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第九版)
- 作者:麥克.尼可博士
- 原文作者:Michael P. Nichols
- 譯者:劉瓊瑛
- 出版社:洪葉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9-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828921
- ISBN13:9789866828928
- 裝訂:平裝 / 672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九版
本書自出版後已修訂到第九版,除了應證該書的受歡迎程度外,也可見到作者對於本書的鍾愛及用心態度;更呈現出這二十年來家族治療的發展歷程。做為一本深受好評的經典好書,本書具有幾個特點:
1.對於各種家族治療模式有完整的介紹。作者不只清楚的說明了各種家族治療模式的理論架構,也分別介紹各種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評估及治療技巧。
2.作者大量列舉治療個案的範例,使得抽象理論變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閱讀。
3.讀完本書前四章彷彿走過一趟家族治療的發展歷史之旅,並且建立紮實的學習基礎。
4.在家族治療最新發展上作者也用了不少章節討論,如「二十一世紀的家族治療」一章,作者整理了整個領域的最新趨勢,探討家族治療如何因應這個不同時代的不同需求;「整合模式」一章則說明了各模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如今強調的是一種更具彈性包容的做法;「比較分析」一章,則依據作者介紹各模式所採用的架構,進一步分析不同模式之間的共通點及差異處,並以提綱挈領方式幫助讀者領略各模式的菁華。
作者簡介:
麥克.尼可博士(Michael P. Nichols)
是美國維吉尼亞州威廉瑪麗學院的教授。尼可博士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並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不只講授家族治療,也實際從事家族治療工作,撰寫過無數篇論文及書籍,包括《揭開神祕的家族治療》(Inside Family Therapy)、《消失的聆聽藝術》、《不再與孩子爭論》,以及《家族治療的必備技術》等書;最近的一本著作是與米紐慶、李維榕等結構派家族治療大師合寫的《家庭與伴侶評估:四步模式》。
譯者簡介:
劉瓊瑛
美國密西根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是一位資深的社會工作者,從事兒童與家庭心理衛生工作三十年,曾在政大、台大擔任兼任講師。對於翻譯工作有一股莫名的熱愛,譯有《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弱勢家庭的處遇》、《特殊兒教養寶典》、《精神醫療個案管理》等十餘冊;最近主編《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一書。
劉瓊瑛
譯者序
第一部分 家族治療脈絡
序言 家族治療的基礎
第一章 家族治療的演進
第二章 早期模式的啟示─團體歷程及溝通分析
第三章 家族治療的基本技巧
第四章 家族治療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 家族治療的傳統學派
第五章 鮑文的家庭系統治療
第六章 策略派家族治療
第七章 結構派家族治療
第八章 經驗派家族治療
第九章 精神分析派家族治療
第十章 認知-行為派家族治療
第十一章 二十一世紀的家族治療
第十二章 焦點解決治療
第十三章 敘事治療
第三部分 家族治療的最新趨勢
第十四章 整合模式
第十五章 比較分析
第十六章 家庭介入的相關研究─家庭處遇及預防方案專有名詞
譯者序
民國100年1月4日晚上六點多按下存檔鍵,終於完成了這本書的譯稿!
翻譯這本書,竟然花費了我人生歲月二十五年時間!猶記得1984年從美國拿到碩士學位返國時,行李箱裡就帶著這本剛出爐的第一版新書;當時對這本內容結構完整、堪稱家族治療經典之作的好書愛不釋手。回國後第二年就向國立編譯館提出譯書計畫,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完成47萬字的譯稿。怎奈剛好碰上「智慧財產權」法案通過,向美方出版社申請版權一直不順利,所以厚厚一疊稿子(當時都以手寫方式譯稿)就靜靜躺在家中書櫃,積了厚厚一層灰塵。2006年發現洪葉文化出版了本書第四版的中譯本,再加上搬家之故,決定將這一大疊稿子丟棄到資源回收筒,不過心中卻有一種隱隱的痛楚及遺憾!
二十五年之間,這本書已經修訂到第十版(2010年),也成為家族治療最暢銷的一本教科書。2008年底,忽然接獲洪葉文化李曉秋小姐的電話,邀約我翻譯該書(第九版)。當時我心中激動不已,毫不遲疑就答應了,因為我一直覺得這是自己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任務,心中也決定一定要盡力做好這件事。翻譯過程中,沒想到又出現第十版,於是又根據新版重新修訂已譯好的稿子,因此超出了原先的譯稿期限。這整個過程雖然歷經波折,但終於可以大聲宣告:我做到了!
本書在二十年間修訂到第十版,除了印證該書的受歡迎程度外,也可見到作者對於本書的鍾愛及用心態度。在這不斷更新的十版之間,呈現出這二十年來家族治療的發展歷程。做為一本深受好評的經典好書,本書具有幾個特點:
1. 對於各種家族治療模式有完整的介紹。作者以八章的篇幅(第五章到第十章、以及第十二及第十三章),採用相同的結構介紹各種模式,不只清楚的說明了理論架構,也分別從各種模式的概念分析家庭問題的形成動力,並介紹各種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評估及治療技巧,同時也探討治療的成效。讀者閱讀這八章,可詳細認識家族治療的典範,也有助於分析比較各模式之間的差異及優缺點。
2. 透過豐富的個案實例使讀者更容易領略家族治療的魅力。作者大量列舉治療個案的範例,使得抽象理論變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閱讀。
3. 讀者閱讀完第一章到第四章,就彷彿走過一趟家族治療的發展歷史之旅,同時也能清楚了解家族治療的基本概念及源起背景,並且建立扎實的學習基礎。
4. 作者在第十一章「二十一世紀的家族治療」幫讀者整理了整個領域的最新趨勢,從文化、科技、社會風潮、意識形態的改變探討家族治療如何因應這個不同時代的不同需求。
5. 第十四章及第十五章最能彰顯作者對於家族治療領域所下的功夫。所謂「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家族治療也不例外!作者在第十四章「整合模式」說明了各模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宗派主義漸漸式微,如今強調的是一種更具彈性包容的做法,治療師也不再像過去一樣堅守信奉某一種模式,而是針對特定問題、特定個案採取客製化的統整模式。其中「社區家族治療」(Community Family Therapy)更是指出以家族治療結合社會工作的做法才能發揮更大的處遇效果(特別是針對弱勢家庭),對於從事社會工作三十年的我真是感覺「心有戚戚焉」!不過統整並不只是將所有模式通通混雜在一起,本章也介紹了至少三種的統整方式,提供讀者參考。而第十五章「比較分析」則依據作者介紹各模式所採用的架構,進一步分析不同模式之間的共通點及差異處,並以提綱挈領方式幫助讀者領略各模式的菁華。
國內家族治療約從1970年代末由精神醫療界率先嘗試。1980年代初期,薩提爾獲邀到臺灣辦理的研討會帶起國內一片風潮。之後,呂旭立基金會每年邀請國外專家針對薩提爾取向及心理劇技巧提供訓練;1999年,米紐慶直傳弟子李維榕教授開始定期來臺講授結構取向家族治療,不少有興趣的專業人員在有計畫的培訓之下,使得結構取向在國內慢慢開花結果。至今,國內有心從事家族治療者遍及精神醫療、心理學、諮商心理、社會工作等諸多專業;參考書籍方面,從1980年代吳就君教授開始整理並翻譯薩提爾的書、1990年代筆者翻譯米紐慶的著作,到現在國內有關家族治療的專書已是不勝枚舉,而且涵蓋各種取向。筆者期盼這本譯書的出版,能讓有心學習家族治療的人一窺其奧妙;已經踏入此領域的人,有機會將自己的實務經驗與相關知能再做一次完美的整合。
翻譯此書的這段時間,我個人的生活也正面臨一些衝擊,除了家人關係的變化之外,自己也告別了十多年來隨心所欲的生活模式,重新踏入朝八晚五的上班生涯。對於已邁入後中年階段的我,這些改變帶來的影響不小,也使得我必須不斷調適心態及學習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挫敗。這段時間,翻譯這本書成為我的療癒方法,我從書中的諸多案例中看到自己正面臨的生活困境,也幫我詮釋了這些困境的意涵,而書中的很多重點也成為我時時用來提醒自己的箴言。雖然本書的翻譯工作已告一個段落,但我仍持續與生活中的挑戰搏鬥中!
很感謝有機會翻譯這本書,謝謝曉秋的「慧眼識英雄」、秀安不定時催促進度,以及慧玲非常精準的校稿,還要感謝洪葉文化對這本書的信心,才讓我能再度與它結緣,並完成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