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掌握好撇步,輕鬆學好閩南語字音字形
語言的學習,一般都是先有音、才有字,因此學習拼音,不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礎。小時候我們也都是先學國語注音符號,然後才學習漢字,甚至遇到不會寫的字,只要以注音代替,多半還是能沒有障礙地表達與溝通。對於臺灣閩南語來說,拼音更為重要,因為社會大眾對於閩南語漢字不見得熟悉,更何況還有部分字詞原本便無漢字可寫。只要學會了拼音,就能把看到的新詞標音紀錄,一看就知道怎麼讀;聽到一個新詞彙不懂意思的時候,也可以先以拼音記下來,再去查詢辭典或請教老師,可見「拼音」實為學習臺灣閩南語最基礎、最重要的法寶。
教育部規定自90學年度開始,將「鄉土語言」(現已改為本土語言)列為國小必選修課程,國中則為選修。但因實施初期,臺灣閩南語拼音、用字尚未整合成功,致使各家出版品用字紊亂、拼音各表,讓教學現場飽受困擾,社會各界希望教育部能做好整合工作,以利教學。
在眾多學者專家為了能夠有效做好文化傳承工作,大多能捐棄成見的共識之下,教育部也於民國95年10月14日公告「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以下簡稱臺羅),以解決教學現場困擾,對臺灣閩南語的推動確實具有莫大助益。為了有效推廣臺羅,教育部於民國96年辦理「第一屆全國閩客語字音字形比賽」,且落實全國各族群語言平等願景,讓臺灣族群間能相互尊重、欣賞各種語言聲韻之美,進而相互欣賞、包容,同年全國語文競賽也增加閩客語朗讀項目比賽。這兩項活動得以連續五年順利舉行,都是奠基於臺羅,如今也在校園中掀起學習閩南語的風潮。只是眾多老師、學生紛紛反映,他們所使用的資料都是從網路上下載,無法有系統、有組織的學習,只能囫圇吞棗般的硬記,不只苦不堪言,也無法領略閩南語的聲韻之美,更有礙於閩南語的推展。
「番薯毋驚落塗爛,只求枝葉代代湠」是安住推動本土語言傳承、奉為圭臬的座右銘,也是畢生努力的目標。個人一直希望能藉由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讓祖先的文化資產,得以在臺灣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繼續流傳。就因為有這些無奈,才促使安住決心在百忙當中,犧牲睡眠時間,充分利用空檔,來撰寫此書。希望提供讀者自學拼音便捷的入門管道,再透過深入淺出、條理分明的敘寫方式,了解臺羅,以及練習漢字的基礎材料,進而成為日後閩南語發展的尖兵。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認識拼音好撇步」,從介紹「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切入,透過詳細而完整地介紹臺灣閩南語的基礎音韻,來說明如何以臺羅音標拼寫臺灣閩南語,即便是初學者,也能隨著本書一步一步認識音韻、學會拼音。第二部分「字音字形好清楚」,則是羅列常用的各種音字組合,每個領頭字再列出幾個常用的例詞或短語,由於排列的方式依循音韻結構的邏輯,讀者只要按照順序練習,即能在不知不覺中加強學習效果。第三部分「鑒往知來勤練習」,則是收集了各年度閩南語字音字形競賽的比賽題目,並簡單地分析出題取向,揭開競賽的神祕面紗,讓更多人願意來參與此一競賽。
特別要說明的是,語言的教學,原本應當以該語言為出發點,不宜透過其他語言的符號或系統來做間接學習。但是,考量臺灣的語言環境,多數人對於臺灣閩南語的學習心存恐懼及誤解,若學習門檻太高,恐怕更會大大地降低學習意願。因此,兩害相權取其輕,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透過社會大眾都熟悉的「國語注音」為媒介,將國語和臺灣閩南語相同的部分當作學習跳板,又因為兩者同為漢藏語系,結構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我們連結相同處、詳說差異處,使讀者能透過已具備的拼音能力、熟悉的符號,更輕鬆地接受臺羅拼音,這樣一來既不會造成觀念上的混淆,也能增添學習效益。
目前市面上中小學閩南語教材偏重會話,學者編纂的閩南語概論又過於學術,一般人常望而卻步。本書的編寫角度,既可深入學習臺羅拼音,又可初步認識音韻結構,提供讀者一個學習拼音的新選擇。由於本書希望鼓勵初學者認識臺灣閩南語,在解說上難免會採用「化約」的手段,在學理上不是非常準確,比較複雜或學術的部分,例如方言差異、語音學的學理等,在不影響學習的前題下都盡量省略,以減輕讀者負擔。
鄭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