[email protected]
諸君,來吧,一起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