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定價:450
NT $ 230 ~ 405
  • 作者:董啟章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11-01-1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7446
  • ISBN13:9789570837445
  • 裝訂:平裝 / 6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對董啟章而言: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後,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誌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設計、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09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2007/2008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

  著有《紀念冊》、《小冬校園》、《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家課冊》、《說書人:閱讀與評論合集》、《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雙身》、《名字的玫瑰》、《講話文章Ⅱ:香港青年作家訪談與評介》、《V城繁勝錄》、《同代人》、《名字的玫瑰》、《The Catalog》、《貝貝的文字冒險:植物咒語的奧祕》、《衣魚簡史》、《練習簿》、《體育時期》(香港︰蟻窩)、《第一千零二夜》、《體育時期》、《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對角藝術》、《時間繁史.啞瓷之光》、《致同代人》、《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上篇)等。

 

目錄

前言∕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一、同代人
給同代人(序)
文類與秩序
文類與書寫形式
「文類小說」的可能性
人類的家畜化
人類中心的動物書寫
殘障文學.文學化的殘障
「得獎文學」的測試作用
傳媒觀察與觀察「傳媒」
詞典是誰的工具?
工具.技術.意識
多種歷史∕histories
歷史的物質製作
古物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如何用古物製造歷史?
延續性史觀的偏差
香港史的斷裂性
衝突與共融
香港神話的雙向論述
為鏡頭加上嘴巴
香港製造
製造香港
心靈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上)
心靈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下)
EQ的偽心理修辭學
「文化現場」在哪裡?
謊言的真理
同其異
異其同
「紀念」的價值
設計的發現與期盼
書是不是商品?
圖書館與文化空間
圖書館賣的是什麼菜?
假「私」濟「公」
「生活」的迷思
「生活」在何方?
成己達人
獨善與兼濟
文學的邊界
「嚴肅」與「通俗」的區分
殿堂在他方
文學千年
文學歧路
文學書寫
造作的藝術
極端的藝術
節制的藝術
書的拯救
評論之罪(兼談博物館)
評論的欲望(兼談欲望肚臍眼)
拯救還是幫助.九七年.玫瑰念珠
附錄:想像之版圖──寫在九七之前、《地圖集》之後

二、致同代人
首先讓我們承認,我們都是獨裁者
分別只是,大獨白和小獨白
真對話和假對話
前衛就等於反權威嗎?
不是一句回歸現實就可以
當戰鬥已經變成虛無
開放的遊戲與封閉的遊戲
寫實主義如何失喪真實
想像力就是同情的同義詞
理念和情感的二分法
理智與情感的共融,還是參差對位?
除非你比通俗走得更通俗
分別就只是文學和非文學
在無邊宇宙裡的招呼
我們還可以做新人嗎?
「知識人」的夢與實踐
小說家與小說寫作者
虛度的咖啡時光
要錢的嗎?這些東西!
你知道我是誰嗎?知道!當然知道!
瘋人船上的同行者
用左手學寫字的前輩
在語言的國度裡逃亡
在藝術形式之間逃亡
生活的質與微小的創造
「字之花」開得還要再野一點
你們每一個也是獨特的
站在門檻上的永恆發問
彼此之間的同在感
怪物化的自畫像
在寫作太少也太多的時代
作為生活演出的寫作
在自己的城市被離棄
在劇場裡尋找人生
只要你還未曾失去熱情
在作家和父親的身分之間
兒子絕不是筆下的人物
眾數的我跟眾數的你的傾訴
苦行與美好生活

三、學習年代
比整個宇宙還要大一點點
我是單,我是雙
我是我,我不是我
物種源始.人類承傳
世界.無世界
比太遲更遲的重新開始

四、論寫作
私語寫作
新櫃桶底主義──一本書的完成
一本書的完成.一個人的完成
內向的擴散模式──個人的文學與世界的文學
在小說和音樂之間
劇本的未完成性
青年作為方法
文學副刊的天方夜譚
文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文學是所有人的事
文學是要「館」的!──創設香港文學館的想像
空中樓閣,在地文學──想像香港文學館
理想的香港文學館──香港人的故事館
九問九答西九香港文學館
要「館」不要「管」──再問再答香港文學館
香港文學@愛荷華
吹冷又吹暖的嘴巴
跟死神開玩笑的薩拉馬戈──一個小說家的善終方式
從天工到開物──一座城市的建成
飢餓、斷食與藝術
最後之後的新飢餓藝術家
還文學一個位置,還藝術一個真貌──香港文學館與西九概念
末日教主村上春樹──作為空氣蛹的《1Q84》
只有這個世界可能還不夠──從1Q84逃出來之後
為什麼要寫長篇小說?──答黎紫書《告別的年代》

五、論行動
當一個女子站在推土機前面──給廈門街甘霍麗貞女士的信
從紀錄到創作──《黃幡翻飛處》如何構造利東街
為了確認那不再可能實現的美麗圖景──利東街居民的規畫方案上訴
保留與開展──捍衛天星行動之雙重意義
「以人為本」的「人」字何解?
一個好人馮炳德
我們的唐吉訶德──黃乃忠
作為「行動」的八九學生抗爭
土地,就在我們的腳下──反高鐵苦行者給我們的啟示
《清明上河圖》的反諷──民間社會如何被偷龍轉鳳?

六、對談
對「真實」的永恆追尋與創造整理:鄒文律
跨界閱讀董啟章許維賢訪問及整理
我們能不能為未來懺悔?駘蕩誌整理
社會議題與創作──陳炳釗與董啟章對談潘詩韻筆錄∕整理
小說是建構世界的一種方法祝雅妍整理

七、序言
不妨偷聽的私人密談
「自然懼怕真空」──寫作的虛無和充實
回家的路
失蹤的孤草.失蹤的陳志華
寫也難,不寫也難
愛意要是沒迴響,世界與我又何干?
日落星提,殘紅孕綠──一代青年藝術家自畫像
在變與不變中建構存在畛域──俗物與圖鑑的互證

八、自序
模擬自己
作家的起步點
類之想像
幸災樂禍──《雙身》的性別變向
作為小說家,我……

附錄∕董啟章創作年表(1992─)

 

內容連載

從天工到開物── 一座城市的建成(節錄)
從考古學到語源學


城市盛衰的循環觀深深地影響著我的寫作。寫於一九九五年的短篇〈永盛街興衰史〉也許就是一次夢華錄式的嘗試。跟宋朝城市雜記不同的是,我們已經很難再單純地相信事實的紀錄能夠保存真實,以及史料的閱讀能夠還原過去。當中總有一種SimCity式的虛擬性作祟,讓我們忍不住用想像的方法對待歷史。而在真實不斷地被虛構的後世,歷史已經變得很可疑。歷史真相的種種缺漏或不能消解的矛盾,讓當代的夢華錄更像一場噩夢。追本溯源變成一個不得不進行但又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最後唯一肯定的卻只有一條街(以至一個城市)的逝滅。所謂「尋根」只是一場往自我的內部挖掘的遊戲,而揭示出來的就只有自身的欲望。由於「不得已而又不可能」的雙重困境,到了《地圖集》(一九九七)、《V城繁勝錄》(一九九八)和《The Catalog》(《V城夢華錄》)(一九九九),城市的歷史探源便被開宗明義地納入「想像的考古學」的裝置裡了。

「想像的考古學」的虛擬性不單在它的考古對象V城,更加在於它的考古者角度設定。那是一個(或多個)存在於不特定的未來時空中的不知名敘述者的觀點。由於時空的挪移和置換,從寫作當下的立場來說,這三部小說便成為了悖論式的「對現在的考古」了。而三者中,只有《地圖集》延續了〈永盛街興衰史〉的(不得已而又不可能的)歷史溯源,其餘兩者則只能成為繁盛的遺物和毀滅的見證了。「夢華」的本義就是逝去,而SimCity的終極意象就是廢墟。如此這般的一個永遠只能回望過去的頹垣敗瓦的考古學者,不就是班雅明筆下的背向未來面向廢墟的歷史天使嗎?問題是,對考古學者來說,廢墟就是樂園。這三本小說建構的都是紙上的廢墟,文字的廢墟,符號的廢墟,由是散發著虛擬的氣息。每一個面向這些廢墟的讀者,也自動跟作者一樣,成為目睹災難而束手無策的天使。也許災難並不單純見諸城市的衰落,而是關於知識、文學、語言的崩壞和失傳。短篇〈衣魚簡史〉(二○○一)似乎就是這系列「想像的考古學」的虛無總結──被窒礙的欲望、從後面進入而無法完成的性交、荒廢的圖書館、被蟲洞穿透的紙頁、以建築物或者墓碑的姿態沉入海底的滿架的書本。

很難否定這種廢墟意識和末日詛咒跟九七的關係,但也許它並不完全是個政治問題,而同時是個文學問題。又或者,在政治和文學兩端,危機更為迫在眉睫的是文學。當然文學問題又不是純文學的問題,而同時是政治問題。廣義來說,是人為社會的建造和維繫,以及文學如何參與其中的問題。狹義來說,是九七回歸對香港文學造成的身分認同的衝擊。在這個時代的轉折或者斷裂上,「想像的考古學」有其適切性甚至是必要性,但卻未必能成為過渡的橋梁,或者面向未來的基礎。「想像的考古學」建基於「終結」,而我們同時需要關於「開始」或「起源」的探究。這樣的探究有助於我們發現「新生」的可能性。「想像的考古學」在這方面無能為力,只能陷入先前所說的「不得已而又不可能」的困局裡。我們需要由「考古學」到「語源學」的轉向,尋找意義的起點和流變,在歷史建築不斷倒塌的現場,通過文學予以不斷重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1
    $230
  2. 二手書
    58
    $260
  3. 電子書
    65
    $293
  4. 二手書
    72
    $325
  5. 新書
    75
    $338
  6. 新書
    85
    $383
  7. 新書
    88
    $396
  8. 新書
    9
    $405
  9. 新書
    9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