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定價:300
NT $ 220 ~ 270
  • 作者:黃婉玲
  • 出版社:樂果文化
  • 出版日期:2010-12-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618185
  • ISBN13:9789868618183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6k / 19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即將消逝的百年美味、快被人遺忘的古早美食,
  請跟隨記憶的腳步,一起找回阿嬤時代對美味堅持的那份初衷,
  並重拾懷舊風古早氣味的溫暖回憶

  *深刻描寫堅守崗位的實力老店與老師傅的堅持與感動
  *數十種應景食品、小吃……精彩有趣的故事典故
  *深入體驗古早美食的文化傳承與記憶中的味蕾地圖

  原以為尋訪工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但當整理完成、心情沉澱後,才發現文章留給大家共賞,但幕後的花絮、感人有趣的故事,卻是唯我獨享,這是這本書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庶民小吃是非常具體的生活方式,因為飲食一定有其承傳與淵源,而老祖宗們展現豐富多采的「吃」的享受與創意,讓每一種小吃都有它精彩的故事和迷人的豐腴美味。作者嘗試用吃來談文化,希望讓大家能藉此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與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思維,只是一路走來,那些老師傅們或是老店的付出與收成儘管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堅持執著、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牽引著作者的情感與不捨……

  因為這本書,作者一一尋訪了這塊土地生長的足跡,更為了充實自我,和老師傅們搭起橋梁,她上過烹飪課、到廟口閒坐、狂逛菜市場,開始學習與吃有關的功課,曾經因心痛於某個老師傅一生經歷的故事,讓尋訪工作停擺一年。

  書中所寫的每一道古早味都負載了時間的軌跡也跳躍了空間的隔閡,我們隱約可望見早期農村生活的艱苦,也在魯肉飯裡瞥見先民節省的烹調,更在許多老店糕點中看到傳承的手藝。但是,如果烹調裡的人離開了或是老店已吹熄燈號,味道會不會也就跟著消逝呢?因此,作者寫到自己著作的過程,忍不住發出喟嘆:「唯一遺憾的是,如果我早幾寫這本書,就不會讓摻有地瓜的雙糕潤失傳……我與時間競跑的壓力是多麼沉重與孤獨。」

  古早味的飲食文化是建構在整體社會脈絡之下,於是,古早味自然也牽涉到人的認同,也是對這塊土地的一種認同。飲食同時也是文化的面貌,蘊藏情感、生活、歷史、往事等多重元素,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味蕾的文化地圖。

作者簡介

黃婉玲

  出生、成長於台南,從小穿梭在古蹟之間,曾經營美容沙龍、房地產再到投資業,對於記憶中的老故事始終難以忘懷,終於動手尋訪即將消失的美食與背後的故事,著有《淺談古早味》。

 

目錄

[推薦文]
麵茶
麵粉餅
油飯
綠豆蒜
菜丸
豬油拌飯
蚵嗲
魯麵
九層軌粿
油渣
阿舍菜
酐仔菜
鹹紅龜
雙膏潤
雙環糖
老花米香丸
月餅
合婚糖
鹼仔粽
豎燥
剉冰
芋冰
狀元粿
八龜壽桃
三色粿
煎嗲
糖塔
 

前言

  花了九年三千多個日子,我一頭栽入尋訪存在已久卻總隱於一角的古老味,所花費的體力、金錢和遇到的困難,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原以為尋訪工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但當整理完成、心情沉澱後,才發現文章留給大家共賞,但幕後的花絮、感人有趣的故事,卻是唯我獨享,這是這本書送給我最大的獎品。

  我嘗試用吃來談文化,讓大家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與在這塊土地生長的思維,我深信用「吃」來談,一切變得不沉重,只是一路走來,我的身軀被這些因為吃所認識友人、長輩的情感壓得很沉重,我一直不解他們的付出與收成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堅持執著、不向現實妥協的想法,我讓自己投入他們生活中,以體驗、了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生活牽引著我的情感,但每當跳脫出來時,我不得不承認,連我都無法如他們般的投入,又如何要求他們死守著這個崗位。

  我希望藉由這本書引起大家的興趣,一起去尋訪這塊土地生長的足跡,為了充實自我,和老師傅們搭起橋梁,我上過烹飪課、到廟口閒坐、狂逛菜市場,開始學習與吃有關的功課,曾經在尋訪阿菊姨時,心痛於她一生經歷的故事,讓尋訪工作停擺一年,每天望著阿菊姨送給我攪拌粉粿的棍子,心裡好揪痛,為了這群從來沒有正名,只有偏名的老師傅,看他們對名利的淡薄與目前社會上充斥的爭名奪利,成明顯對比。

  阿菊姨雖因中風退隱江湖,但如她所說,人生若能重來,她仍願意為了做一攤子的豆類、粉圓、粉粿累倒中風而無悔,畢竟客人吃完高興滿足的表情,是她這輩子生命中最大的原動力。

  而敲開黃師傅的門,原只是為了要尋訪故事,但沒想到後來和他全家都成為好友,黃師傅一再叮嚀「能找到多少資料就寫多少,千萬別自作聰明不懂裝懂而誤導人」,因此有時候找到一些古早味,卻找不到真實的來龍去脈,只好忍痛放棄手上的資料。美鳳從賣一大臉盆的碗粿起家,再以油飯展開人生事業,卻從沒聽她咀咒過走過的苦難,即使一天要辛苦製作八百斤的油飯也不覺得累,「因為有人欣賞我的油飯」,是她不會累的原動力。

  豆花伯不在乎故事的傳承與否,只會叮嚀我做個賢惠的太太,一定要學會煮一鍋好豆漿給家人喝。葉天龍先生囑咐我寫書如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尋訪出來,千萬不可為了累而害怕,中斷自己的腳步,如他製冰材料漲了,虧錢也得賣,「誠信勝於財富」。

  雖然寫這本書,我曾擔心體力不能負荷,情感也承受不了,與時間競跑的壓力實在太沈重與孤獨,書出版了卻必須和讀者說一聲「我來晚了」,因為一路走來我一直參與老師傅或老店的熄燈號,失去的感覺很痛苦,盼我們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共同尋找,不要讓祖先的故事遺漏。

 

內容連載

1. 菜丸。香味撲鼻,口感純粹的丸子香。
小販左手擠著丸子,右手拿著湯匙,熟練的用湯匙將擠出的丸子挖出放進油鍋裡炸,過一會兒,又拿出一雙長筷子翻轉著鍋中的丸子,沒多久,再將炸好的丸子一顆顆夾到鍋邊鐵架上瀝油,香味也跟著飄散了出來。

真正古早味的菜丸,已經找不到了,我找到的都是後期改良過的菜丸,材料變得比較豐富,但我還是懷念小時候吃的那種簡單卻又很原始味的菜丸,材料雖說簡簡單單,但在事隔幾十年後卻仍令我懷念不已。

豆芽菜在台灣小吃裡充其量都只是配角,在諸多美味的小吃裡常可看到它的蹤影,如蚵仔煎、切仔麵、蚵嗲、新營的豆菜麵…,都會添加豆芽菜,唯獨在菜丸裡,它從配角一躍而為主角。

小時候的印象,販賣菜丸的小販,每天清晨都會挑著擔子固定出現巷口,一個熱油鍋前擺張矮凳子,就如此賣起菜丸,只見小販左手擠著丸子,右手拿著一把湯匙,熟練的用湯匙將擠出的丸子挖出放進油鍋裡炸,過一會兒,又拿出一雙長筷子翻轉著鍋中的丸子,夾筷子的工夫靈活無比,沒多久,再將炸好的丸子一顆顆夾到鍋邊鐵架上瀝油,香味也跟著飄散了出來。

小販的另一邊放著一個桶子,裡面裝著粗切成幾截的豆芽菜,與豆粉一起攪拌加水和成粘稠狀,經驗老到的小販不會將豆粉放得太多,因為這樣才不會讓顧客吃到滿口的粉糰,通常豆芽菜的比例都比豆粉多一些,老板火候控制得宜,豆芽菜炸過後,菜裡的水分並未消失,讓脆中還帶著菜汁,這才厲害,而在等候過程中,光是欣賞小販製作菜丸過程,就是一種視覺的享受。

現在改良的菜丸,則會是在豆芽菜中添加幾粒花生米,味道也挺不錯,但是現在幾乎己經看不到專賣菜丸的攤子了,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早餐習慣改變,讓這道佐餐小菜逐漸消失。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會叫我帶著盤子到外面買一些菜丸回家拿來配地瓜稀飯,有時候也會在聽到門外賣醬菜小販的搖鈴聲後,才叫我帶著盤子買幾種醬菜或買一塊嫩豆腐回家,小販會用荷葉包一糰磨過的嫩薑末給我,回家後將嫩薑末放在豆腐上,再淋上醬油,佐以稀飯,成為一頓豐盛的早餐,現在看起來我們古早時期環保做得很不錯呢,像那個年代買豬肉時,肉販是用草繩穿過豬肉串起來,讓顧客拎著回家。

而且通常購買者會自備盤子來盛裝,倘若您沒帶盤子,小販則會從一本小學生寫過的作業簿上撕下一頁捲成漏斗狀,將菜丸置於中,我最愛在吃完菜丸子後順手打開那張作業紙,看看它的字體如何?老師在這張作業紙上給了多少分數?我常以它來研判自己的運氣好或壞?有次拿到一張被打丙的作業紙,我嚇出一身冷汗,有好長的時間都不再敢去買菜丸吃,只因擔心自己的作業也會被老師評分為「丙」,那一陣子我每天都非常認真地寫作業,現在回想起來還挺有趣的。

最近我找到的菜丸,大都改良為添加高麗菜、芹菜、紅蘿蔔等青菜,剁碎後加豆粉調成,內容或許變豐富了,但有些商家將豆粉加太多了,吃起來好像在咬麵糰,口味變得很不吸引人,我想有不少懷舊的人應該也和我一樣,懷念那個吃簡單豆芽菜丸的日子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20
  2.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