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美術研究工作的迫切任務(代前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國家,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領域也是群彩紛呈並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這其中既有名家巨匠的卓越成就,也 凝聚著大量普通群眾的心血和智慧,前者創作的偉大巨作當然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後者的豐富創造則大量存在於歷代百姓生活之中,異常豐富多采,直接而鮮明地
反映了一般大眾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同樣不容忽視。近十幾年來,在藝術理論研究和美術創作方面曾掀起了一股「民間美術熱」,顯示出中國民間美術的強大生 命力和特有的藝術魅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鼓舞的。
但是,就中國民間美術的豐富蘊藏和在大眾中的深厚基礎來看,目前所作的工作又是遠遠不夠 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現代化過程中,文化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新文化、新美術,深刻而全面的認識民族文化的優秀 成分,積極地對有益部分進行繼承和借鑒,是一項很重要議題,而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美術理應是其中重要部分。發展和創造必須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這種
研究自然包括了對歷史和現狀兩個部分。
這本書裡選輯了我近五十年來寫作的一些關於中國民間美術的文章,最早的一篇發表於1958年,多數是十年動亂以後的寫作。
那是在上世紀的1955年,我剛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為王遜教授留作中國美術史課程的助教。王遜先生是大陸著名的學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最早 突破了美術史舊的體系和研究觀念,將考古成果和民間美術引入到美術史內容之中,他為教學撰寫的《中國美術史》〔註〕是大陸最有影響的美術通史著作之一。當
時我還是剛剛跨入美術史專業門檻的青年學徒,正在打基礎階段,他發現我對民間美術有著強烈的興趣,就鼓勵我可以在這方面下些功夫,他說,由於過去對民間美 術的偏見,迄今的中國美術史中的民間部分幾乎還是一片空白,這是很不正常的,我們應該努力補上這一空白部分。我遵循先生的啟發和教導,開始在工作和學習中 著意對民間美術進行研究探索。
但做起來並不很容易。民間美術的內容異常廣泛,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眾多民族都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流行於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節日禮俗、宗教信仰及衣食住行中幾乎無處不有,研究上又涉及到民俗學、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等諸多領域。但過去的
歷史文獻對民間美術記載卻很少,多零散見於民俗及筆記雜著書籍之中,聞名遐邇的楊柳青年畫在當地過去的地方誌中竟也不提一筆,很多有成就的民間匠師的生平 歷史也大多不見經傳,如近代在國內外產生一定影響的泥人張、面人湯、王老賞、張永壽、江加走、魏元泰等也缺少起碼的資料整理,許多珍貴的民間美術作品在以
前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所剩不多,在世的老藝人也多已處於風燭殘年,如不抓緊工作很多領域將會出現藝絕人亡的局面。歷史的研究更必須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基礎 上進行,而在民間美術研究領域基礎卻是非常薄弱,必須要花大力氣在廣泛調查深入挖掘方面作艱苦細緻的工作。1949年後,政府文化部門對民間美術比較重
視,但極左思想時起時伏的干擾是存在的,民間美術的許多方面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成為禁區,在「階段鬥爭為綱」的口號下,特別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 中,傳統文化統統列入粉碎消滅之列,受到致命的打擊,高等學校在十年中也處於停頓狀態,教學和研究人員長期下放勞動,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古代文化遺產都成
了反動糟粕和復辟舊社會的輿論工具,連作夢也不敢再想什麼藝術史專業問題,十幾年寶貴光陰就這樣白白荒廢了。「四人幫」倒臺,改革開放的新紀元真正給學術 研究帶來機運,一個個禁區被打破,學術上得到鬆綁,民俗學領域展現出異常活躍的局面,民間美術的領域也得到新生。
我在學校一直擔負著較為繁重 的中國美術通史教學工作,民間美術的調查研究只能作為通史中的一個環節進行,在文革以前僅對一些年畫產地特別是楊柳青和桃花塢作了一些調查訪問,對古代版 畫插圖進行了初步探討。真正的工作還是在文革以後,我陸續出版了《中國年畫史》等專著,參加《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的編寫,廣泛的調查研究也得以展開。但此
時許多老藝人多已謝世,劫後餘存的民間美術作品所剩不多,工作難度仍然是不小,幾經努力拉拉雜雜的草成一些文章,不成系統,有的只能給後人留下一些歷史的 記憶。雖然在我編著的美術史和繪畫史中也加入了一些民間美術的內容和章節,但距離完全填補空白的要求還很遠,而我卻已進入耄耋之年,精力已很有限。好在目
前一個搶救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正在全國大範圍的展開,新的學者陸續湧現,他們一定會在這一領域中做出輝煌的業績。
研究民間美術可以從民俗學、藝術學等多角度著手進行。我的專業是中國美術史,我的研究初衷是要填補這一領域中的空白,因此想從這方面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從中國美術歷史發展看,遠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美術中已經鮮明地顯示出民間美術的特色。商周至秦漢時期的美術作者絕大多數仍是地位卑下的工匠,他們創 造的彝器及畫像磚石雖然必須屈從於統治者的意念,但其中也包含著對原始藝術的繼承和作者智慧、情感的表露,所以仍有一股質樸剛健之氣;魏晉以降貴族士大夫
走上藝壇,憑借他們優越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文化條件,推進了藝術的發展和提高,但一直到隋唐時期,民間工匠在美術創作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當時畫家和畫工間在 藝術上尚未形成明顯的鴻溝,魏晉時發展起來的佛道宗教美術則更多的吸收了民間美術的形式,並為以後的繪畫創作在形式技巧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百代畫
聖」之稱的吳道子本來就出身於民間畫工,而又被後世畫工尊奉為祖師爺,無論是六朝繁華還是大唐盛世的藝壇上民間匠師們都以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澆灌出燦爛的藝 術之花。宋代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室貴族、文人與民間藝術間的分野愈來愈明顯,但由於封建社會後期城鄉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民文化的活躍,民間美術在形
式上和內容上都出現更加絢麗多彩的局面。宮廷和士大夫藝術中也常常吸收了民間美術的滋養而萌出新機,從明代的陳洪綬、清代揚州八怪中的某些畫家、清末的 「三任」以至近現代的齊白石的作品中都不難看到民間美術的影響,這也是他們藝術上不同流俗的因素之一。至於豪華富麗的宮廷美術中也離不開民間匠師的創造。
民間美術品類豐富多樣,其中的版畫、年畫、雕刻、玩具、剪紙及民間工藝的卓越成就更是不容抹殺,雖然其中有的不免顯得粗糙,但飽含真摯質樸剛健清新的藝術 魅力,帶有真善美的特質。遺憾的是,由於過去上層社會對民間藝術的偏見和輕視,許多珍貴的藝術創造未能很好的保存下來,在藝術上也得不到承認,一部美術史
僅僅記載著專業美術家(主要是貴族士大夫美術家)的創作和活動,卻缺少民間美術的重要篇章,這自然不能體現真實歷史的全貌,其優秀傳統也很難得到全面的繼 承和發揚,這一不正常的現象必須改變。
美術史不是古董羅列的陳年老帳,在全面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必須對史料進行細緻的爬梳整理,用科學的方法進 行分析研究,從中引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研究工作中應注意把握歷史的複雜演變。一般的說,早期的民間美術創作與宗教巫術大多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但隨著人
們認識能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民間美術也在繼承中不斷發展和創新,例如,早期工藝品上的魚形紋樣可能標誌著圖騰和生殖崇拜觀念,後來出現的魚戲蓮則蘊含 著男女間的戀情甚至隱喻地表現性愛,更有以諧音的手法喻意連年有餘。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和不同的俗尚,有的地區可能在今天仍保留著早期的原始形態,有些地區
則發生了變異和轉化,因此必須以發展的觀點對待歷史,而不可膠柱鼓瑟般地把一切都解釋為生殖崇拜和巫術。類似這樣的事例在歷史發展中幾乎比比皆是:早期驅 邪鎮鬼的桃符發展成春聯和吉祥門畫;穰災的紙鳶演變成遊戲工藝品:供奉禮拜的兔神變為要貨和案頭陳設,具有宗教色彩的磨喝樂變成孩子們喜愛的泥娃娃。這種 變化體現了藝術的更新和進步,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
我們在重視民間美術歷史傳統的同時決不可忽視對現狀研究。繼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 展。事實上過去在這方面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只是缺乏認真的總結。例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大陸的新年畫和版畫由於吸收了民間形式而在藝術上展現出既有 時代氣息又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的特色,五、六十年代中國的電影動畫也因著意於對民間年畫、剪紙、皮影等形式的借鑒,創作了像「大鬧天宮」、「漁童」等優秀作
品,不僅得到人民的喜愛,在國際影壇上也獲得很高聲譽。近年來有些藝術家在民間美術的推陳出新方面也作過不少認真的探索,前幾年安徽對廬陽花布的設計和生 產,山東對魯錦的開發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的有些著名的民間美術由於忽略自身的優秀傳統,最後被弄得低劣粗俗面目全非,還有些旅遊地區大量民間工藝品湧
入市場,為了片面追求牟利而出現粗製濫造的不良傾向,甚至假冒偽劣大泛濫,也大大有損於民間美術的聲譽。對此除了運用行政力量加以解決外,也需要理論方面 的指導,樹立良好的典範。過去的民間匠師是有很好的藝風藝德的,這一點應該發揚。切要注意民間美術的發展決不可脫離民間,不可脫離社會民眾,最大的市場和 服務對象正在群眾之中,只有如此才會有廣闊的前途。
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博物館中民俗和民間工藝的博物館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此介紹該地的民情風 貌,宣揚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能,對觀眾進行健康的審美教育。國外的各級藝術博物館也非常注意對民間藝術的收藏和陳列,甚至一些著名的博物館還著意於對中國 民間藝術品的收藏(據我所見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及德國的民族博物館都收藏有不同數量的中國民間版畫和年畫),唯獨我們在這方面還處於十
分薄弱的地步,一些博物館受「正統」觀念的影很少注意民間美術的收藏,已有的少數地方性的民間美術陳列館由於種種原因也處於舉步維艱的境地,很多寶貴的藏 品和資料時時有損壞散失的危險,這種局面與有著異常豐富的民間美術遺存的大國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解決這些問題已是刻不容緩的事。
大陸在民間 美術領域曾經有著輝煌的成就,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理應更加發揚光大,在美化人民生活陶冶優美情操,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必須 進行艱苦的探索,有些工作是富有開拓性質的,加強理論研究用以指導實踐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藝術史論工作者在這方面是責無旁貸的,我們必須努力奮鬥,將民間
美術研究推向更高的水準。為了繼承和發揚民間的優良傳統,為今後研究工作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一些問題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
感謝三民書局將我 的民間美術論文彙集出版,使我得到和臺灣同胞進行交流的寶貴機會。這本論文集雖然雜亂無章,但畢竟彙集了一些資料,也提出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文中展 示的民間美術創作也會給讀者朋友們帶來美的享受,或從而引發鄉土之情。我也希望藉此能聽到同行和讀者的批評意見。在本書出版之際,使我更加懷念我的老師王
遜教授,他在1957年極左的風潮中被錯誤的打成「右派」,奪去他施展才華報效社會的權利,在「文化大革命」中更被審查揪鬥,最後含冤而離開人世。他在極 端困難的處境中仍然支撐著衰弱的身軀全力投身於教學,對培養青年學子作無私奉獻,但他的學術成果(如對蕭繹「職貢圖」和閻立本「凌煙閣功臣圖」的深入研究
等)卻被有的人掠奪剽竊,這種欺世盜名為人不齒的行徑必然會受到歷史的譴責,而王遜作為高尚的學者形象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心中。今年適逢王遜教授逝世四十二 周年,這本書的出版也作為對老師的一點紀念。
薄松年
〔註〕王遜著《中國美術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作為教材內部印刷,後來因為他政治上受到迫害,失去了公開發表的機會。1979年他的冤案得以昭雪,所著《中國美術史》也衝破重重阻力,經過整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