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性與全球化
- 作者:阿芒.馬特拉
- 原文作者:Armand MATTELART
- 譯者:繆詠華,廖潤珮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1-09-1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1229
- ISBN13:9789861731223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文化產業全球化已經在貿易自由化談判的中心規劃出一些「心靈產品」。長久以來便遭到忽略的文化多元性的議題終告登場,受到國際各大機構(如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經濟共同體、關貿總協等)的重視。
到底保障文化多元性應歸公共政策管轄,以保障各國文化產業的生存與發展,與全球商業機制相抗衡?還是該面對商品流通及服務擴大的挑戰?
在保護文化多元性的名義下,各國及各個國際機構紛紛提出應該設立公共政策以及國家性、區域性政策的辯護,以建立精神性的創作品為由(例如視聽產業,書籍,藝術創作等),將文化產業視為一種「例外」性的文化保護(意指某項文化產業若列入「文化例外」的項目之中,則不受到關貿總協之間所簽訂的為了促進商品大量流通所設置的規定,如最惠國待遇,關稅減免等)。
為了支持多元性,文化產品的範疇不斷擴展,但這種情形卻讓大型商業傳播集團振振有辭地反對文化的特殊身分,從而為其所追求的集中壟斷以及商業機制(商品利潤決定一切)做辯解。美國可謂承擔了被二戰摧毀的歐洲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愈發凸顯了地緣政治的地位,以及在國際關係中正在佔領的「文化產業」。
好萊塢電影的傾銷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民眾需要看好萊塢的電影,但國家若不介入,則國片根本沒有生存的空間。有鑑於此,英、法、義等國只好和八大協議影片的配額,例如法國從每季預留六週作為放映國片之用,接著讓步到五週、四週等,以及要求美國公司的收益必須再投資於法國領土內的電影事業。但直到「新浪潮」電影的興起,此劣勢才有所好轉。
另外,「文化例外」與「文化多元性」之間有何關聯?為什麼歐盟在統合的過程當中,會捨棄前者,轉而追求文化多元性的保存?文化多元性的保存,僅僅是指安撫各個文化組成分子,促使它們發展各自的文化特色,抑或必須更深入地創造一套新理論,以免人類的公共利益落入自由貿易法則的俗套?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本書以前瞻性的觀點來探討文化的觀念,以及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文化所面臨的種種挑戰。
作者馬特拉在歐美學術界頗具份量,書中援引之理論及例證極具前瞻性。在「全球化」正方興未艾的風潮之下,歐盟的統合是個值得作為借鏡的研究課題,本書雖以歐洲經驗為著眼點,然而書中的觀點並非局限於歐洲世界的思維,尚舉出美國及印度等國在世界新潮流下的應變做為例證(尤其印度是個新興的經濟體,從第三世界的觀點,睥睨全球經濟市場,足以較量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化思維),提供讀者更寬廣的新視野,是一本頗具參考價值的好書。
作者簡介
阿芒.馬特拉(Armand MATTELART)
巴黎第八大學資訊傳播學教授,「北巴黎人類科學研究中心」(la MSH-Paris-Nord)研究員。學術專長是媒介、文化和傳播的研究。從1962到1973年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天主教大學擔任傳播社會學教授和聯合國社會發展專家。在智利人民陣線執政時期(1971-1973年)作為阿連德總統的國際事務顧問和智利政府一起工作。後被皮諾切特軍政府驅逐出境。在1974-1975年和法國著名記錄電影導演馬克一起導演了一部反映智利社會政治、經濟變化的影片《螺旋》。1975年至1982年期間在巴黎第七大學任教,1983年至1997年在法國雷恩大學任教。他擔任了一系列各種國際機構所委託的非洲、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研究專案,寫作(包括與人合作)30餘本學術專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論題涉及到文化、政治、大眾媒介和傳播歷史及理論,其中在歐美傳播學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有《大眾媒介、意識形態和革命運動:智利1970-1973年》(1974)、《跨國集團和傳播體系》(1976)、《危機時刻的媒介運用》(1979)、《電視,無邊界的遊戲》(1980)、《技術,文化和傳播》(1982)、《電腦和第三世界》(1983)、《文化與反對民主?》、《思考媒介》、《影像狂歡節》(1987)、《國際》(1989)、《廣告》(1990)、《傳播與世界》(1992)、《傳播理論史》(1995)、《傳播的發明》(1996)、《傳播的世界化》(1996)、《全球化的烏托邦的歷史》(1999)。
馬特拉是法語作者,由於其學術影響具有世界聲譽,從七○年代以來,他的一些主要著作在世界各地被譯為英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土耳其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日語等15種文字出版。
緒論
第一章馴化多樣
社會與社群
一個或數個文明?
介於國家與全球間的文學
何種均化?
「世界主義」之發明
世界愈來愈小
國際聯盟:暫緩實施多樣中的個體夢想
p.烏托邦:美食詭辯家的寓言
p.11唯語言統一意志論策略:法國大革命前事
p.12綜藝文化的震撼
p.15世界化與國際化之間
p.18從一個帝國到另一個帝國
p.21語言與抵抗:印度文藝復興
第二章 文化關係之地緣政治學
文化庇護結束
精神危機
文化或資訊,兩種暫時性間的緊張狀態
製造贊同
電影政策概述
外片進口配額制
民族論之矛盾
p.27國家或市場才對保衛國家認同做了最好的準備?
p.29美國電影協會(MPAA,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
p.33美國獨立片商亦然,也飽受好萊塢威脅
第三章文化制度化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之創立
認可困難
俗眾文化/大眾文化:概念性分歧
例外之前的例外
全體總動員對抗一方獨大的協議
一個「高於人類娛樂的政策」
美國電影出口協會(MPEA,MotionPictureExportAssociationofAmerica)所扮演的角色
p.37國際情境主義對抗文化官僚化
p.39「文化產業」概念
p.40-41利於評論美式生活的氛圍
p.44「八大」的危機
第四章不公平交流之「顯現」
文化殖民進程
去歷史化
象徵暴力
傳播的後殖民秩序為何?
意識型態發展的危機與文化修復
文化產業:不穩定的公部門
各文化被迫相互依賴
p.50反造反教條:策略家,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了多樣性
p.53邁向第三電影
p.58差別待遇宣告
第五章全球∕地方循環性
建造全球網路
企業合併以一統世界
市場的想像:從全球化到「全地方化」的競相許諾
思索相異性的新世界
斡旋與用途
混種∕混合:另類現代化
文化相對主義的陷阱
消費:一個也會抑制思想的詞語
去疆域化:後殖民空間找不著了
p.65全球化社會與新普世說
p.69巴別塔之後與翻譯範例
p.71「變巧藝術」:「新世界」的回憶
p.77哪一種民眾存在哪種後民族國家的空間?
第六章文化例外:師法歐洲
共同空間的前提
「歐洲文化」:未經驗明正身的政治產物
無疆域電視的市場
關貿總協與歐美爭執
歐盟境內難以達成共識
從例外到多樣性:無力的共識
p.81廣告例外的末日
p.84.法國地位舉足輕重
p.86.支持電影與視聽產業的形式
p.90.歐洲議會和媒體多元論
第七章多樣性的地緣政治:文明的利害關係
以哪種政策去因應「文化生態」?
「例外」比比皆是
文化多樣性乃合法工具?
哪種世界網路秩序就有哪種多樣性?
參與者的異質性,目標的全球性
哪種多元知識的社會?
p.94為抗拒「美洲自由貿易區」而動員
p.96 碰撞文明?
p.98定義與度量文化
p.101智慧財產權
p.103非物質職業
結語
參考書目
緒論
「關於文化問題,所有發表論述的用字選詞都很不確切,若想將概念性的定義強加於這些字眼之上,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定義只在各種意識型態以及不同體系當中才會發揮作用。」1974年,德.瑟鐸於《多元文化》一書中便如此揭櫫道。隨著時間的延續,文化的意義雖然逐漸轉變,可是詞窮現象卻更嚴重了。邁入新的千禧年之際,「文化多樣性」一詞及其衍生義無所不在,更加證實了這一點。文化多樣性的範圍極廣,若想一一闡述,那麼就得將種種現實與矛盾狀況一網打盡,並且隨時準備做出妥協。
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名義下,各國及各個國際機構紛紛提出應該設立公共政策以及國家性、區域性政策的辯護,以建立精神性的創作品為由,將視聽產業等視為一種「例外」性的文化保護。為了支持多樣性,產品供應的範疇伸展得更廣、更遠,不過,正是這種論據讓大型傳播集團振振有辭地反對文化的特殊身分,從而為其所追求的集中壟斷做辯解。
這些象徵性的轉彎及迴流現象,在在顯示出長久以來都遭到迴避的一項議題,而這種大文化與諸文化的問題,正是世人在認知、組織及創造普世關係時,主要衝突的來源。因此,隨著變數的增加,隨著需以全球化為指標而變動之際,世人自然而然會對同質化生活方式與想法產生共同的恐懼。
確認文化多樣性為人權的一部分雖然是個新現象,不過其逐漸進展,卻由來已久。這顯示出其發展期之長與一路的衝突不斷。多元理想最急切的目標,是希望讓世人遺忘那一段因為拒絕聆聽而壓抑了多元聲音的時光。本書的宗旨,是希望舉出歷史上各個重要運動的意涵,指出其方向,並物質化解釋這些大文化、諸文化以及其互動的現象如何成為文化潮流,並且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社會生活。把莫衷一是的詞語從語義地層給挖掘出來,以釋放在各個過程的象徵範圍中所進行的反思的不同沉澱,這些過程包括了有多國國際化或跨國化,隨之而來的又有世界化及全球化。
從文化到傳播,從文化到文化領域,從民眾到「公眾」,從公民到消費者,這些對調置換所造成的緊張狀態,出現在打著自由貿易旗幟的「普世重商共和國」計畫與啟蒙時代所宣揚的普世價值主義之間、出現在文化殖民的種族優越感與為了保護身分認同而戰之間、出現在封閉的國境境內與跨越國境的中介者之間、出現在公共服務哲學與自由競爭規則實效主義之間、出現在正當文化與通俗文化之間,也出現在高級文化與日常文化之間──在前兩世紀中一刻都不曾或停。此領域中的不對稱力量結果,造成今日當我們面對「文化」時,發現它一方面已變成在世界民主市場中提供的一種「服務」,及另一方面,在一個證明民主重新找回它的意涵的時代,被視為「公共資產」。
這證明了在世界爭奪新秩序計畫中,文化問題將處於中樞位置,這既證明了在霸權概念及強權策略重新洗牌之下,文化、傳播、資訊的地位轉而歸向網路及產業,也證明了一個正在形成中的資訊公共領域將發揮其具全球規模的萬有引力,尋求結合跨文化與平等原則的絕對必要。這就是地緣政治觀點有其適當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