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樹下遇見老子:影響一生的心靈、養生、做人、做事典藏版

在榕樹下遇見老子:影響一生的心靈、養生、做人、做事典藏版
定價:320
NT $ 170 ~ 298
  • 作者:王?曹軍
  • 出版社:易時代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5-1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570324
  • ISBN13:9789867570321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老子《道德經》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方聖經」。《道德經》博大精深,內含哲學思想與養生之道,是使人達到身心安泰、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寶。

精彩內容包括:

  ◎老子「道德經」精髓內容。
  ◎內文佐以40則經典、歷史故事,深入淺出讀懂老子的人生智慧。
  ◎100則老子經典語錄。
  ◎全方位心靈、養生、做人、做事典藏版。

作者簡介

王(王玉)

  中醫專家、人民日報主編、「健康時報」特約專家。擅長中醫食療、運動養生及慢性病調治。師承張湖德教授學習養生之術,為著名武術家武雲卿大師的得意門生。曾拜入太極名師周福源先生門下,學習楊氏太極拳及傳統運動康復學。

  家族世代行醫,尤擅長養生之道。先祖曾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隨軍軍醫,後又入明朝宮中擔任太醫,懸壺濟世;為醫學世家。

 

目錄

第一章 養生有道
第二章 自在人生
第三章 樂生。養生
第四章 斬除煩惱
第五章 聖人之路
第六章 上善若水
 

內容連載

第二章 無為而治
懂退讓能保全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委屈反能保全;
彎曲反能伸直;
低下反能盈滿;
破舊反能更新;
少了反能得到;
多了反會變少。
所以聖人守道,以此作為天下的法則。
不自我表現,反而凸顯;
不自以為是,反而顯著;
不自誇邀功,反而長久。
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古時候所謂的「委屈求全」難道只是空談,人們應該遵守並以此為方向才對。(老子 第二十二章)


韓信胯下之辱
韓信是漢代開國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三餐不繼。

為了糊口,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老婆婆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由於家徒四壁,又無所事事,韓信常常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眼看待。一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又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隻,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便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稱「胯下之辱」。

自此韓信發憤圖強,日後輔佐劉邦取得天下,官拜大將軍,由市井小民一躍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而名傳千古。



老子講堂
在《莊子•天下》篇中,莊子說老子之道是「人皆求福,已獨曲全」。老子告誡人們,要開闊視野,虛懷若谷,堅定地朝自己的目標前進。但是,如果不考慮客觀情況一意孤行,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老子說:一個物體容易彎曲就能保全,低窪之地則能被水充盈,當生物腐朽了反能生出新生命;能夠把握這個原則的人,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瞭解「道」之所在。反之,人就會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因迷失方向而產生迷惑。

曲則全,做人最難是委曲自己
因此,長壽的人往往以「道」作為養生的原則,同時注重精神上的修養。具體的做法是:不固執己見,才能全面明察;不自以為是,才能明白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顯現功績;不自高自大,才能有所長進。正因為他不隨意與人抗爭,所以天下無人能和他爭。

人也是這樣,做人最難的就是委屈自己。大多數人認為,做人就是一種自我表現,如果無法得到多方肯定,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生。

人的精神固然可以剛強如磐石,但是往往最先繳械投降的是我們的肉體。如果我們的身體失去了彈性,那麼身體的死亡,就能使我們的精神戛然而止。所以,保持身體的柔軟是養生所必需。老人的身體大多僵硬,而養生的前提,則是使身體保持像嬰兒一般柔軟。

瑜珈與老子天人合一觀不謀而合
談到使身體柔軟,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瑜伽。

瑜伽在印度已經流傳了五千年甚至更久,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結晶。瑜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三千年以前。五千年來,它一直是體現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時代多次變遷,在各階層流傳,甚至於在十二世紀末徹底滅亡。在七世紀開始傳入我國西藏後,自十二世紀開始,西藏成為瑜伽新的搖籃,練習者秘而不宣,自十九世紀以來陸續輸入世界各地。

瑜伽的出現和發展,一直與印度的生活方式和認識密切相連,是一種基於一些行為準則的生活禮儀,它的目的是使身體和精神之間完美平衡發展,以使身體內外間完全和諧。它是一種超世俗的探求。瑜伽也可以稱作是一種與宇宙和諧共處的藝術,這與老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

身心柔和有助恢復健康
「瑜伽」在梵語中意義為「結合」。對於腳步匆匆的現代人來說,如果不能學會放鬆心境與柔軟身體,就會引發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病變,像心血管病、高血壓病等。不僅如此,人體在腦部疲勞的時候,很多功能都會受到影響,使人陷入疲憊、無精打采的亞健康狀態。

而瑜伽正是一種有意識地調整呼吸,以身體姿勢達到全身平衡,並恢復身體自癒能力的訓練。無論是老子還是古印度的聖人,他們所闡述的身心柔和的道理十分相似。可見,老子所謂的「曲則全」不是一句空話,是可以被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去實踐的方法,委曲求全才能在為人處事上出於至誠,對待身體才能圓滿周全,其結果自然是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讀後語
一般人對於事物的追求,往往急功近利,只貪求眼前的喜好。老子則告訴人們,要伸展視野,既觀賞枝葉的繁茂,同時還應注意根底的牢固;有結實的根,才能長出茂盛的葉來。(亞歌)

常人總喜歡追求事物的顯相,芸芸眾生莫不汲汲營營於求「全」求「盈」,往往因此引起無數紛爭。老子認為求全之道,在於「不爭」,不爭之道在於「不自現」。(有鳳來朝)

老子智慧果
一個物體容易彎曲就能保全,低窪之地則能被水充盈,當生物腐朽了反能生出新生命。

清心寡欲,靜以養生
-------老子認為只有虛靜可以養心、可以避禍、可以胸懷大志、可以高瞻遠矚,可以瀟灑人生。

虛無,就是萬物的盡頭;
靜止,就不會偏離萬物的根本;
萬物生長由繁入簡,最後又回到本源,這稱做「靜」。
「靜」就是回歸到生命的起點,
回到生命的起點,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智者了解自然法則並遵行它,
不智者背離道,則易遭致災禍。
遵循正道,就能包容一切;
能包容一切,就能大公無私;
能大公無私,行事可合乎天道;
能合乎天道,則順應自然法則;
順應自然法則,才能確保終身長治久安。(老子 第十六章)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3
    $170
  2. 二手書
    53
    $170
  3. 二手書
    86
    $276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93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