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如何原諒你?
- 作者:珍妮絲.亞伯拉罕.史普林,麥可.史普林
- 原文作者:Janis Abrahms Spring,Ph.D.,Michael Spring
- 譯者:許琳英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出版日期:2011-07-15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12160
- ISBN13:9789866112164
- 裝訂:平裝 / 3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繼《走出外遇風暴》之後,史普林博士又一暢銷力作!
受傷的心要如何痊癒? 破裂的關係要如何復合?
犯錯的人如何尋求寬恕? 受委屈的人如何以公正態度善待自己,以尊嚴方式撫平傷口?
史普林博士是全美知名的心理專家,對親密關係有深刻洞察,
本書以豐富的個案故事,涵蓋親子、師生和夫妻之間的背叛傷痕;
擺脫陳腔濫調,在原諒和不原諒之間,呈現動態的連續光譜。
充滿力量的嶄新觀點,讓受苦雙方跳出漩渦,踏上真誠和解之路!
作者簡介
珍妮絲.亞伯拉罕.史普林博士(Janis Abrahms Spring, Ph.D.)
為臨床心理專科醫師,私人執業近三十年,曾榮獲康乃狄克心理學會(Connecticut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心理治療傑出貢獻獎;每年培訓數千位治療師,以其臨床診斷技巧之豐富與原創性而聞名。
史普林博士以極優異成績畢業於麻州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在康乃狄克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賓州大學的「認知治療中心」接受亞倫.貝克醫師的博士後訓練。她也在耶魯大學擔任心理學系的臨床督導,是信任、親密、寬恕等課題的知名專家,經常出現在全美媒體上。
由史普林博士撰寫、暢銷十三國的《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心靈工坊出版)以及《教我如何原諒你?》雙雙入選「美好人生書獎」(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的最佳新書、最佳關係類書籍及最佳心理類書籍等三類的決選名單,銷售超過四十五萬冊。最新著作《老爸給我的最後一份禮物》(Life with Pop),生動地分享了伴隨這項共通經驗而來的個人挑戰和日常充滿恩典的時刻,並且得體地提出攸關年邁老化的課題。史普林博士現定居康乃狄克的西港(Westport),讀者可以透過www.janisabrahmsspring.com與她聯絡。她與先生麥可.史普林育有四子。
麥可.史普林(Michael Spring)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英國文學碩士,現為佛美旅遊指南叢書(Frommer’s Travel Guides)的發行人。
【推薦序】寬恕的心,需要不斷學習 林蕙瑛
致謝
導言:寬恕對你有利嗎?
第一部 廉價寬恕
不是出自肺腑只求維持和平的舉動,解決不了任何事
第二部 拒絕寬恕
讓你埋葬在仇恨之中的強硬回應
第三部 如實接納
送給自己的療癒禮物,無所求於加害一方
第四部 真誠寬恕
身體力行的療癒,親密共舞
──傷害別人的你,為求寬恕必須做的事
──受傷的你,為了應允寬恕必須做的事
【附錄一】加害者的童年傷口,如何形塑了他對待你的方式
【附錄二】參考書目
導言
寬恕對你有利嗎?
有一則精彩的故事,描述兩個孩子在沙池玩耍的情景。一個孩子生氣了,大吼大叫丟下他的玩具卡車跑開,等他跑到附近的鞦韆時,轉過身來對玩伴咆哮:「我恨死你了,再也不要跟你講話!」大約十分鐘過後,他們開始丟球玩,開懷大笑,享受歡樂時光。他們的父母觀察到這樣的互動,其中一位父親搖搖頭,既佩服又驚訝地跟另一位父親說:「孩子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怎麼能這一分鐘吵翻天,下一分鐘又相處得如此融洽?」
「很簡單,」另一位父親解釋,「他們寧取快樂,而捨正義。」
我喜歡這則故事,它充分展現了人類心靈是如此慷慨大度,確認我們有能力轉圜,解決微不足道的爭執,專注於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我們是需要彼此的社會性動物,天性就是傾向於修復人際間的裂縫,而不是懷恨在心或記仇。我們絕大多數人想要寬恕,而且樂於寬恕。
沙池的故事問題在於,那是孩子在無足輕重的牢騷之後和解,並不是發生在兩個大人之間,其中一方有意且惡意傷害了另一方,迫使受傷一方面對艱難的課題:如何去寬恕,或是與加害的一方和解。這會是複雜許多的故事。
有些人相信,我們有義務寬恕,無條件而且絕對奉行;要成為高尚的人,寬恕是核心指標。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無法實踐這麼高的道德原則,除非是在理論上,而且會覺得,如果我們寬恕,那就委屈了自己。我們做不到,也不願意只是把傷害撢掉,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然後擁抱傷害我們的人。無論我們接受過什麼樣的教導,迅速、單方面、親吻然後和好的回應,似乎不怎麼真實或正確。為了完成真心誠意的寬恕,我們往往需要更多的作為。
寬恕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假設,需要加以澄清。讓我們好好檢視一番。
有問題的假設一 :寬恕對你有利。一旦你寬恕了,你就能掃除內心的毒害,恢復你的健康。如果你拒絕寬恕,你會生病而且痛苦。
寬恕被推銷成有益身心的新萬靈藥,是包治各種病痛的療癒藥膏。無論是憂鬱、焦慮、宿怨、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癌症或免疫失調,都能藥到病除。據說還能修復破碎的心、斷裂的關係,以及毀損的自我意識。「要撫平加害者留給我們的痛苦,寬恕是唯一療方,也是療癒對方造成的傷害的唯一途徑。」,李維斯.史密德(Lewis Smedes)在《寬恕的藝術》(The Art of Forgiving)一書中如是說。
我的個案教導我的並非如此。目睹他們從人際間的傷害復原,讓我明白:
.你可以療癒自己,清除腦海中的情緒污垢:怨恨、忿怒、傷痛和羞恥,無論寬恕與否;
.你可以釋放掉自己的苦毒與報復的執念,無論寬恕與否;
.你可以獲得心靈的平靜,接受既成的事實,無論寬恕與否;
.你可以選擇復合,毋須降格以求,無論寬恕與否。
你可以為自己,同時靠自己之力做到上述一切,即使加害者毫無歉意,甚至拒絕承認你的痛苦,也不願意給予你的傷口任何一點安慰;甚至就算他已經過世了。
《教我如何原諒你?》告訴你怎麼做到。
有問題的假設二:面對惡行,寬恕是性靈和道德上唯一合宜的回應。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認定,想要發揮愛心和道德情操來生活,寬恕是其中的關鍵。然而我學到的是,你不一定要寬恕才能憐憫、同理,甚至同情傷害你的人。你可以看清他是有缺陷的凡人,以他不配接受的仁慈來對待他,同時了解他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行為,完全不需要以寬恕為前提。
道德上和性靈上,你沒有必要非得寬恕毫無悔意的加害者,或是繼續愛他。你有自由保留寬恕,只給予足夠剛毅、能承認自己的過失,也足夠正直、能幫助你解除他所造成的傷痛的人。我願意把話說得更絕決,如果你寬恕不道歉的加害者,你無法恢復自己的人性尊嚴;而對方必須努力來贏取你的寬恕,才能恢復他的人性尊嚴。
有問題的假設三:你只有兩種選擇:寬恕或不寬恕
大多數自助書籍都強調因襲的成見,即使加害者不悔改,你只有兩種選擇:寬恕或不寬恕。你被迫擇其一,要不抹煞自己的痛楚,原諒不值得寬恕的人;或者你拒絕寬恕,然後發現自己被囚禁在「仇恨的牢籠」裡。
多年來,我不斷聽到個案陷入這樣的兩難,因此體悟到,必定有另外的解答。寬恕的論述需要有一套詞彙來描述受到真實傷害、有血有肉的人如何與不道歉的人和解。如同蘇珊.舒諾拉比(Rabbi Susan Schnur)指出,這麼僵硬的規範──寬恕或者不寬恕──「嘲弄了背叛之後複雜的連續發展與解決之道。我們可能部分寬恕、寬恕卻懷著報復之心、以寬恕為權宜之計,或者不寬恕然而言歸於好;我們可能哀傷著不肯原諒,或是理解了對方,然而只肯原諒背叛的某些部分,也可能變得冷漠、保持疏離」。
我開始發想,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方法,釋放掉內心層層疊疊的怨恨和傷痛,享受寬恕帶給我們身心健康的所有益處,同時過著正直高尚的生活,而毋須原諒那位死不認錯的加害者,豈不是太美妙了?在過於溫情、稀哩呼嚕的寬恕,與冰冷得無法穿透的不寬恕之間,難道沒有其他的中道?譬如說:「你不一定要痛恨加害者,或是剜掉他一塊肉,但是你也不一定要原諒他?」
《教我如何原諒你?》描述了這條根本而嶄新的「中道」,我稱之為「如實接納」。
當加害者不能或不願投入療癒的歷程,當他不肯或無法有所貢獻,如實接納是面對人際傷害時,複雜而真實的回應。如實接納是自我呵護的課程,是送給自己的療癒大禮,你可以獨自完成,純粹為了自己,對加害者無所求。
如實接納幫助你:
.投資自身的健康,清除腦海中的情緒毒素。
.忠於自己,不弱化惡行的殺傷力。
.克服報復的幻想,尋求公正的解決。
.保障自己情緒和身體上的平安。
.復原和整合你珍貴的自我。
.客觀、誠實且平靜看待自己和加害者。
.與加害者打造一段滿足你的個人目標的關係。
.原諒自己的缺失導致自己受傷。
我所建議的是,只要我們願意,就可以選擇回到沙池中,即使對方不採取任何行動來改正他的過錯。我們可以選擇切斷跟這個人的關係,或是維持部分而不完美的關係。我們不需要沉溺在傷害中,然而也不是非得遺忘,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不是一定要愛或是喜歡加害者,不過我們可以公平看待他,選擇好好相處,如果這樣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在他面前,我們可以呈現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同時接受他就是他,而他永遠不會成為另一個人。如果他願意迎向挑戰,我們甚至可以給他機會表現好一點,來贏取真誠寬恕。
有問題的假設四:一切取決於受傷害的你,願不願意寬恕。
大多數關於寬恕的作品,都是針對受傷的你而寫,告訴你必須做什麼來應允寬恕,而不是告訴加害者,他必須做什麼來贏取寬恕。我相信一心一意強調此種態度其實削弱、扭曲且貶低了寬恕的歷程,創造出聖人且抽象的概念,讓我們許多人備感壓力,無論任何代價都得接受。然而我們之中有些人吞不下這種想法,認為這不實際、不真誠也不公正的,因而排斥。我們拒絕相信必須獨自肩負寬恕的重擔,這既不是事實,也不正確。我們寧可不寬恕,也不要單方面的寬恕。
我想起有位個案,在我試著協助她從伴侶外遇的傷害中復原時,建議她考慮服藥控制她的強迫性思考,她的反應是不可遏抑的憤怒:「我必須處理我粉碎的自我意識、我的嫉妒、我的屈辱,而現在妳要我吃藥?那他必須做什麼?讓他服藥吧!」
對於寬恕,你們許多人一定有相同的感覺。多麼不公平啊!道德家或寬恕專家宣講的對象通常不是傷害你的那個人。太奇怪了,他很少被召喚來彌補過失,至少,不是應該你們雙方都獲得邀請,來進行寬恕的工程嗎?
我的書主要是講給你,受傷的一方聽的,讓你知道如果傷害你的人不願意或沒有能力補償時,你可以怎麼做,好從徹底的不公義中復原。然而我也講給傷害別人的你聽,如果你想要投入療癒的歷程。事實上,有一整個章節是專為你寫的,讓你知道必須怎麼做才能贏得寬恕,或許在這樣的歷程中,你也能寬恕自己。
有問題的假設五:寬恕是無條件的禮物,毋須努力掙來。
你,受傷的一方,應該把寬恕贈與加害者,這樣的觀念根植於基督教倫理。在《新約》裡有無數訓誡,教導你「愛你的敵人」,饒恕傷害我們的人,因為那是仁慈和悲憫的行為。無論是不是基督徒,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相信,寬恕是對我們的要求,不講條件。
在這些教義背後有個假設,如果你需要加害者某些回報才能寬恕,如果你相信寬恕必須掙來而不是贈與,在道德發展上,你就還沒有完全成熟。《聖經》的教訓是,你應該感覺慚愧和羞恥,竟然認為自己有權利獲得補償。
我沒有資格去辯論無條件寬恕的倫理,但是我有協助個案二十九年的臨床經驗,在親身觀察人們如何療癒,以及需要什麼來療癒之後,我學習到受傷一方傾向的反應不出下述三種模式:
.他們排斥寬恕不求回報的觀念,因而拒絕寬恕,因為那似乎太便宜加害者了。
.他們認同宗教概念上的寬恕,將寬恕「贈與」不配領受的加害者,之後卻感覺事情並未解決,甚至可能覺得自己受騙了,或是過於妥協。
.他們表示自己認同寬恕的理想,但是落入現實生活的情境時,他們拒絕寬恕。
我也注意到,無論是什麼反應,人們努力想要找出方法,在能保有完整人格和自尊的情況下寬恕。他們希望支持不只是來自更高的力量,也能出自加害者本人。如果受傷一方想要加害者導正他們一手製造的生活混亂,就會被認為是低人一等或發展不成熟,這種流行概念特別打擊那些缺乏健康權利意識的受害者,就是這些人會給予太過廉價的寬恕。在那些自我意識較強的人看來,片面和無條件寬恕的想法往往是誤導的,那是自我犧牲,或是自我獻祭。
如同我之前表達過的,你可以自主,同時為了自己選擇放過不悔改的加害者,不再怨恨,也不冀求傷害他。你可以贈與他你的善意;你可以努力保持客觀、公正,甚至同情的態度來看待他;你可以如實接納他而無所求。不過,如果你打算應允他我所說的真誠寬恕,他一定得付出代價,並且加入你,兩人親密共舞。在這條不同流俗的寬恕途徑上,唯有你們兩人同心修補傷害時,才能辛苦贏得和解。寬恕不是善心贈與的免費禮物,必須努力去掙來。傷害別人的你,必須願意付出代價,行事謙卑,同時真心誠意。而受傷一方的你,也要創造機會,讓他出面承擔和彌補前過。
有問題的假設六:我們都懂得如何寬恕,只要我們打開心胸,寬恕唾手可得。
大多數自助書籍,以抽象和激勵的方式,把寬恕說成是「道德禮物」、「內心渴望」,或是「生命特質」。結果讓你狐疑,這些話究竟是什麼意思?要如何實踐寬恕之道?專家往往以如此崇高而絕對的字眼來定義寬恕,使得一般人無法掌握其意義,因此他們反而袖手,斷定:「一個人需要有寬大的胸懷才能寬恕,我的心胸沒那麼大。」或者他們覺得被迫擁抱這個概念,因而表現出無意義且機械性的善意姿態。
寬恕的抽象概念負荷了寬恕的實際行為無法承受之重。太多太多人從各種不同的參考架構來思考「寬恕」,有受到崇高神學教義影響的學院派人士;也有世俗的研究者,試圖將深奧概念化約成能夠操作的一個一個小單位,可以置放在實驗室的情境中研究,於是寬恕呈現出太多不同的意義,結果就是概念上的大雜燴,對於那些想要從痛苦中尋求解脫的人來說,只是造成困惑和壓力。人們找不到關於寬恕,具體而且腳踏實地的觀點,既符合人性又可以企及。
在我的臨床工作上,我有機會獲得第一手的觀察,見證人們如何苦苦掙扎,努力去寬恕以及爭取寬恕。我一直在傾聽和觀察真實人生中,人們遭受人際傷害之後如何療癒,因此我發展出來的模式也不斷在成長。你將要讀到的例子聽起來很真實,因為的確是真人實事。
有問題的假設七:自我寬恕不要求傷害別人的你去補償你所傷害的人。那是給自己的禮物。
自我寬恕的論點帶我們深入未知的海域。自我寬恕的倡議者往往將其描述為內在的舉動,是慈悲與愛的獻禮,讓你對於自己犯下的惡行好過一點。如果由我來定義,自我寬恕跟真誠寬恕一樣,都不是送你的免費禮物,也不是在你的內心私密進行的歷程。我相信自我寬恕要有實質意義,而且由衷且真誠,那就必須努力掙來。如果傷害別人的你想要寬恕自己,你必須直接向你傷害的人承認過失,並且加以補償。如果已經不可能,你必須採取其他悔過和彌補的行動,有效彰顯自己的錯誤,同時證明自己的承諾,不會重蹈覆轍。
自我寬恕並非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寬恕自己,同時努力去贏取你傷害的人的寬恕,必須齊頭並進。一旦你贏得對方的敬重和寬恕,你就能敬重和寬恕自己。
無法發揮作用的寬恕途徑
《教我如何原諒你?》描述了,面對寬恕課題的四條不同途徑,:廉價寬恕、拒絕寬恕、如實接納以及真誠寬恕。後兩者我們已經稍稍觸及,都是適合的途徑。前兩者則無法發揮作用。
廉價寬恕
即使加害者無視你的痛苦,你可能過於害怕他的憤怒或拒絕,或者過於絕望想要保住關係,於是你願意做任何事,甚至是原諒他。然而這樣的寬恕是不成熟、表面,而且對方不應得的。我說它廉價,因為在你還沒有處理好惡行的衝擊、向加害者要求任何事情,或是思考清楚未來的處境之前,你就獻上寬恕了。
拒絕寬恕
你可能因為下述原因拒絕寬恕:(1)你想要懲罰毫無悔意的加害者;(2)你把寬恕和言歸於好或同情連結在一起,這兩者你都還沒有準備好給予對方;(3)你以報復性的忿怒來抗議惡行,把任何比較懷柔的作法,尤其是寬恕,視為軟弱的跡象。拒絕寬恕讓你感覺掌握了權力和主導權,不過這是面對惡行反射性且往往是僵硬和強迫性的回應,使得你喪失了生命活力,在自己燉煮出的滿滿一鍋敵意中煎熬著。
四種寬恕途徑的比較:
下列表格扼要說明了四種寬恕途徑之間的差異。
受傷一方化解了傷害 加害者參與了療癒歷程 導向復合
廉價寬恕 沒有
沒有 是的
拒絕寬恕 沒有
沒有 沒有
如實接納 是的
沒有 不一定
真誠寬恕 是的
是的 不一定(通常是復合)
我如何寫作和組織這本書
如果你們想要開闢出一條寬恕之路,《教我如何原諒你?》為你們雙方提供了具體、詳盡、一步接一步的指引。書分成四個部分:(1)廉價寬恕、(2)拒絕寬恕、(3)如實接納,以及(4)真誠寬恕。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主要是為受傷一方而寫。第四部分(真誠寬恕)分成兩個章節:第一章節說明加害者要如何才能贏得寬恕;第二章節則闡釋受傷一方如何應允寬恕。
為了清晰起見,我以傷痛或受傷一方指稱你們其中一人,另一人則是加害者,然而心裡完全明白,在人際的傷害中,我們鮮少全然有罪或是全然無辜。再者,提到受傷一方時會用「她」為代名詞,加害者則是「他」。當然,性別不能決定誰有罪,只是用這種方式書寫比較容易閱讀。
我所描述的個案完全是真人實事,全都根據我的臨床工作經驗,以及跟親朋好友的談話內容。有些人可能因為我修飾過他們的故事,覺得受傷或受到冒犯;其他人則可能鬆了一口氣。讀者應當明白,我永遠都會變造名字和細節,而且我會拼湊出複合的人物素描,一來保護真實身分,二來闡釋某些重點。
我的臨床案例包羅萬象,從嚴重的傷害到粗俗的冒犯;有思慮周密、以大欺小的性虐暴行,也有不小心打翻酒的笨拙舉止。無論如何,我不量化傷害的嚴重程度有兩項原因。首先,療癒所需要的關鍵性基本工具大體上適用於所有傷害;第二,每個人經驗到的傷害程度是非常主觀的認定,對你們其中一人而言只是一巴掌,或許對另一人卻是致命的打擊。
在我的第一本書《走出外遇風暴》出版後,許多讀者請求我繼續寫下一本,我感謝你們的忠誠,在這本續作裡納進了許多不忠的案例。不過我還要擴大範圍,將所有重大的「人際連結的破壞」包括在內。例如:
.伴侶因為你達不到他設定的不可能標準,而以輕蔑態度對待你;
.朋友在你罹患乳癌時,不再與你來往;
.手足拒絕協助你照顧老邁的父母;
.父母因為陷入憂鬱或喝得爛醉,無法關心你;
.治療師對你造成的創害不亞於加害者。
根本的選擇
在我帶領專業訓練的工作坊時,我邀請治療師站到麥克風前面,談談什麼人傷了他們的心,以及他們如何處理這樣的傷害。我一而再、再而三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在寬恕的課題上努力掙扎著,憎恨在我們重要的人際關係裡和內心深處支離破碎的感覺。我們都在尋求答案,一條新的途徑,協助我們從憎恨的腐蝕性影響中釋放出來,既可以吐露所有的不公不義,又能與傷害我們的人和解,也與自己和解。
我們大多數人也因為明白自己曾經錯待過別人而掙扎;我們也想尋求方法,讓自己感覺比較人性和完整,不那麼疏離,也不必築起心防。我們可能藉由感覺別人錯待了自己,而感到自己正確,說服自己相信透過偏見和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到的「真相」,同時怪罪我們傷害的人。但是,除非我們收拾好自己造成的損害,我們不可能自我感覺良好。
如果你曾經犯錯,我鼓勵你,事實上我希望能幫助你,召喚出你人格中的誠實、成熟和力量,向你傷害過的人伸出手,熱切而慷慨的努力付出,來爭取對方的寬恕。如果你接受挑戰,我毫不懷疑,你絕不會懊悔。
如果你是受到冤屈的一方,我鼓勵你好好照顧自己,保持公正態度,尋求讓生命用它的方式來洗淨你內心的傷口。我提供了兩條可行的選項:如實接納和真誠寬恕,希望能給予你勇氣去原諒,也給你自由不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