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

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
定價:360
NT $ 45 ~ 324
  • 作者:何榮幸//等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1-01-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4674X
  • ISBN13:9789868646742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的小革命》榮獲社會光明面報導獎。
  《我的小革命》(時報版2009年版)榮獲開卷好書獎。

  《我的小革命》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生命的態度,一種光明正向的價值,一種台灣公民社會的腳步聲,一份我們送給台灣社會的禮物。

  無論是創辦街頭刊物《The Big Issue》、獨立書店、流動電影院、還是追求行人路權、開放自由軟體、無論是做公益旅行、國際志工,還是創造社群藝術、在邊緣發聲、採集民歌,甚至是維護性自主權、移民人權……這些小革命行動都顛覆了台灣社會僵化的既定觀念、挑戰了業已失去合理性的主流思維,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相互激盪的年代裡,創造出最夯和最新的社會價值,看見了向上提升的力量,展現台灣的生命之美,深化和拓展台灣的進步面貌,傳達出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作者簡介

何榮幸

  台大社會系畢業,1991年7月踏入新聞界,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現任中時副總編輯兼採訪中心副主任、調查採訪室主任;曾任台灣記協創會會長、「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民間司改會監事。

  曾獲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吳舜文新聞獎新聞深度報導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現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兼任實務教師。

著有「學運世代」、「媒體突圍」、「我的小革命」(獲2009年開卷好書獎),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部落格:「鴕鳥手記」。

黃哲斌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編輯,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兩個孩子的爸、一個部落客,他的離職宣言《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掀起媒體置入性行銷議題。

  對他而言,兩年來採訪、寫作《我的小革命》的經驗,是促使他投入此一運動的重要動力;因為每一個小革命故事的主角,都讓他相信,「勇敢去做,絕不會孤單」。

  部落格:【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推特及噗浪帳號均為puppydad。

謝錦芳

  政大英文系、輔大大眾傳播所畢業,1991年底進入中國時報,先後主跑市政、財經新聞,曾任經濟組主任,目前為調查採訪室主任記者。曾獲社會光明面、吳舜文新聞獎。希望做一天新聞人,就發揮一分影響力。

郭石城

  四十七歲中年男子,雖頭未禿、牙未搖,身材已中廣,一嬌妻三可愛子女,平凡家庭恩愛人間。從小嚮往無冕王生涯,及長世新三專編輯採訪科畢業,如願從事新聞工作,先服務於台灣新生報兩年,再轉任職中國時報迄今。

  新聞戰場轉眼20年,主跑過農業產經、與社會司法新聞,看盡浮華世界,也見證中國時報興衰史,置身媒體波動狂潮心如舟,點滴在心頭。長年新聞工作獨家新聞不斷,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吳舜文新聞獎。

高有智

  六十四年次,擺盪在處女座和天秤座的男人,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在中國時報擔任記者7年多,歷經教科文組、政治組與調查採訪室等單位,曾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

  當了記者多年,曾經以為夢想可以讓人偉大,如今卻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只好珍惜擁有,學會擁有珍惜,但始終相信熱情、美好的事物可以改變世界,每個人的生活小革命都會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楊舒媚

  輔大日文系、台大政治所畢。曾任《新新聞》周刊記者、主編、採訪主任;中時電子報執行副總監。2009年進入《中國時報》,擔任政治組國會小組召集人;後轉任黨政小組召集人,不滿一個月,調派調查採訪室。相信記者該是永遠的反對派。

 

目錄

國際志工:賴樹盛護難民 漂流泰緬七年
邊緣發聲: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
街頭刊物:李取中辦雜誌 幫遊民拿釣竿
脫貧行動:丟掉致富夢 洪網懋搶救貧困
人權救援:AI台灣一組 聲援良心犯二十年
草根媒體:嗆辣胡慕情 E路捍衛環保
援外醫療:送醫生到尼泊爾 台灣愛發光
性自主權:博士下海 夏林清為公娼發聲
有品棒球:高克武練兵:「沒禮貌的小孩品格會好嗎?」
關懷目睹兒:同年深受打罵教育之苦 退休校長李化愚關懷目睹兒
另類媒體:網路新聞給我報 搞笑幹的好
行人路權:無路可走 新竹人爭取徒步權
災區媒體:志工遠距合作 打造《88news》重建基地
數位典藏:網路博物館 珍藏「打里摺」文物
獨立書店:七年級生開書店 獨立當國王
安全社區:白璐推一把 十八社區躍上國際
獨立樂團:上班族組Band 上街走唱超Cool
共生家庭:「希伯倫社區」 救助社會邊緣人
社群藝術:蚵殼與蚵農 拼出三層樓壁畫
開放空間:會議無議程 災後重建敞心門
移住人權:夏曉娟關注外配 姐妹一家親
終身學習:《終身學習》解放知識 永和社大啟發身心靈
自由軟體:熱血義工 讓網路有更多選擇
搖滾空間:地下社會 何東洪的搖滾教室
非典工運:窮忙族、派遣工 九五聯盟代發聲
居住權益:為蝸牛爭殼 李幸長堅挺二十年

 

作者序
我們的小革命,以及哲斌的大革命
◎何榮幸

  過去兩年,我們忙著報導別人的小革命,沒想到一場大革命就在我們周遭悄然蘊釀。

  是的,因為過去兩年一點一滴的觸發與累積,調查採訪室一份子、我們的好友黃哲斌,在去年十二月乘著噴射機離開了中國時報(此典故請見哲斌的離職宣言),也引發了一場新聞界大風暴。這場風暴引發傳播學界與公民團體的積極串連,迫使總統、行政院長親自出面,宣示今後不再做政治置入行銷,政府「用人民的錢洗人民的腦」荒謬現象可望告一段落。

  坐著牛車留在中國時報的我、謝錦芳、郭石城、高有智、楊舒媚,對於哲斌的勇氣無比敬佩,並深以曾與哲斌長期並肩作戰為榮。

  然而,選擇繼續留在主流媒體戰場的我們,並不因此妄自菲薄。因為我們和哲斌都深知,在主流媒體奮鬥同樣需要堅強與勇氣。

  回想2009年1月「我的小革命」專版誕生時,中時剛剛走過「六一八大裁員」空前重創,報社內所有新生事物都充滿觀望氣氛,沒有幾個人會真的相信,這塊憑空出現的專版能夠持續兩年之久。 

  但正所謂「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我們開始計劃進行一連串的「陽謀」,希望能夠顛覆各領域的社會主流價值與刻板印象──其中也包括對於主流媒體的顛覆。

  因此,我們秉持「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的精神,以做多少、算多少的務實態度,一次又一次溫柔衝撞主流。

  當八八風災重建,政府遭抨擊漠視受災戶心聲時,我們提倡「開放空間」這種創新會議形式以有效凝聚各方共識;當棒球場上涉賭、打假球瀰漫成風,我們強調一些有心教練正在基層推動最根本的「有品棒球」以重建運動倫理;當目睹家暴的兒童終生留下陰影而缺乏關懷,我們藉由「關懷目睹兒」故事提醒社會正視這群兒童;當性工作除罪化成為各方議論焦點,我們深入剖析「性自主權」的價值與意義何在;而當社會對死刑存廢紛擾不休之際,我們披露支持廢除死刑的國際特赦組織(AI)台灣分會早已致力「人權救援」寫信支持外國良心犯二十年…… 

  至於對主流媒體表現的省思,我們更接連推出「公民記者」(江一豪離開蘋果日報擔任苦勞網不支薪特約記者)、「社區媒體」(吳國城返鄉創辦山城週刊,一辦就是三十年)、「另類媒體」(網路「幹得好新聞」藉搞笑嘲諷時事傳達嚴肅反思)、「草根媒體」(胡慕情、朱淑娟在部落格發揮比主流媒體更強大的監督環境議題功能)、「街頭刊物」(李取中創辦TBI台灣版,讓遊民可以賺取一半收入)、「災區媒體」(馮小非、張正揚、陳順孝遠距合作為八八災民發聲)等核心價值,藉此檢視與反思主流媒體之盲點。

  而在長期報導這些顛覆主流故事之際,我們自己也同時受到深遠影響。如同哲斌自己對於這段歷程的詮釋:對他而言,兩年來採訪、寫作《我的小革命》的經驗,是促使他投入此一運動(反對政府置入行銷)的重要動力;因為每一個小革命故事的主角,都讓他相信,「勇敢去做,絕不會孤單」。

  就這樣,我們辛苦耕耘、鍥而不捨的小革命專版,在兩年後開出了哲斌的大革命燦爛花朵。

  對我個人而言,「我的小革命」則是二十年記者生涯的重要註腳。1994年,初出茅蘆的我,不知道哪裡來的勇氣,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謀參與「搶救自立行動」、「九○一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並在隔年創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我也在記協首任會長、「目擊者」雙月刊首任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等歷練中成長學習,在新聞專業與社會實踐中求取平衡,其後在主流媒體內致力深度報導,一步步走到了中時調查採訪室的戰鬥位置。在這層意義上,「我的小革命」專版何嘗不是過去二十年我跟所有夥伴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懈的某種隱喻。

  「我的小革命」前年底首度集結出書,引起許多迴響,讓我們相當欣慰。馬英九總統更先後造訪生態綠咖啡、集集庇護農場,捐款給書中二十多個團體各二十萬元,並且在去年元旦文告中引述「我的小革命」精神,強調要催生改革行動年;國家元首的宣示與行動,一方面展現對於社會進步力量的重視與善意,另一方面則需要長期「聽其言,觀其行」予以檢驗。

  許多學校、社團乃至NGO團體的演講邀約,以及將「我的小革命」列為指定閱讀書籍,則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小革命專版所傳遞的精神與價值,確實發揮了某種催化社會進步與理想主義的影響力。     

  此外,「我的小革命」一書榮獲中時開卷版2009年度好書獎(美好生活類),去年並入圍金鼎獎非文學類年度最佳圖書獎;「我的小革命」專版也陸續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國際扶輪社公益新聞金輪獎、第二屆學學獎等肯定。上述年度好書與新聞獎的鼓勵,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步伐,並且迎向「我的小革命之顛覆主流」第二本書之誕生。

  鄭重感謝本書所有受訪者與照片提供者。當功利主義成為顯學、現實路線變成王道之際,你(妳)們的燃燒熱情、追求理想,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忠於自己的生存方式。透過一則又一則的溫柔革命故事,我們試圖告訴讀者,顛覆主流是一種值得珍惜的進步價值,只要踏出勇敢的第一步,每個人都可能用顛覆主流的姿態主宰自己的人生。

  感謝台灣新聞界最奇特的主流媒體──中國時報。在總編輯王美玉、採訪主任張瑞昌的支持下,小革命專版才能夠在第二個年頭繼續存活與奮戰。中時內部文化向來多元自由、大鳴大放,正因為如此,才能包容我們這些「怪咖」持續擁抱公民社會、反思主流媒體困境。

  「我的小革命之顛覆主流」能在此時問世,八旗出版社總編輯李延賀的積極熱情,無疑是最重要的幕後黑手,在此一併感謝本書的編輯、行銷團隊。

  最後,也最應該感謝的是調查採訪室這個難能可貴的團隊。過去一年我們的成員出現若干變化,上半年小郭接下重任轉赴教科文組主任,下半年舒媚從政治組調來加入小革命陣營,年終哲斌則告別十六年記者生涯做他最想做的事,錦芳、有智和我成為邁向調查室第三年運作的「元老」;但不變的是我們對於彼此情誼的珍惜,以及對於共同理想的呵護。當然,「調查室家人 / 眷屬後援會」永遠是我們最堅強與感念的後盾。

  謹以這篇序文向哲斌的勇氣致敬!讓我們與所有夥伴共同擊掌,繼續迎向內心深處小革命的召喚!

 

內容連載

【搶鮮閱讀】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

「連生小孩都可以了,出唱片又有什麼難。」就這樣,巴奈自己寫歌自己唱,她的流浪與滄桑,她的原住民身世與族人的壓抑悲涼,那就是《泥娃娃》。


◎黃哲斌
她十七歲離家,在高雄、台北等異鄉流浪,靠著歌聲賺取生計。簽約十年,生了小孩,才有勇氣出第一張唱片,卻是台灣樂壇的傳奇大碟。五年前,她決心離開大城市,回到故鄉台東,開心自在唱著歌、採集民謠,同時培養在地歌手,希望更多東海岸的好聲音,被更多人聽見。

她是原住民歌手巴奈。樂評人張鐵志認為她「擁有台灣最動人的聲音」,2000年出版唯一一張個人創作專輯《泥娃娃》,就被《中國時報》列為「年度十大華語專輯」,至今仍是無數樂迷心中的悲傷經典。專輯中的「流浪記」,被紀曉君、梁文音、楊宗緯不斷傳唱,但這些歌曲背後,埋藏著巴奈痛苦的青春。

「當時的我,覺得生命非常無趣、無聊、複雜。由於我從小成長的背景裡,『去死』從來不是選項,所以,寫歌、唱歌變成我的出口。」時隔多年,她淡淡說著,道盡原住民進入城市底層的苦悶、徬徨與自我療癒。

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阿美族的巴奈,名字是「稻穗」之意。就讀台東女中時,發現學校課程完全無法吸引她,加上愛情與家庭的苦惱,於是背著借來的吉他,開始她唱一場兩百五十元薄酬,既追尋又幻滅的走唱生涯。

1990年與滾石唱片簽約,卻遲遲未發片,磨蝕了巴奈的信心與耐心。當角頭音樂的張四十三願意支持她創作,她反而猶豫不決,直到她的生命出現幾件意外。「我就想,那就生一個小孩吧」,巴奈說。於是她生下一個女兒,「連生小孩都可以了,出唱片又有什麼難。」就這樣,巴奈自己寫歌自己唱,她的流浪與滄桑,她的原住民身世與族人的壓抑悲涼,那就是《泥娃娃》。

即使她的唱片頗獲好評,即使她在台北「女巫店」駐唱已具人氣,發片五年後,她搬回台東,無所依戀。她笑說,「我只是選擇自己舒服的環境,回到台東,每天都能帶著小孩到海邊游泳。晚上月亮升起來,灑在海上,那麼美,又不要錢,那種身體的記憶,是一種富裕的感覺。」

除此之外,她串連台東當地的原住民歌手,在都蘭「月光小棧」、「糖廠咖啡館」演唱,而且透過音樂投入社運,反核廢、支持樂生、聲援圖博、為莫拉克災民發聲,「每個社會都有好人,也有壞人,我們應該盡量讓自己變成好人。」巴奈的頭上綁著鮮黃大頭巾,仔細一看,才知道是反核廢運動的布幟。

而且,她一方面策劃東海岸音樂季,幾年前開始,同時在都蘭舉辦音樂創作營。因為她深知,對於一名資源弱勢者而言,創作能為生命注入能量:「台東人不能只唱口水歌,創作才有舞台,沒有創作,就沒有生命態度」。

三、四年來,巴奈培養了五、六十名音樂創作者,前年出版一張合輯《停在那片藍》,由巴奈演唱創作營學員的優秀作品。問題是,台東市區沒有一個讓他們發表創作、磨練技巧的固定場地。「每個人的時間感不一樣,能寫歌不一定能唱得好,歌唱得好不一定能表演,會表演不一定能出唱片」。

巴奈自身的創作及生命經驗,讓她期盼台東有個音樂創作者的土壤:「東西種下去,要有地方可以長。」於是,她與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聊及此事,徐璐也認為,「台東的音樂能量非常大,希望有個地方,讓他們生根發芽。」

經過兩年來的奔走,尋覓場地、整合資源,台灣好基金會2010年8月在台東市區打造一處「鐵花村」。這裡原本是台鐵的廢棄宿舍,改頭換面後,未來將是巴奈、那布、達卡鬧、南王姐妹,昊恩等台東音樂人的家。「我們只是一個平台,主角是當地的音樂創作者。」徐璐說。

當年製作《泥娃娃》專輯,也是陳建年、紀曉君等金曲製作人的鄭捷任,如今負責統籌鐵花村的音樂表演。他說,台東的音樂創作人才很多,不少人會在自家客廳隨興演唱,「然而,音樂創意若要成為產業,形式化很重要,量產很重要,某些創作能量必須被沉澱下來。」

鄭捷任說,「台東的族群多,音樂伸展的可能性很大,但進入唱片市場後,目前幾乎只有一種風格。比喻來說,彷彿大家都在跳佛朗明哥舞,但佛朗明哥並不是台東」,他希望「鐵花村」變成一道窗口,讓台東的創作人走進來,未來再走出去,「長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充滿音樂爆發力的鐵花村,也將是國內外觀光客理解台東的另一道窗戶,每星期都有最原味的現場表演。每個月隔周日的下午,甚至有個「焚風樂台」,由當地的國中生、高中生自行組團報名,上台尬音樂,讓原住民青少年在音樂交流中,找到自我肯定與族群驕傲,而不必像當年的少女巴奈,獨自離家去流浪。

發表《泥娃娃》之際,巴奈曾寫下如此心境:「故鄉對我而言,只是一個想像的存在,因為我找不到自己的部落。」而今,她回台東找到落腳的家,心靈上與音樂上的故鄉。坐在鐵花村外的夏日草坪上,一旁是音樂、啤酒、奔跑的孩童,太平洋涼風慷慨吹拂著,前半生浪跡天涯的她,頑皮笑說:「你看,這才是風嘛,哪像你們台北夏天的風,吹起來都是熱的。」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3
    $45
  2. 二手書
    33
    $118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