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定價:620
NT $ 403 ~ 558
  • 作者:周婉窈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2-03-2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9554
  • ISBN13:9789570839555
  • 裝訂:精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為「婆娑之洋」中的美麗島定位
分析探索日本統治下「殖民地臺灣」的諸面相
證示了臺灣歷史的多元脈絡與多樣性

  本書是臺灣史學者周婉窈教授有關海洋史與殖民地史研究的集結,收有十篇論文,加上附錄的兩篇小文,共十二篇,編排上分為海洋篇與殖民地篇。

  海洋篇收有四篇論文,主題依序為:明朝人對臺灣的認識、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事件、陳第〈東番記〉的介紹與分析,以及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的例證。

  臺灣早期居民沒有文字,鄰近的明朝人如何認識臺灣?有具體接觸後,西文和中文的最早記載,如何描繪這個島嶼及其人群?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抑或明人根本就認為不在版圖之內?在這些論文中,周婉窈教授透過嚴謹的史學方法提出解答,期待和讀者分享。

  殖民地篇收有六篇論文,其中四篇和日本殖民地教育相關。其一,是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的總說;其二,討論公學校修身書中的日本人典範;其三,比較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其四,從公學校國語(日文)讀本的插畫,探討臺灣人形象的變化。其他二篇分別以江文也的音樂和霧峰一新會為分析對象。江文也是出身臺灣的天才音樂家,周婉窈教授試圖從江文也的文字作品探討他的民族認同和想像。霧峰一新會是臺灣地方文化啟蒙運動的奇葩,在周婉窈教授的重建下,該會充滿熱力的活動恍如昨日,其向上、明亮的精神和意境是我們社會寶貴的泉源。

作者簡介

周婉窈

  嘉義大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畢業,於1991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專治臺灣史,著有《臺灣歷史圖說(增訂本)》(聯經,2009)、《海行兮的年代》(允晨,2002)、《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1989)等書,譯有《史家的技藝》(遠流,1989),負責主編《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古典日文解讀法》等書,並發表論文數十篇。學術論著之外,亦出版散文集《面向過去而生》(允晨,2009)。

 

目錄

自序

海洋篇
第一章 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
第二章 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餘生記
第三章 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平原的實地調查報告
第四章 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

殖民地篇
第五章 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與教科書總說
第六章 殖民地臺灣初等教育修身書中的母國典範
第七章 歷史的統合與建構──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
第八章 「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
第九章 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
第十章 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

附錄
一、楊英《先王實錄》所記「如新善開感等里」之我見
二、大林公學校的銅像哪裡去?
索引

 

自序

  這本論文集收了十篇論文,加上附錄的兩篇小文,共十二篇。這些論文發表的年份從一九九九到二○○七年,在性質上分屬海洋臺灣(maritime Taiwan)和殖民地臺灣(colonial Taiwan)的研究範疇,也因此這本論文集取名為「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殖民地臺灣是我投入臺灣史研究最初的大範疇,海洋臺灣則是後來延伸出來的研究興趣。回想個人決定以臺灣歷史作為碩士論文的題材,已經是三十餘年前的事了。當時在臺灣學界還沒有「臺灣史」這個領域,研究臺灣史必得掛在中國清史或近代史的車廂,往往給人附驥尾之感。

  一九九四年我從加拿大返回臺灣工作,臺灣史已經是學院正式承認的歷史學門的一個領域。在國外苦無充分材料的我,突然見證臺灣史資料大量且迅速地出土,彷彿看到長期被壓制在地底下的豐沛潛流突然?湧而出,分享到社會群體的興奮之感。當然,為數更多的珍貴材料早已因「時代的關係」,不復可尋了。

  本書分為海洋篇和殖民地篇。海洋篇收有四篇論文,主題依序為:明朝人對臺灣的認識、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事件、陳第〈東番記〉的介紹與分析,以及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的例證。論文的排列基本上按照主題的「歷史時間」,而非發表的先後。

  對於尚無文字的臺灣島居民而言,有文字的「鄰居」的記載當然很值得整理出來;關於明朝人的臺灣認識,不少論著都零星提到,但本文是第一篇專論,也看出前人沒注意到現象。截至目前為止,若以確實登陸臺灣而留下記錄來說,我們知道的最早的西方文獻是一五八二年三位耶穌會士的書信,分別以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寫成。中文文獻稍微晚出,是一六○三年陳第的〈東番記〉。我先寫關於〈東番記〉的論文,後來覺得一五八二年的船難事件很有意思,又是最早的文獻,怎能「白白放過」?惟不諳原文,勉力為之,幸有良師益友惠予協助,總算能寫出來和國人分享。臺灣首度收入中國版圖,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而且正確來說,應該說:臺灣島約三分之一收入中國版圖,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全島劃入版圖在牡丹社事件之後的一八七五年。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占領臺灣,但因為南明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所以一般不從那個時點算起。臺灣在一六八四年以前不屬於中國,是歷史的通識,但由於數十年來盛行的政治論述主張:「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才有這篇以史料中不勝枚舉的例證來說明「臺灣非明版圖」。這四篇都是關於來自海洋的人群活動對臺灣的衝擊,附錄一是篇相關的考證文章。

  殖民地篇收有六篇論文,四篇和日本殖民地教育相關,其一,是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的總說;其二,討論公學校修身書中的日本人典範;其三,是比較研究,以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為分析對象;其四,則從五期公學校國語(日文)讀本的插畫看殖民者所呈現的臺灣人形象的變化。附錄二則是有關作者母校的小品文。這幾篇文章,是個人研究日本殖民教育的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其他已收入拙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論集》(允晨文化,2002)。

  我個人對文化和藝術深感興趣,江文也美麗的音樂及其莫可如何的生命際遇深深感動我。除了在江文也逝世二十周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和紀念音樂會外,收在本書的這篇論文,試圖從江文也的文字作品探討他的民族認同和想像,是個人以文字(可惜無法用音樂)向我們流落在外的音樂家致敬。林獻堂是臺灣反殖民運動的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他的兒子林攀龍可以說是當時臺灣學歷最高、最具「國際觀」的知識人,父子兩人在霧峰認真從事地方文化啟蒙運動,伊等的精神和眼界,即使在今天仍很難企及。今年暑假我到霧峰夏季學校講課,感覺先人仍在守護著這塊土地。

  過去這二十年,臺灣史的研究在質量上都很可觀,這本論文集若能擠身這個集體努力的成果行列,就是個人最大的榮幸了。臺灣人,在有近代教育以來,將近百年被剝奪了解自己歷史的機會(或權利),我也是這百年的犧牲者。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雖然研究臺灣史,但和一般正常國家的研究者不一樣,他們是在共同的認知上更上一層樓,而我們則每天都在補課,甚至從零學起。如果我的研究有任何成績可言,那也就是我補課的成績。

  人文學科的研究雖然比較像個體戶,看來是單打獨鬥,實際上是受到很多人啟發、提攜、指教、協助的綜合結果。在我的研究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士實在很多。讓我在這裡特別感謝先父周進國先生,以及家母周林碧華女士。先父的突然過世,讓我在傷痛之餘,更深切感受到不能背離自己所從出的土地。已故前輩學者王世慶先生是我一生難忘的人格者。劉元孝老師、曹永和老師、黃天橫先生、鄭欽仁老師和師母、余英時老師和師母、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教授,以及濱島敦俊老師,都在我的學習路途中給予無可估量的教導和照顧。比我高半輩或同輩的學者,容我在此不一一言謝,學海浩瀚,航行靠學恩。聯經出版公司願意將我的論文集列入《臺灣研究叢刊》,讓我深感榮幸,編輯同仁的耐心協助,更令人感銘在心。

  「山、海、平原」是臺灣自然景觀的意象,私意認為也是臺灣史研究者應該蓄於心的意象。我們必須整合山、海、平原的研究,在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書寫中呈現她的多元脈絡和多樣性。這本論文集,基本上只觸及海和平原,但願將來我交出來的補課成績,不是論文集,而是書寫臺灣山、海、平原的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65
    $403
  2. 新書
    75
    $465
  3. 新書
    79
    $490
  4. 新書
    79
    $490
  5. 新書
    79
    $490
  6. 新書
    79
    $490
  7. 新書
    85
    $527
  8. 新書
    87
    $540
  9. 新書
    9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