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

鬥而不破:北京與華府的後金融危機關係
定價:360
NT $ 285 ~ 342
  • 作者:陳奕儒林中斌
  • 出版社:秀威資訊
  • 出版日期:2012-06-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219505
  • ISBN13:9789862219508
  • 裝訂:平裝 / 32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2007年3月美國次貸危機與2008年9月雷曼宣告破產,導致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衰退」。本書發現金融危機使華府與北京實力此消彼長,但卻催化中美全面、具體合作並積極協調分歧。美國實力減弱卻不致跌落谷底;中國實力增強卻不致一柱擎天。在雙邊關係上,北京與華府深諳合作符合雙方最大利益並積極處理分歧。在區域關係上,北京主導權增加而華府影響力長期將遞減;雙方在亞太分歧增加卻不致決裂。在全球關係上,華府一向鼓勵而北京轉為積極參與國際建制。綜上所述,北京對美運用「鬥而不破」原則更臻嫻熟靈活;華府亦逐漸調整對華政策。最後,台灣已非中美關係棘手問題,北京與華府不會因小失大。台灣須夕惕若厲、先為不可勝。
 
作者簡介

陳奕儒

  輔仁大學統計資訊系學士(2008)、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2011)。 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教授。 臺灣大學地質系學士(1965)、美國保齡格綠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地質碩士(1969)、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企管碩士(1975)、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政治系碩士、博士(1986)。曾任美國丹佛爾城曼威爾公司資深地質師及財務分析師、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及政治系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陸委會第一副主委兼發言人、國防部副部長。曾於美加礦業公司及財務企業服務12年,於1974年發現美國蒙大那州靜水白金礦(Stillwater Mine, Montana)第一個露頭。居留北美29年,未入外國國籍。平生從未參與國內外任何政黨。

 

目錄

推薦序∕李大中
自序∕林中斌
自序∕陳奕儒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全書架構與邏輯流程

第貳章 金融危機的背景
第一節 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影響
第二節 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
第三節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第四節 金融危機對中美經濟的衝擊
第五節 小結

第參章 應變危機的對策
第一節 華府的對策
第二節 北京的對策
第三節 華府與北京的共同應對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應變對策的實效
第一節 華府的實效
第二節 北京的實效
第三節 評估
第四節 小結

第伍章 雙邊關係
第一節 擴大合作
第二節 利益交鋒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陸章 區域關係
第一節 北韓議題
第二節 南海爭議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柒章 全球關係
第一節 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第二節 氣候變遷議題
第三節 權力消長
第四節 小結

第捌章 結論

附錄一 北京與華府高層互訪
附錄二 北京與華府大事紀
附錄三 中美聯合聲明(2009年11月)
附錄四 中美聯合聲明(2011年1月)

 

推薦序

  撰寫序言的此刻(2012 年2 月),正值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赴美訪問,在白宮所舉行的正式晤談中,即將成為中國新領導人的習近平對於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示,中美關係既無先例可循,亦無經驗可鑒,僅能「摸著石頭過河」,或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至於歐巴馬則指出,美國歡迎中國的和平崛起,穩定的美中關係將有利於全球的繁榮與安定,他也強調一個實力更加強大的中國,必須承擔更重大的國際責任,美國期待與中國在各項領域強化溝通、協調與合作。

  事實上,美中關係在解決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反恐、反擴散、全球暖化以及解決北韓等區域問題方面,均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可用「休戚與共」加以形容。但在過去數年當中,兩國互動歷經波動起伏,雖然雙方擁有合作的利基與動機,然而彼此的互動,卻經常因新舊矛盾交織而遭致干擾,也就是諸如人權、對台軍售、南海、貿易摩擦或是人民幣匯率議題,均可能成為針鋒相對的根源。

  重點在於,美中兩強目前正處於微妙的戰略適應與調整過程,由於雙方交往與接觸的構面,均遠較以往更為廣泛、複雜與深入,再加上彼此利益與矛盾犬牙交錯,牽一髮而動全身,故磨擦與雜音在所難免。但基本上兩國關係仍呈現競合互見的態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民族自信的上揚,兩國競合關係中的競逐成份的確較昔日更為顯著,然而合作仍為主流,意即雙方仍自我克制,避免將彼此在特定議題上的衝突,無限上綱,或蔓延或外溢至其他領域,進而對雙邊關係造成結構性破壞。換言之,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中兩國仍將著眼於大局,因為雙方均深刻體認到,在雙邊、區域與全球重大議題上,沒有放棄合作的本錢。
本書的主要重點,在於探討全球金融危機於中美關係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並分就中美國內、中美雙邊關係、中美區域關係以及全球關係等四大面向,進行系統性與有層次的整理與分析,進而得出極具洞見的觀察心得與預測。除嚴謹的分析架構與獨到的研究創見之外,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收錄相當豐富的統計數據與參考圖表,使讀者對於美中關係諸多課題與其背後意涵,更為一目瞭然。

  本書的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的優秀畢業生陳奕儒,在其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也是本人所尊敬之林中斌老師的悉心點撥與鼓勵下,此書得以順利出版。有幸一睹為快,謹此為序。

李大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自序

林中斌

  中國在2002年決定中國對美國政策是合作大於對抗,直到今天仍是以此為基調,原則並未被打破。1982年鄧小平提出中美關係應「鬥而不破」,2003年江澤民再次重申,北京並未改變這項合作原則。這背後的思考則是因為中國在軍事上若與美國正面衝突,目前是打不過美國的,但北京相信,時間對他們有利,遲早在經濟和軍事上會超越美國。2001年當時中國副總理錢其琛也曾說,「我們在發展與美國關係時,僅有鬥爭一手還不夠,發展合作一手同樣重要。合作才是對美反華勢力重要的箝制。」北京對華政策的基調至今沒有改變。

  美國對中國政策以前面臨「交往」(engagement)和「圍堵」(containment)兩選項。「交往」表面雖軟,目的卻是藉接觸把中國變質成像西方國家,以減少中國對美國威脅。這是北京最忌諱的「和平演變」。此詞老布希總統在紐約公開講過一次,之後美官方不再提了。「圍堵」是藉美國盟友聯合的力量在中國周遭豎立軍事的籓籬,限制中國力量向外擴展。隨了中國崛起,中美共同利益增加,北京對美以合作為主,逐漸兩項政策皆不敷華府所需。柯林頓第二任時,混合體「交往圍堵」(congagement)出現,且被小布希沿用。進入2010後新的十年,美國對中國政策在「交往」、「圍堵」、「交往圍堵」之外另有「調適」選項。這是我用的名稱和觀念,美方尚未樂見。他們問:「調適與交往有何不同?」在美國設計的「交往」和「圍堵」的劇本裡,華府是主角,中國處於被動。但是在「調適」的劇本裡,美國認為它和中國任雙主角。可是實際上,美國滑向次要角色的可能潛伏待發。

  當崛起的中國和一等強權美國在東亞互別苗頭時,其他國家都在兩面下注。投資人叫這種作法為「避險」(hedging)。如果太依賴美國得罪中國,不利自己經濟。因為經濟上,美國衰退中國旺盛。如果太依賴中國得罪美國,不利自己安全。因為今日唯有美國軍力可抗衡中國。各國避險的影響為何?東亞不會爆發戰爭,雖然有人曾如是憂心。尚有三個因素阻止戰爭爆發。

  一、
  對外強硬是對內表態。各國領袖都有內部觀眾,必須不時在國際上展現「勇氣」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否則國內對手批評他軟弱,不利他的政權。美國歐巴馬總統2012年11月將競選連任。1月5日他宣布加強東亞軍事部署,就是要抵銷國內反對黨可能對他大幅刪減軍費的批評。偶爾對外強硬的北京、東京、新德里、河內何嘗不如此?

  二、
  中美內部問題多。美國經濟疲軟債臺高築,憤怒人民佔領運動此起彼落,兩黨國會惡鬥令政府癱瘓。中國政府雖有作為,但基層民怨日升各處抗議愈演愈烈。中美戰爭兩國都打不起。

  三、
  中國持「鬥而不破」原則。這是1982年鄧小平立下的方針,靈活運用了孫子兵法的「虛實並用奇正相生」。卅年來,北京未嘗違背。為何明天會放棄?

  對台灣的意義為何?

  一、
  各國為自己利益在中美之間採取避險策略。台灣比日本印度更強大嗎?怎能例外?

  二、
  美國高姿態提升東亞軍事部署是兩手策略之一面。另一面是長期軍力消減。台灣若只看表面而興沖沖唱和,難免不會誤踩流沙,陷身困境。

  感謝秀威出版社慨然應允出版,並感謝編輯鄭伊庭小姐勞心勞力編排本書。我在此由衷致謝。

林中斌謹誌 2012年3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85
  2. 新書
    88
    $317
  3. 新書
    9
    $324
  4. 新書
    9
    $324
  5. 新書
    95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