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的風景

霧中的風景
定價:320
NT $ 60 ~ 288
  • 作者:李昱宏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0-07-0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7009983
  • ISBN13:9789867009982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攝影是一種模糊的圖像,它朦朧、飄移、覆蓋了真實,同時也令人想望。

  本書專注於分析攝影,以少見的東方思維為切入點,援引了中國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解析裡,亦將文字學中的六書概念與之相互運用。作者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其中包含了符號學,解釋攝影的意義。

  書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分析攝影事實上是種包裹著奇幻糖衣的惡夢,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與嚮往。比喻為惡夢,是因之於一個攝影者,認為攝影本身便能言傳,但解析與觀看的方式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位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如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攝影即是一種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

  除此之外,內容中的部分亦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企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一個旅者對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所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觀看的問題,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例如在第肆的篇章中,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為出發點,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第陸的篇章中,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

作者簡介

李昱宏

  視聽傳播學系(廣播電視電影系前身)電視組畢業,英國國立布里斯托大學藝術碩士(電影及電視製作) MA of Arts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University of Bristol, United Kingdom 2000,目前為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藝術與人文社會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FASS)創作藝術博士(Doctor of Creative Arts)候選人,攻讀攝影美學中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論述。目前是藝術家雜誌與藝術收藏+設計雜誌駐雪梨特約記者、JM朱銘美術館季刊駐雪梨特約記者、元智大學藝術創意與發展學系兼任講師。

出版
  歐遊的鱗爪1、2、英倫筆記、冰島日記、流浪—黑白人物攝影集、眼睛的秘境—彩色風景攝影集、漫游古巷弄、動物狂想曲—動物攝影散文集、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及寮國、印尼-島嶼的旅行、攝影課、創意攝影、雪梨藝術顯影、冷靜的暗房、灰色的隱喻……。

展覽 / 經歷
  2004年5月在誠品書店台南店旅行月展開講座暨攝影展覽(為期五週)
  2007年1月贏得澳洲TNT Magazine攝影比賽亞軍
  2007年5月贏得馬來西亞官方主辦的遊記創作比賽特別獎
  2008年3月於澳洲臥龍崗市參與當地藝術家聯展
  2008年5月於澳洲雪梨市參與NCA藝術聯展
  2008年6月於澳洲臥龍崗市參與當地藝術家聯展
  2008年7月作品參與台灣家扶基金會攝影展
  2008年8月作品獲得Lonely Planet Images Choice Award
  2008年10月獲得雪梨科技大學藝術及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獎學金
  2009年4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VERTIGO雜誌ARTIST IN FOCUS單元專文介紹
  2009年4月獲審核通過參加Up and Coming Exhibition, Paddington, Sydney
  2009年8月受邀參與台灣攝影Bazaar微型博覽會攝影聯展暨講座

 

目錄

壹 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

貳 攝影的符號學
三位一體
符號與意義
攝影的符號分析
結構
標題 關於隱喻與寓言

參 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
在開始觀光之前 攝影打開了後現代潘朵拉的盒子(Pandora's box)
當觀光正在進行的同時 攝影成為一種後現代的符號
觀光之後 攝影成為一種鄉愁(nostalgia)
關於日本的案例

肆 論August Sander
最早的攝影人種誌(ethnography)
從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的觀點切入
從Walter Benjamin(華特.班雅明)的觀點切入
Paul Strand(史川德)、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與桑德的攝影

伍 論人物肖像攝影與布列松
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
一九六○年代之後
內在的寧靜 歸零 神話
柏拉圖式的幻象 精神上的線條
關於布列松的種種

陸 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
後現代的懷特 一種推翻決定性瞬間形式的創作手法
關於形式 辛蒂.雪曼與懷特之間的差異性
懷特的Post-Sherman形式
一種諷刺的救贖 詭異的異化
懷特的後現代文藝復興(The Postmodern Renaissance)
懷特的擬人劇
懷特的擬人劇是一種積極的介入
懷特所統治下的真實

柒 霧中風景
關於我的創作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真實的擬人劇 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我的決定性瞬間
我的結論及研究上的貢獻
我的攝影創作計畫

捌 從地平線上透視──簡論風景攝影
風景攝影的歷史
英國的傳統
美國的傳統
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
後現代
尋找主題及風景攝影的注意事項
關於時間
關於鏡頭
等待與多方的嘗試與理解
人文的風景
蒙娜麗莎 波希米亞的爛漫Newtown

後記
引註與文獻出處索引
索引

 

自序

  這本拙作所專注者在於分析攝影,誠然,分析攝影似乎是學術界的專利,試問,一般攝影者或是大眾,有誰真的會去分析攝影?我所指涉的分析是一種哲學上的分析,而非一般的工具分析。在現今的社會中,圖像是一種鴉片,它光明正大的荼毒著我們,或者說它光明正大的餵養我們,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而我們卻往往不知道它真實的存在著,因為它的存在早就成為一種先驗,一種強烈的先驗。

  在這本拙作中,我試圖以一種解析的方式去看待攝影,這種解析包含了符號學的成分,然而我同時卻又覺得符號學無法涵蓋解析的所有面向,或是說沒有一種解析的方式足夠可以被稱之為全面,這是魚與熊掌之間的抉擇,而這便是解析攝影時我所面對的困境,因為我相信攝影是一種很模糊的圖像,這模糊的圖像猶如霧中的風景一般,它朦朧、飄移、它褪去、它揭開了真實的面紗、它令人迷惘、它覆蓋了真實、因此它同時也令人想望。

  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我而言,分析攝影事實上是一種惡夢,只是這個惡夢往往也包裹著奇幻的糖衣,因此它足以令人感到迷醉,它足以令人心嚮往之。之所以說解析攝影是一種惡夢,那是因為之於一個攝影者而言,我相信攝影的本身便能言傳,但是解析與觀看的路徑卻會因觀者而異,這與每個觀者不同的記憶(The Past Perfect)相關,在拙作《冷靜的暗房》裡,我開始了解析攝影的旅途,這的確是一條很漫長的路程,在《冷靜的暗房》的階段裡,我的旅行是一種比較全面的方式,它或許是一路大道,之後在《灰色的隱喻》裡我的旅行轉向了一種小徑,在這「霧中的風景」裡,我則試圖以一種更精微的方式切入,然而在這裡我所指稱的精微實際上仍建築於全面的基礎上,只是它的發展面向更為集中。由於我相信攝影的多重意義無法藉由某種分析而明朗,儘管那種分析或許是一種從雲間探出的陽光,但是這道陽光卻也未必可以剷盡蒼茫,解析與真實之間實際上並無任何承諾的關係,而且最為弔詭的是,到底有沒有必要將蒼茫除盡,這才是所有問題與癥結的所在,我們若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語彙去切入,則攝影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所具備的創傷(trauma),當創傷繼續蔓延時,攝影的魔力便依舊存在。因此,我並不熱衷於解析,但是基於學術上的必要,解析成為一種不得不的必然,同時,詭異的是,所有的問題都是一種哲學問題,而解析到了最後必然也會成為一種形而上的探究,即使「簡單」如男女問題(當然,這問題簡單與否很難定義),到了最後可能也是一種形而上的解釋多過於實質上的探討,例如:

  你為何喜歡他?說不上來,就是一種感覺吧!
  是什麼感覺?難道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嗎?
  嗯!你知道的,就是一種感覺,
  就像是在月夜裡遠眺山丘上    的枯樹一般。
  那樣說實在過於模糊,你的說法就像是在霧中風景一般。

  於是意義的呈現僅僅只能透過文字,是文字論述了飄渺的感覺,但是在論述的同時文字本身也成為一種飄渺,在解讀的過程中,作者的本意似乎已經亡佚,真實的意義也已經淪陷於螺旋般的失控狀態裡,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得放棄分析?很遺憾的,答案或許也很令人迷惘,因為一旦我們放棄了分析,那麼問題的衍生便會如病毒一般的擴張,除非我們打算放任,否則分析卻又是一種不得不的醫療。

  在這裡我引用了符號學的方式進行我的醫療,此外,我也將詩經中關於賦、比、興的概念帶入了我的解剖方式裡,在霧中風景的篇章中,我將自己的解剖方式應用於解析當中,霧中風景事實上是我博士論文中的創作部分,它記載了我的攝影創作計畫。除此之外,這本拙作中的部分亦在討論圖像的旅行─流轉的意義,在這個部分我試圖釐清圖像之於一種文化產業的現象,特別是關於觀光與旅行的圖像現象,之於一個旅者,我對於凝視的議題感到興趣,因為在圖像的旅行中,它所牽涉到的不僅僅只是觀看的問題,而且它與意義的轉變也有著相關的連結,在論August Sander兼論人物肖像攝影的篇章中,我試圖以August Sander的作品作為出發點去論述肖像攝影在攝影中的面向,而在關於後現代 論Tableau Vivant─以Charlie White為例的篇章中,我以Charlie White的作品去論述關於後現代攝影的種種面貌,這個篇章也是我博士研究中的一部分。

  我的資質並不高,所能勉力為之者僅在努力消化所學,並期待能將這種消化予以整合成為一種知識,在這本拙作中我所引用的註解絕大多數都是英文,我透過我的解讀將其翻譯出來,在意義的闡揚上我以個人的「凝視」將文字的創傷釋放出來。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拙作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帶來一絲的陽光,並助讀者們謀殺蒼茫,於是,這樣,我或許也可以堂而皇之的說我的研究也有著陽光般的燦爛顏色。

李昱宏
筆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 UTS)
藝術與人文社會研究所(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 FASS)
十七樓研究室及台灣嘉義

 

內容連載

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

當我說「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時,恐怕許多人不會認同我的看法,因為一般認定的攝影是一種記錄真實的再現方式,對於這種講法我完全同意,然而我認為在這種記錄真實(reality)的過程中,其實真實已經產生了質變,它不再是真實本身。我之所以認為攝影的本質是超現實(surreal)的理由如下;
第一,攝影是一種藝術,但是這種藝術的形成並非倚賴相機,而是攝影者的心靈(the mind’s eye),化學的顯影或是記憶體的儲存對於攝影而言只是過程,而這種過程只是攝影藝術的必經之道,它並不代表著攝影由顯影所決定,因此極端的來說是攝影者的凝視成就了攝影,尤其是在當今的數位時代裡,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與直接,而我們必須理解所謂的凝視(gaze)即是一種聲明(state),一如Marita Sturken所言「當我們說:看吧!那其實是一種命令,因為凝視某物或是某事是一種機會上的選擇,透過凝視我們與我們所處的社會交涉,那是一種關係與意義的建立,凝視也是一種練習,它與說話、寫作、歌唱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凝視也是一種意義傳遞上的學習,而這種學習涉及權力關係的運作,當我們凝視某事或是某物時即表示我們選擇了某甲而放棄了某乙,而這種現象也發生在他人凝視我們或是我們與他們彼此凝視的過程中——這是一種權力遊戲,凝視有可能是困難的,它也有可能是簡單的,它可能具有娛樂性,同時它也可能具有殺傷力,它可能是無害的,但是它也有可能具有危險,它可能同時具有意識與無意識,我們透過凝視與他人溝通,我們也透過凝視去影響他人,或是透過凝視被他人影響。」(Sturken,2001, p.10)。

因此透過相機鏡頭的凝視本身便具有意義,儘管它所記錄的是一種真實,然而透過這種凝視所捕捉到的真實實際上已經經過了篩選,在這篩選的過程中真實已經產生了質變,它成為一種超真實(hyper-reality),它是一種迷思,一如Murray Krieger所說「迷思一如詩一般──它透過人們想像的投射與經驗合流,儘管迷思從反對它的角度看來是一種誇大的偽裝,換言之,它不是真實的,它只是一種對於真實事物的熱切渴望。迷思將我們的時間概念轉成了空間的概念,它塑造了一個虛擬的空間,一種擬人化的偽裝,它引導我們的意識超脫現實的桎梏,因此當人們否定迷思時,實際上便是棄絕了人類學的面向而轉入了認識論的境界裡,意即將想像束之高閣而向真實低頭──由時鐘的鐘擺所控制的真實。」(Krieger, 1981, p.2)。

猶如費里尼所言「夢境是最真實的場景」,攝影作為一種迷思誠然也提供了這樣虛幻的場景,因此,在攝影上所謂的再現成為我們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一種特殊模式,而這個特殊模式一般受到既定的傳統與文化的制約,易言之,攝影作品即是該攝影者的一種世界觀,例如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TheDecisive Moment)實際上是布列松觀照這個世界的方式,然而決定的權力在於他,之於觀者的我們對於他的作品自然無法擁有那個「決定」的權力,然而我們卻也擁有自我解讀他的決定性瞬間的特權──以自己的方式,儘管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攝影的困境,我所謂的困境是指攝影在藝術哲思上長久以來所面對的爭議,這是因為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所體現的是他心中所認知的超現實,雖然他的決定性瞬間驅逐了他自己的陰霾,但是對於觀者而言,它卻又帶來了另外的霧靄,這也是為何布列松不樂意解釋攝影的原因。

第二,攝影實際上是一種與時間對話的方式,而這個對話方式有其特定的情境,換言之,能觸動攝影者的心靈「板機」的時刻並非每分每秒,Gilles Deleuze(德勒茲)在其著作Cinema 1中如此說「電影中的畫面是一種關於選擇的藝術,一連串的畫面構成了某個場景,而場景是一種既相關可是卻又獨斷的封閉系統,這個由一連串畫面所組成的封閉系統與觀者互相溝通,它是一種資訊上的傳輸──不管這種傳輸增強或是減弱了本身的意義。換言之,這個系統有其侷限性,它的本質根植於幾何或是動能,當我們以「觀點」的角度去切入它時,它則是一種視覺上的系統,決定幾何畫面的角度通常是一種務實性或是一種抽象上的判斷。總結來說這個系統決定了畫外之意,有時它透過了場景延伸了意義,有時它以整體融入了意義。」(Deleuze, 1986, p.18)。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9
    $60
  2. 二手書
    5
    $160
  3. 新書
    85
    $272
  4. 新書
    9
    $288
  5.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