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學習了了分明、人際效能、情緒調節和痛苦忍受的辯證行為治療實用練習
- 作者:馬修.麥凱,傑弗瑞.伍德,傑弗瑞.布蘭特利
- 原文作者:Matthew McKay,Jeffrey C. Wood,Jeffrey Brantley
- 譯者:楊淑智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6-1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6937922
- ISBN13:9789576937927
- 裝訂: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辯證行為治療,在幫助人們處理壓倒性的情緒(overwhelming emotion)上有極大功效。研究顯示,辯證行為治療可以強化個人處理痛苦情緒的能力,而不至於失控或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本書由三位德高望重的作者合力寫成,提供單刀直入、循序漸進的練習,無論是專業人士或一般讀者,無論是使用本書去支援治療工作,或當做自助的基礎,都將從這本清晰、務實的指南獲益,而更能妥善管理情緒問題。
美國的許多精神醫療機構大量採用DBT理論,將其廣泛的應用在心理治療上,如憂鬱症、自傷行為、自殺傾向以及創傷及失落。
為了運用這些方法,需要建立「痛苦忍受、了了分明、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四種技巧:
1、 痛苦忍受(distress tolerance)技巧將幫助你藉由建立自己的復原力、提供新的方法減弱痛苦情境的影響,對痛苦的事有較好的處理。
2、 了了分明(mindfulness)技巧將幫助你更完全地體會活在當下的經驗,而非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去的痛苦或未來令人害怕的種種可能上。同時提供方法讓你克服對自己和他人習慣性的負面評價。
3、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技巧幫助你更清楚確認自己的感受,然後觀察每一種情緒,但不被這些情緒擊倒。目的是以一種非破壞性的反應方式去調整你的感受。
4、 人際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技巧提供新的方法表達你的信念和需求、設定界限,以及協調問題解決。同時保護你的人際關係,並尊重他人。
作者簡介
馬修.麥凱(Matthew McKay)醫學博士
加州伯克萊大學懷特研究所教授,合著有:《放鬆與減壓手冊》(The Relaxation an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 、 《 思想與感情》 ( Thought and Feelings) 、 《 訊息》(Message)與《自尊心》(Self-Esteem)。
傑弗瑞.伍德(Jeffrey C. Wood)心理學博士
在舊金山灣區居住與執業。專長以認知行為療法醫治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及自我肯定訓練和生活技能訓練。著有《求助》(Getting Help)一書。
傑弗瑞.布蘭特利(Jeffrey Brantley)醫學博士
杜克大學精神治療系諮商顧問、杜克大學整合醫學中心正念減壓療法(MBSR)計畫創辦人和主任。著有《安定焦慮的心》(Calming Your Anxious Mind)。
譯者簡介
楊淑智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文化大學新聞所碩士,曾任台視、中視、中央日報與中時晚報國際新聞編譯,空中大學及關渡基督書院大傳系傳播心理學與翻譯學等科專任講師。現為專職譯者及兼任講師。
作者序 辯證行為治療概述
第一章 辯證行為治療的基本技巧
第二章 痛苦忍受的進階技巧:改善當下
第三章 了了分明的基本技巧
第四章 了了分明的進階技巧
第五章 進一步探索了了分明
第六章 情緒調節的基本技巧
第七章 情緒調節的進階技巧
第八章 人際效能的基本技巧
第九章 人際效能的進階技巧
第十章 整合所有
參考文獻
推薦序
辯證行為療法:兼具實證研究基礎及實用性
第一次接觸辯證行為療法,是十年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唸碩士的時候。當時我在紐約曼哈頓的西奈山教學醫院精神科做兼職實習,病房內很多病患都合併有邊緣性人格的診斷,於是我的督導丟了一本瑪莎.林納涵(Marsha Linehan)為此類病患所寫的技巧訓練手冊給我,裡頭許多觀念及技術對我當時的實務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
後來陸陸續續經歷了兩三個不同的諮商及心理治療機構,每當他們要招募心理學家的時候,都特別希望能找到有受過辯證行為療法訓練的人,希望藉由辯證行為療法的技術與原理,輔導有憂鬱症、自傷行為、自殺傾向以及創傷及失落團體。許多美國的大型醫院及精神醫療機構更是大量採用林納涵的理論,將其廣泛應用在心理治療上,因為醫療機構尤其重視這種有實證與研究基礎的療法。當我在美國接受辯證行為療法的訓練時,也常見大型機構出資讓整個團隊的醫師、心理師以及社工師一起參加密集的深度訓練營。辯證行為療法在美國廣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準備搬回台灣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台灣雖然有辦過辯證行為療法的工作坊,但竟然還沒有任何書籍的引進,當下立刻向張老師文化公司推薦此書。希望把辯證行為療法由這本技巧手冊引進台灣,一方面是因為其簡單易讀,其中有許多非常實用的技術,可以與原本國內治療者所熟悉的療法做結合;另一方面覺得其許多觀念與切入治療的角度,很適合國人的民情與習慣。
辯證行為療法最早是根基於認知行為療法,當創始人林納涵在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有慢性自殺意圖的個案及邊緣性人格疾患時,有感於傳統認知行為療法的限制,將其進行改進,在原本的架構上加入了肯定(validation)與辯證(dialectics)的元素,並在架構上加以調整。在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當中,個案容易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受到治療師的肯定,因此中輟的比例較高。辯證行為療法的治療師接納個案的各種行為想法,肯定個案的判斷與反應是正常的,並有能力去學習如何相信自己。
而治療師的這種肯定並不是要縱容個案不去做改變,而是在接納與改變當中,把事件的正反兩極以「辯證」的方式去達到平衡,並強調人的整體性以及事件的整合性。在治療上,她明確規劃出不同的治療階段,以及每個階段的目標,並且以一整套技巧訓練連貫於其中。
辯證行為療法有四個主要技術:痛苦忍受 (distress tolerance)、了了分明 (mindfulness)、情緒調節 (emotional regulation)、人際效能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正是本書詳加解釋與討論的部分。許多臨床研究都已證實這套療法對於治療有極端情緒波動、自傷╱自殺意圖和邊緣性人格個案,有著極顯著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了了分明(Mindfulness, 或譯內觀、正念)的概念是汲取自東方的禪學思想,使用在西方世界的個案身上,他們會覺得這單純是一種新式的治療技術,少有過多的聯想。而在面對東方文化背景的個案時,由於在其文化脈絡中,禪學與宗教通常有很深的連結,個案在這項技術的使用上可能會產生過度認同或排斥的反應,治療者需要更敏感地去覺察,並與個案充分討論這種連結對治療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使辯證行為療法也能在亞洲充分發揮其顯著的效能,造福亞洲的群眾。
孫若慈(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諮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