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與《精神現象學》
- 作者:羅伯.史登
- 原文作者:Robert Stern
- 譯者:林靜秀,周志謙
- 出版社:五南
- 出版日期:2010-12-2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16108X
- ISBN13:9789571161082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切起源。
-馬克思
《精神現象學》出版於一八七○年,為黑格爾代畢生表作,是黑格爾進入思想「成熟期」的著作,是所有研讀當代哲學的人們都無法忽視的環節,同時也是了解黑格爾思想體系必讀的一本書。但無論它的地位有多重要,對於大部份的讀者而言,它也的確是一本入門門檻極高的哲學書,在沒有解說、導讀的情況下,要讀懂書的內容往往非常困難。
本書作者為黑格爾專家,他仔細地討論了其思想的核心,並介紹他的生平,從客體、主體、理性、精神與宗教等幾個角度,帶領讀者進入黑格爾的世界。
本書特色
本書為「經典哲學名著導讀」書系的第六本書
作者簡介
羅伯‧史登 Robert Stern
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目前任教於薛佛大學哲學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十九世紀後的哲學史、當代知識論、形上學、美學與政治哲學,但特別專注於黑格爾研究。出版過多本相關著作,包括《黑格爾、康德與物的結構》(Hegel, Ka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黑格爾形上學》(Hegelian Metaphysics)等書。
譯者簡介
林靜秀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歷任國立聯合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中山大學哲學所博士後研究員、中原大學宗教所博士後研究員,目前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與淡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著有《黑格爾的承認理論》、《主體的被動構成:梅洛龐蒂與拉岡論身體的欲望辯證》。
周志謙
出身底層社會,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主要興趣為法國精神分析理論與德國詮釋學。目前任職精神分析圖書典藏計畫圖書助理(1/3~3/3),主要負責德文與法文的分析理論與臨床書目。
序言和謝詞
導論
縮語表
第一章 脈絡中的《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及其時代
黑格爾生平與著作中的《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的系統
《精神現象學》的角色
序言和導論
第二章 客體的辯證
感覺確定性
知覺
力和知性
朝向自我意識蛻變
第三章 主體的辯證
主人與奴隸
斯多亞學派、懷疑論和不快意識
第四章 理性的辯證
理性主義和觀念論
觀察理性
活動理性
實踐理性
第五章 精神的辯證
真實的精神:倫理生活
自我異化的精神:文化
確立自身的精神:道德
第六章 宗教的辯證
自然宗教
藝術形式中的宗教
啟示宗教
第七章 辯證的哲學
絕對認識
結論
進階閱讀
參考書目
索引
序
「一個偉大的人注定是要到最後才有闡釋他的必要」(NA:574),寫下這句足以作為格言的聲明,不知道黑格爾想的是自己還是別人:但是無疑的這句話可以適用在他身上,闡釋的必要性直到現在仍然存在。黑格爾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對我們身處的時代持續產生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自身,就必須去掌握他的思想,更新對他的理解。
本書在致力於將《精神現象學》的光照釋放出來,幫助那些第一次碰觸這本著作的人,可以在這個「迷宮」中找到些東西。因此我盡可能的使我的注釋簡單明瞭,盡可能的使之緊扣文本。當然如同黑格爾所預見的,圍繞在《精神現象學》旁已經形成豐富的詮釋傳統,特別是從三○年代開始,但是我因為篇幅和可讀性的緣故,不可能在細節中批判性的提及這些詮釋,所以我提供註解和進階閱讀作為補充。我也預設我的讀者主要會是使用英語的人,所以我提供的是標準版英譯本,當然必要的時候我會盡可能的予以修正(進一步的細節詳見參考書目)。
我在這個計畫上獲得許多人的協助。首先我要感謝Tim Crane 和Jo Wolff邀請我參與這個計畫(甚至願意等待我有餘裕)。還要特別感謝Sheffield大學的職員和研究生,他們參與《精神現象學》的讀書會,閱讀我的注釋草稿,讓我的思緒和寫作可以獲得澄清:Leif Wenar, Dominique Kuenzle, Mark Day, 和Kathryn Wilkinson在這方面特別幫助我許多。我也要特別感謝我那兩個《精神現象學》課程的修課學生,他們成為這本書的讀者接受度受試對象。還有一些人多次提供我批評和指教包括:Gary Browning, Matthew Festenstein, Terry Pinkard, Nicholas Walker, Robert Wokler, 和Heather Worden。我也要特別向草稿的讀者致意:Fred Beiser, Stephen Houlgate, Ken Westphal, 和Jo Wolff,他們提供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批評,幫助改善最後的成書(當然我們之間並沒有對與這裡出現的詮釋達到共識,因此他們無須對於本書的觀點負責)。最後是Routledge出版社提供編輯方面相當大的支持,Muna Khogali 和Tony Bruce全程都非常有效率的工作給我很大的幫助。
黑格爾可能預見他的著作具有引發闡釋的驅動力量;當然他也預見當中的危險,他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中曾經強調公正不阿的闡釋是何其的困難:
這個對於目的或結果的關注在於,對不同的思想家作出區別和判斷,相較於它看起實際上是輕鬆多的工作。與其說這樣的工作在涉入真正的議題,不如說這樣的活動永遠都會遠離超出;與其說這樣的工作在投入,不如說會當中失落,這種認識永遠會把握到新東西;本質上會被自身所佔據,而不會被真正的議題所佔據,不會對之屈服。也就是判斷事物具有實體的價值是相對容易的工作,理解它會是相對困難的工作,而在特定的描述中要融合判斷與理解會是當中最困難的工作。 (PS: 3)
作為曾經遭受過很多膚淺批判的思想家,黑格爾早已預料到人們寧願去攻擊他,而不會大費周章的去全面了解他;並且我在個人的經驗中也發現到,他是對的,的確在「所有事物當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去作這個必須要作的注釋,也就是「在特定的描述中要融合判斷與理解」(並且,我的例子又是在一有限的範圍)。我很感謝我的家人(包括新成員在內),有他們的支持讓這個艱鉅的工作變得輕鬆許多。
作者和出版社感謝牛津大學出版社慷慨允許引用:G.W.F.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