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夏輝眼中的爸爸
兒子總希望爸爸給予一切,但同時又有著叛逆心,排斥爸爸對生活的干涉。
我十七歲生日時,爸爸送我一輛自行車,讓我可以騎到好萊塢去看頒獎儀式—如果我願意的話。他再次「違約」了,但我沒有感到一點不開心,因為他總是這樣,只要他認為我的要求「過分」,一定會在他那裡遇到打擊,最後我終於理解爸爸:從小時候開始,他變著無數把戲讓我懂得成長的意義,他希望我真誠地對待生活,並在競爭和平靜之間獲得平衡。
「爸爸,我的車呢?」
「現在還不行。」他狡黠地「耍賴」,「因為你這個月賺到的錢只能買一輛自行車。」
「好吧。我可不可以當作你希望我賺很多錢?」
爸爸瞪大眼睛:「你認為賺錢的目的就是為自己買輛漂亮的汽車嗎?」
我笑著說:「當然不是。我只是想證明,我可以不靠你幫忙,就實現自己的願望。」
在十七歲生日這天,爸爸向我強調的是物質的界限。即使我馬上要成年,馬上要跨進劍橋大學的校門,他仍然希望我明白,人生的最高目標不是獲得物質的多寡,而是心理的成長。
我還記得在六歲時,爸爸對我說:「你可能要學習一些才藝,好在學校向同學們炫耀。我給你幾個選擇,你再告訴我結果好嗎? 」我大聲說:「好!」
但結果是:我什麼都不想學。
我們在洛杉磯的家,位於當地最著名的哈崗華人社區(Hacienda Heights),許多和我同齡的人,每週都去各種才藝班,練習英語,學習音樂、繪畫、舞蹈,有的還練擊劍、跆拳道。那裡的老師多是華人,另有少部分當地的美國人,他們大多是附近中學的教師到這裡來兼職,賺華人父母的錢。在這樣的才藝班裡,我很少看到有美國和歐洲人的小孩。
我也去了,那時我對書法很有興趣,因為覺得毛筆字特別美,儘管我並不認識多少字。我想,如果能寫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老師和同學肯定羡慕死了!
在媽媽的陪伴下,我練了一個月,腰酸背痛,感覺手指都快掉了,也沒什麼結果。我寫出的字還是東倒西歪,不成章法。我浪費了許多紙張和墨汁,但我發現同學都比我優秀,我沒有獲得想像中的成就感—我始終追不上比我先開始練字的同學。
面對垂頭喪氣的兒子,爸爸沒有生氣。他再一次問我:「你想試試其他的項目嗎?例如美術、跳舞,或者學一些體育項目—打籃球?」
我搖頭,而且毫不猶豫地走進房間,關上門與他們冷戰。
媽媽很生氣、也很難過,她覺得這是一場災難。孩子不努力學習怎麼行呢?鄰居家的小孩個個都有值得驕傲的才藝,只有「我們的兒子」沒有,他的前途在哪兒呢?可能不少家長都是這樣想的吧?除了我的爸爸。
第二天早晨,當我打開房門時,發現爸爸竟然很開心。他告訴媽媽:「我成功了,兒子不需要去上才藝班,這下你的計劃落空了吧。不要讓他承受那些重擔,他只要玩得高興就可以,至於他的將來,我有計劃,過幾年我會讓他知道的,並且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就是我的爸爸:他有時很專制,例如從不讓我晚上在外面待很久,他痛恨「晚上在外面和同學們聚會」的行為,認為這不是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孩子的交際不需要透過吃飯;他規定我每週必須讀多少書,還要我寫出不少於兩千字的讀後感;他從不原諒我的錯誤,每次犯了錯,他總會拿出一些標準來監督我改正。但他有時又很開明,這表現在學業上,他對分數滿不在乎,零分他也毫不在意,並告訴我說,成績只是一組動態的數字,證明不了任何東西。他只關心我是否具備了某種想法—對於未來,我是如何打算的;對於某些具體的問題,我有什麼看法。
在我十四、五歲時,有一次,爸爸和我討論歷史:「兒子,你認為如果趙匡胤或者他的弟弟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控制長城區域,以後的歷史將會怎樣發展呢?」
我當時恰好正在讀一本歷史讀物,爸爸找的機會可真合適。我不在意地說:「爸爸,歷史沒有如果,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
爸爸從來沒有如此嚴肅過,他立刻給我扣了一頂「帽子」:「這麼說,你會是一個習慣性地接受既定事實的人,事情過去你就不想再理會,除了得到一個結果,就不想吸取任何教訓,而且你會成為一個不喜歡分析問題的懶人。」
有這麼嚴重嗎?當時我想這只是一種態度而已。但是,我決定聽從他的建議,試著討論那樣一個看似無聊的話題。
「好吧,爸爸,我們來分析一下。我認為,北宋會藉著這個關鍵的地區,讓中原實現真正的統一,將來不會出現南宋,而且統一的宋王朝會跟後來的鐵木真有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爸爸搖搖頭,說:「兒子,當系統的一個環節發生變化時,其他的環節怎麼可能不變呢?我告訴你,也許未來就不會有鐵木真的出現,因為遼國被擠出中原,一定全力經營北方,草原將被真正統一,女真無法崛起;即使女真崛起,蒙古部落也將難以得到機會,在統一的中原政權的強大壓力下,北方很難出現像成吉思汗這樣的人物,即使出現,也難以對中原形成像蒙古帝國那樣的壓力,這就是歷史的蝴蝶效應。如果你不喜歡假設,你將無法學習分析任何事。只有學會假設各種可能,你才能在歷史中學到真正的智慧,將來避免在關鍵的問題上犯錯誤。」
正是這次和爸爸的談話,讓我喜歡上人文和歷史,最後成為劍橋大學人文和社會學的學生,雖然我在美國最喜歡的科目是法律。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擁有某些技能,不如讓自己具備真正的智慧。真誠地對待過去,努力地把握現在,以及樂觀地面對將來。
從那時起,我就養成遇到事情多多分析和推理的好習慣,這對我後來在法律事務所的工作,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儘管我認為爸爸舉的例子,可能並不具有特別的意義,但他引導著我的邏輯思考不斷強大,讓我明白了成長的真正意義。
夏輝於英國劍橋
自序
我的獅子教育法
孩子的很多人格特質,都被我們在不經意間塑造。
在夏輝即將起程去英國劍橋開始他的大學生涯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這幾年來有多麼努力,而是在他三歲時的一幕畫面:一個不聽話的小孩,一個跟爸爸鬥智的聰明孩子。
三歲時的孩子有多難纏?一千位父母就有一千個答案,在我們的孩子學會了爬、跑動和嬉鬧,每天唯一的計畫就是讓父母又氣又笑、無計可施時,你能想像他在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嗎?他將來會讀劍橋嗎?他會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嗎?
父母總有無限的期待,但許多人只是期望未來,未及時抓住現在,抓住孩子們正忙著調皮的時候。相信我,抓住現在,從今天開始,和他們一起成長。每一個孩子都可以俯視劍橋,因為他們將擁有全世界。
夏輝小時候,有一天他不顧一切地鑽到茶几下,不小心撞到頭,哭了幾聲,順勢賴在地上,無辜地望著我。
你應該把我抱出去,因為你是爸爸!
是的,他理所當然,很多孩子都這樣;僅僅因為他是小孩,而我們是他的監護人。
這是不可能的,我把臉轉過去,當作看不見。
夏輝等了一會兒,大哭:「爸爸……」
「你自己出來,爸爸陪你玩足球。」我放下手中雜誌,起身走到臥室陽台,背對著他。
五分鐘後,夏輝從後面輕輕拉著我衣角;他臉上帶著淚,眼神充滿期待。我獎勵地摸摸他的頭,就讓他去把那顆藍色的足球找出來。經過幾次,他就知道我的規矩、世界的規矩。
有多少父母,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蹲下來把他抱起,疼惜地替他拍打身上的灰塵,再用力地拍拍無辜的茶几?很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沒人在意的機會,可是孩子就應該這麼一步步堅強長大。
決定開始幫兒子講故事時,麗雲抱著從中國帶來的《兒童插畫》、《鄭淵潔童話故事大全》、《格林童話》之類的書亂翻一通,甚至研究起《論語》的之乎者也。「唉,讀什麼好?」她在書堆前看花了眼。
我說:就選《獅子是怎麼長大的》,把它作為啟蒙的第一則故事。
麗雲擔心:「這麼早接觸殘酷的生存教育,沒什麼負面影響吧?會不會讓他害怕成長?」
家長總會有這樣的憂慮,於是不由自主地去撐起一把傘。可是我毫不動搖:未來二、三十年是社會最重要的轉型期,孩子想掌握自身的命運,就需要具備獅子的精神。
成功的親子教育,是讓孩子變成獅子,而不是羚羊。怎樣讓孩子成為強者呢?拆除溫室,讓太陽曬進來,風雨吹進來,這是父母不可推諉的責任。請把他們放進大自然的環境中,給他們一個真實、殘酷的模擬環境,讓他跌倒、哭泣、失望,接著逐漸堅韌!
在這個過程,父母不但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還要密切地分工合作,分別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例如,你應是一位溫柔的媽媽,你應是一位嚴格的爸爸,你們應該給予孩子沁入心靈的關懷和不近人情的訓練。幾乎所有的父母,即使最溺愛孩子的人都認同這個道理,然而結果卻是,大多數父母只是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和藹與爸爸的威嚴,僅此而已。家庭變成一塊磁鐵,翻過來緊緊吸住孩子,翻過去卻推他走開,再無其他功能。
我在中國看過一份針對青少年群體的調查,超過90%的男孩認為:媽媽是他們的避風港,可以融化他們所有的痛苦,滿足他們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而爸爸多與嚴厲、高高在上、不近人情、難以溝通、對自己要求太高,這樣的選項連在一起。同時有超過70%
的女孩覺得,媽媽很不好說話,懷疑自己的一切,好像根本不愛我;爸爸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再也沒有其他的意義。這說明兩代親子缺乏互相理解,始終隱性對抗。
在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往往忽視對他們心理需求的傾聽。當孩子需要傾聽與保護時,我們選擇漠然;當孩子需要堅強和獨立時,我們又莫名其妙成了一個不合時宜的入侵者。
一位「好媽媽」,不只表現出溺愛和寬恕。
一位「壞爸爸」,並不意味著要整天扳起臉,比老師和神父還權威。
有些爸爸只懂得用物質滿足孩子,看上去「好」得像銀行提款機,其實是在害孩子;有些爸爸,則誤以為嚴厲地訓斥和不斷地提高要求,就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當然,父母也有一肚子的委屈,社會節奏加快,工作繁忙,家庭時間和空間都被擠壓到了極點;更多人都選擇「眼不見為淨」,不是扔給祖父母隔代教育,就是找保姆專職照顧。
每個成人都疲於奔命,於是對孩子來說,爸爸和媽媽就像天邊的星星,看得見,摸不著。這固然讓家長有充足的時間享受生活,孩子好像也得到了24小時的看護。然而父母的責任缺失,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他們對家庭的疏離感,為他們將來的性格和情感發育埋下巨大的隱憂。父母、子女角色的混亂,彼此分不清責任,找不到定位,也會使孩子的人格成長不完整。結果,在孩子的內心,自私的一面急遽擴張,責任心難以確立鞏固,個性叛逆,並且缺乏反思精神。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成不了獅子,只能做一隻隨波逐流的綿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沒有深度,只是追求物質享受,追求膚淺的時尚潮流,不重視奮鬥和創造,特別是精神脆弱、抵抗力差、能伸不能屈、關鍵時刻常做出錯誤選擇等諸多問題,經常見諸報端。
這就是本書想真誠與所有華人家長們分享的:我們該怎樣成為一位好媽媽,又怎樣做一名合格的爸爸?我願意把我的經驗告訴讀者。希望這本書對您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