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當今世界諸宗教(World
Religions)之中,基督教(Christianity)是其中之最,信徒多達二十二億。這個宗教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眾多的跟隨者,原因無他,就是受其開山祖師耶穌(Jesus)之感召。這位影響人類歷史的偉人,大約於公元前四年至三年之間(4-3B.C.)誕生於猶太省的大衛王城伯利恆(Bethlehem)。其時正值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奧古斯督(Emperor Augustus,
63B.C.-A.D.14)下令進行其殖民地的戶口普查。做為次等國民的耶穌父母約瑟(Joseph)與馬利亞(Mary)才必須從原居住地加利利省的拿撒勒(Nazareth)前往原籍地伯利恆接受戶口普查,又在這裡生下耶穌。耶穌既然是猶太人,其父母就帶著這位頭胎嬰兒上耶路撒冷聖殿按照猶太教(judaism)習俗施行“割禮”(割包皮之禮俗)。此後耶穌的幼年、少年,及青年時期均在拿撒勒渡過,也可能像其父約瑟一樣學得一手木匠的好功夫。只可惜《新約聖經》的四本「耶穌傳」(馬太福音書、馬可福音書、路加福音書、及約翰福音書),都沒有交代有關耶穌於幼年、少年、及青年時期的生活情形。僅有一次提及耶穌十二歲時,父母帶他上耶路撒冷守猶太教的「逾越節」。待守節完畢他卻獨自一人留在聖殿裡和猶太教教師論道,而害得父母於第三天才找到他(見:路加二:41-52)。至於耶穌此後的家庭生活情形如何,委實很難稽考。然而「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這三本福音書)卻明指耶穌也有弟弟,很可能也有有妹妹(見:馬太十二:46-50,馬可三:31-35,路加八:19-21)。因此耶穌在三十歲以前,就是在家中協助其父從事木匠工作,盡做長子及兄長之本份。
耶穌離開家庭進入公生涯從事宣揚「上主國度」此一“生命共同體”好消息(福音)的時期,大約是於三十歲左右。之前,耶穌的表兄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已早於他半年在猶太曠野呼籲同胞務要悔改,因為“上主國度”近了!由於施洗約翰的事工轟動整個猶太人社會,就連猶太教祭司集團、拉比(猶太教牧師)、經學士(猶太教神學家)都受影響,從而接受他所施行的“洗禮”表示悔改的決心。此即他贏得綽號“施洗約翰”之由來。這位偉大的先知最後因指斥加利利分封王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
21B.C.-A.D.39)強佔其兄希律腓力一世(Herod Philip
I)之妻希羅底(Herodias)之罪惡,因此十分悲壯地在馬蓋爾(Machaerus)的監獄被處死砍頭。可是施洗約翰對於猶太同胞心靈改造的影響實在太大,這點直接協助耶穌日後的宣教事工,他為此被奉為:“為主(耶穌)預備道路”之先驅者。關於耶穌的宣教事蹟,《新約聖經》的前四卷「福音書」都有詳細記述,讀者先進可以閱讀參考。就歷史觀點來說,耶穌進入公生涯的宣教年日前後也不過三年半。
然而他對於人類歷史之影響,任何一位在歷史上出現的宗教偉人均無法和他相比。耶穌一生之最後,因為公然向擁有宗教及政治權力的地頭蛇──把持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集團」挑戰,勇敢從事“潔淨聖殿”行動(在耶穌看來,這座猶太教聖殿已淪為“賊窩”,見:馬太二十一:12-13),因而被他們冠上“叛亂犯”之罪名加以通緝。在「祭司集團」的眼中,耶穌在耶路撒冷大都會所製造的「耶路撒冷事件」,已經犯下:自稱為“猶太人的王”而影響羅馬帝國殖民地治安及統一的叛亂犯,又違反“摩西律法”及踐踏耶路撒冷聖殿的猶太教叛徒這兩條唯一死刑的重罪。大丈夫敢做敢當,耶穌並沒有逃亡。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必須飲下“叛亂罪”罪名這個苦杯走上被釘十字架的道路(按羅馬帝國處死“叛亂犯”的刑具是十字架)。為了要飲這個苦杯,耶穌整個夜晚都在客西馬尼園(Gethsemane)祈禱。稍後卻被門人之一的加略加人猶大(Judas
Iscariot)出賣,帶著大批祭司長派來的爪牙及民間的特務走狗將耶穌拘捕。經過祭司長該亞法(Caiaphas)及羅馬總督彼拉多(Pilate)審判之後,耶穌果然被冠上“猶太人的王”(King of Jews)這個唯一死刑的叛亂犯罪名被釘死於十字架上,時年僅三十三歲。然而“死亡”無法限制做為“神子”耶穌的大能力,三天之後他征服死亡,從死裡復活!
諾貝爾和平獎金得主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博士(Dr.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在其「新約學」名著:《歷史上耶穌的疑問》(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1910)一書,就認為:經典上所證言的耶穌,是“信仰的基督”而非“歷史的耶穌”。此一論證之結論,正確指出普世基督徒心目中的耶穌,已經是一位信仰對象的基督(上主國度王者的“彌賽亞”)。所以有關耶穌私生涯的三十年間之經歷,聖經作者只能輕描淡寫,也可以說迄今尚是一個謎。值得注意者,自從保羅(Paul)將基督教信仰加以系統化之後,基督徒就學習他稱呼耶穌為:“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見:加拉太書一:1)或“基督耶穌”(Christ Jesus,見:哥林多前書一:1)。按“耶穌”(Jesus)這個名字原來有「拯救者」的意思,而“基督”即猶太人所期待來自大衛王後裔的「彌賽亞」(Messiah),也是一位仁君(見:以賽亞書九:6 ~
7)。這兩個稱謂加起來,就是“救世仁君”的意思。不過“耶穌基督是「上主國度」此一生命共同體(地球村)的救世仁君,卻不是騎著戰馬奴役人民的專制君王。為此才以悲劇性之結局(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成為人類贖罪之祭品(旨在解除軟弱人性之原罪),使世人因此與造物上主建立父子的關係。至此,耶穌不但是基督徒信仰上的“救主”,也是「上主國度」的“仁君”──基督,更是基督教教義上所謂的「三位一體」(Trinity,即指:聖父、聖子、聖神)神觀之第二位格:“聖子上帝”。此即普世基督徒的信仰告白,也明顯指出耶穌就是“神人合一”的真神。
不過歷史上有眾多的知識分子對於耶穌之角色有?不同的見解。歷史學者認同耶穌是一位「基督教」的創教者(教主),他的思想言行影響普世人類文化至巨。社會學者認同耶穌是一位社會慈善家,因為他關懷殘障者、病人,以及窮人、婦女、兒童等弱勢人群。政治學者認同耶穌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革命家,因為他選召一位游擊隊員:奮銳黨的西門為門徒,因此時常以先知角色指斥摩西律法死教條之不是,耶路撒冷宗教領袖的社會罪惡、及法利賽人的偽善。最後才以“潔淨聖殿”行動的「耶路撒冷事件」而被冠上叛亂犯罪名──“猶太人的王”,為此而牲犧生命!此外,單單「基督教」於歷史上對耶穌的認知及詮釋,也有相當不同的分歧。就像「教派主義」(Sectarianism)的耶穌,就被局限於“教團制度”、“教條主義”、“靈恩運動”等等,從而衍生於歷史上出現的眾多宗派。倘若耶穌於今日來到人間的話,當他目睹普世有如此多元的基督教宗派時(台灣就有一百多個教派),不但莫名其妙,還會大聲斥責:你們這群“教棍”有禍了!
這本以《耶穌──人類的導師》為書名的作品,係著重於耶穌的家世、思想、及言行的介妱。其內容計收錄有二十二篇文章,即:〈人類導師是耶穌〉(引論)、〈耶穌的家世〉、〈耶穌的先驅──施洗約翰〉、〈耶穌與誘惑〉、〈耶穌的救世宣言〉、〈耶穌與政治〉、〈耶穌與法律〉、〈耶穌與道德家〉、〈耶穌與婦女〉、〈耶穌與孝道〉、〈耶穌的慈善觀〉、〈耶穌的愛與服務〉、〈耶穌的生命倫理〉、〈耶穌的眼淚〉、〈耶穌教人善用生命〉、〈禍福相安靠耶穌〉、〈至大牧者是耶穌〉、〈耶穌是人生旅途導師〉、〈耶穌基督的推薦書〉、〈請來,以馬內利〉。以及兩篇附錄:〈「聖誕節」之省思〉與〈「復活節」之意義〉。究其內容重點,旨在詮釋耶穌的“導師”角色之於普世人類的意義。為欲還原耶穌教導的內容及其時代背景,每篇文章均附有《新約聖經》的經文為依據,以做讀者先進之參考。必須交代的一點,就是作者係以基督教(尤其是長老教會信徒)之信念為立足點來詮釋耶穌的思想及言行,藉以凸顯耶穌恆古不變之“導師性格”(Teachership)。如果耶穌這位人類偉大導師的思想及言行,能夠對於吾土吾民有所啟發的話,則衷心所願也!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必須感謝文稿打字者:林素清女士及吳欣郿女士的辛勞。還有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對本書之引薦、以及該社工作團隊的用心編排和封面設計,在此由衷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