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打開每個人心靈深處最隱密的地方,必將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金錢破壞興趣定律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收到物質的獎勵,會降低做這件事的興趣。
人們的普遍願望是,既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也能得到較高的經濟收入。如果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不是最好的情況嗎?
但是心理學家發現,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人們有一個奇怪的特性,就是如果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要是對他做這件事再予以物質上的獎勵,會使他逐漸對這件原本喜歡的事失去興趣。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德西在一九七一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證明這個定律。
他請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裡解答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者完成一個難題可以得到一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者和第一階段相同,沒有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這時去瞭解他們是否願意繼續解題,作為他們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
實驗組(獎勵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是在第三階段繼續解題的人數卻很少。這顯示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但是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解題,顯示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也就是說,進行一項愉快活動的時候,人們得到的報酬是他的內部感受;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人們不是願意做喜歡做的事,同時又得到錢嗎?
有一位畫家,在成名前醉心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覺得創作是他最快樂的事。有一天他突然一舉成名天下知,他的畫一幅能賣幾十萬,他立刻變成大富翁。
可是從此以後,他在創作的時候,總是在腦中思考:這樣畫可以被觀賞者接受和認可嗎?這樣畫符合他原來的風格嗎?因為只有符合他出名時那個風格,他才容易被人們認可。如果他創出新的風格,就沒有把握被人們接受。因為人們心中已經把他定型。可是作為藝術家,到了一定階段就需要創新,但是他卻不敢,擔心創新以後,他的畫不被認可,賺不到那麼多錢。結果為了錢,他的創作不像過去那樣無所顧忌,痛快的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而是變得瞻前顧後、患得患失。這樣,畫畫就變得不像開始時一樣,給他帶來那麼大的樂趣。
不只是藝術活動,其他喜歡的活動因為得到物質獎賞而降低興趣,是同樣的道理。也就是說,物質利益的誘惑使人分心,結果做事就不能像原來那麼專心,不能像原來只為滿足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而做事,樂趣當然就會降低,甚至還可能討厭這件事。
在生活中,這個定律的確有所表現。
有些人試圖用這個辦法克服孩子的「打電動成癮」,就是為孩子打電動的時間計時,時間越長,獎勵越多:不到三小時,懲罰;超過五小時,給小獎;超過八小時,給大獎。孩子為了得獎,拚命的玩,最後累得疲憊不堪,厭倦透了,再也不想打電動。
父母也應該瞭解這個定律,不要拿錢來獎勵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要儘量培養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
本書特色
「心理學」隱藏在生活的表象之下,卻永遠支配人們的行為!
心理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許多現象,都會受到心理學規律的支配,只是不被人們所注意和瞭解。在人們的行為的背後,也經常具有深層的心理奧秘,甚至連自己也未必知道。有一些心理學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處事為人,但是我們卻不一定可以將它們總結出來。因為,心理學的特點就是:它隱藏在生活的表象之下,支配人們的行為,卻不容易被人們發現。
本書有三個功能:
◎ 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包括認知、個性、情感、生理等方面。
◎ 幫助我們更好的處世,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人際交往的規律和技巧。
◎ 幫助我們更深的認識社會,瞭解人類處在群體和社會中的心理規律。
拆穿行為背後的動機,原來「心理學」這麼簡單!
本書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不同於其他的理論著作的深奧晦澀。它對日常生活的司空見慣的現象,用深入淺出的心理學理論來闡釋,讓讀者可以在輕鬆而愉悅的閱讀中,瞭解到許多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並且讓讀者對生活的觀察,從此增加一個心理學的角度與方向!
打開這本書,並且仔細閱讀它,你就會瞭解支配人類社會和人類行為的黃金法則,最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
作者簡介
朱彤
心理學研究所講師,從事過記者、編輯、經營企劃、成功學培訓等工作,現在專職於成功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並且為個人提供職業規劃諮詢,也為媒體撰寫專欄和評論。其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父母教子語言藝術》、《耶魯領袖訓練大講義》、《骷髏會精神》、《新職業風暴》、《青年管理者必讀的101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