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卻深情,細膩而真摯。這是一段跨越中國東北至西南的壯遊,
一幅無數常民面孔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沉思錄。
他不是凱魯亞克,也不是切格瓦拉,
他是許知遠,祖國道途上的陌生人。
每個人看到的中國都不一樣,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通過媒體的渲染、自己的行旅、朋友的經驗而獲得的中國印象,都會覺得中國是個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中國大陸著名的媒體人、專欄作家、公共知識分子,許知遠開始了一段中國行腳後,愕然發覺自己也是祖國的陌生人。
他筆下的中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在《未成熟的國家》一書中,他充滿了思慮和反省、深刻而略帶憂傷的追溯了百年以來中國追求成熟國家而未果的歷程,在《極權的誘惑》一書中,他更是全面檢討了近十年來中國形象——在國際上和在國內的——變遷,揭示出當下極權面孔的新特點。
而這次,《祖國的陌生人》是他走出書齋看中國的行腳和壯遊記錄,鮮活而粗糲,細膩也溫情。它是一幅典型的融合了遊記體和沉思錄的文本,雜糅進速寫、抒情、白描和思考。他呈現了無數個常民面孔的浮世繪,他使自己看起來更像一個中國版本的凱魯亞克和切格瓦拉。他從東北的伊春小城(俄羅斯邊境)沿著著名的「胡煥庸線」到了西南的騰衝(緬甸邊境);似乎是要比較最古老的都市和最現代性的城市,於是他從上海飛到了西安;他在非洲感受北京;他在歷史中緬懷江南。「一路上,我看到了革命、戰爭、政治運動、經濟發展,如何將這個國家變得面目全非,抹平了所有的地域差異,摧毀了既有的社會結構,解構了原有的人際關係……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像是無根之萍,他們困惑、焦灼、滑稽、痛苦,卻也蘊含著無盡的能量——他們無法從傳統中獲取價值和意義,卻也享有了沒有歷史束縛所帶來的無邊界的自由。」
他不僅僅記下了旅途中遇到的常民面孔——他們的名字似乎不重要,他還通過遊歷來觀察那些指標性的中國人物——他們的名字被視為很重要,如余華和賈樟柯。許知遠解讀人物的鑰匙,不僅僅是從文本上閱讀他們,更從他們生活的土地、他們周邊的人切入,思考到他們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何以成長為他們。於是,余華被還原到浙江小鎮牙醫的生活裡,賈樟柯被還原到山西小鎮臨汾的生態中。他發現,在《兄弟》和《十個詞彙裡的中國》裡,余華「從未試圖逼近自己的內心,從未試圖進行真正的道德與價值上的追問。正因為缺乏這種追問,中國的苦難與荒誕,才僅僅變成了觀賞與消費,而未能轉化成更普遍的人類經驗……」他們活在喧囂的國度裡,卻無法冷靜、超越於喧囂之外。
作者自己曾經說到,「我在書本上成長起來,所以每當脫離書本時,現實給我的總是困惑和不安。」現在,他把書本丟在一邊,上了路,發現了什麼不一樣的了嗎?他找到了新的途徑和方法了嗎?
作者簡介
許知遠
當代中國最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評論家,他用行走、思考和文章來解讀中國社會的變化過程。著有《未成熟的國家》和《極權的誘惑》。許知遠曾擔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目前是《生活》雜誌的聯合出版人、同時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聯合新聞網和《亞洲周刊》等媒體撰寫文化和時事評論。他也是北京著名的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的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