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旅店
- 作者:李黎
- 繪者: Mary Box Carlsson
- 出版社:印刻
- 出版日期:2010-07-1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377873
- ISBN13:9789866377877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當一個人到過夠多的地方之後﹐
才會煉出一雙眼睛﹐看得見自己家中的寶藏在哪裡。
真正牽動我心的不一定是一處地方﹐而是一個個閃現的意象﹐甚至不一定是視覺的﹕像威尼斯夜晚運河的水輕輕拍打小舟的聲音和流水的氣味﹐青海高原上一個藏族女孩嫣紅的笑靨﹐敦煌莫高窟裡一尊佛像面容上的柔光﹐印度女子身穿的紗麗明艷眩人的色彩﹐西班牙南方小鎮上晌午時的鐘聲﹐深秋的挪威海風獵獵刷過髮間的冷冽﹐和京都的春雨淋在髮梢上的溫柔……
如同「青鳥」一般,那行旅的追尋,最後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身旁的寶藏。
《加利福尼亞旅店》是行旅筆記,也是一個深情女子探看紅塵的眼光。旅途從模糊了時間的「加利福尼亞旅店」開始,回顧憑弔一段屬於「自己的房間」的寧靜孤獨時光,然後跟著心的漫遊,踏上一程又一程的旅途。走過絢麗的風景,走過歷史的遺跡,走過故鄉的溫情,追尋的腳步停停走走,溫暖的眼光尋尋覓覓,李黎清雅寫意的文字帶我們望見遠方的萬千風景、故鄉的款款容顏,還有種種心靈的無言悸動,於是我們與她一同在中世紀的陽光下,看見了似雪的容顏;也在神話的國度裡,並肩歡度假面的節日……而滿盈字裡行間的,除了對文明的思索與探詢、美的感動與追求之外,最動人的,卻是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濃烈情感。
作者簡介
李黎
本名鮑利黎,高雄女中畢業,入台大歷史系,後出國赴美攻讀政治學於印第安那州普度(Purdue)大學。曾任編輯與教職,現居美國加州從事文學創作,並曾獲《聯合報》短、中篇小說獎。
著有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後》、《天地一遊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海枯石》、《威尼斯畫記》、《浮花飛絮張愛玲》、《悲懷書簡》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
代序——像我這樣的一個旅人
I行旅
假面的節日|情人橋|馬士河畔|雪山盟|紐奧良悲歌|加利福尼亞旅店|在印度的路上|缺憾|
在中世紀的陽光下|懸空的寺院|抽刀斷水|
II歸鄉
風雪歸人|通向何方的大門|在明星的樓上|似雪的容顏|長巷的盡頭|移動的盛宴|寂寞流沙|
重訪廢墟|沙漠裡的小佛寺|神話的國度|攀登西藏的天梯|
III舊情
老歌|何日君再來|蝴蝶戀人|薔薇處處開|收音機年代|星沉海底|寶衣與魔鏡|極地之愛|
北非無諜影|失色之戒——李安VS張愛玲|雪地上的風箏——The Kite Runner書與電影|雨中之淚|
貧民窟的印度神燈|舊情綿綿——日本老電影|
跋——老鷹和加利福尼亞旅店
代序
像我這樣的一個旅人
如果你看到這樣一則招工啟事﹐你會應徵嗎?「工作辛苦﹐沒有薪金﹐開銷自付﹐工作情況不定﹐而且須長期離家在外。」這是什麼工作?答案是﹕旅人。
讀到一位旅行作家寫的這段自嘲的話﹐我的第一反應是﹕幸好這份工作不是我的全時工 -- 像我這樣的一個旅人﹐根本連半時都算不上。反倒是我打的其他幾份工﹐無論拿的是不是現金薪酬﹐多半都用來支援了這份不但無償,而且開銷相當可觀的工作呢。
明知怎麼算都不划算﹐但是旅人的價值觀念與許多人是不大一樣的。舊金山紀事報的旅行專欄作家 John Flinn就坦白交代過︰有個富裕的仰慕者要送他一件禮物﹐讓他在勞力士錶和喜馬拉雅山之旅二者選一﹔他一秒鐘也沒有遲疑的選了後者。我絕對相信﹐若有這般好運的話我的選擇也會一樣﹐因為有時當我看到一件奢侈品貴得離譜的價碼時﹐眼前浮現的聯想竟是一張飛機票﹐和【國家地理雜誌】裡某個遙遠地方動人心魄的景觀。旅人是最實際也是最不實際的一種人﹐端看你如何看待旅行這樁事。
英國旅行家.旅行文學作者伊莎貝拉.博德( 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旅人。從二十歲到七十歲﹐她獨自行旅天涯﹐足跡遍及五大洲﹐寫出的旅行書備受推崇﹔這在她身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真是個美麗的異數。最有意思的是﹕她但凡留在家裡就百病叢生﹐簡直舉步維艱﹔可一旦出門旅行立即判若兩人﹐無論多麼艱苦的旅程她都甘之若飴﹐上山下海全都難不倒她。這真是一個天生的旅人﹐也是我最佩服的女性旅行文學家。跟她比起來﹐像我這樣的旅人還真不敢自稱旅人呢。
真正的旅人首先要能不怕吃苦 --不怕苦包含不怕累、不怕餓、不怕髒……。最壯麗動人的景觀和古蹟﹐往往須得旅人在克服了艱辛的跋涉、通過吃苦的考驗之後﹐才像獎賞般的呈現在旅人的眼前﹐分外讓人信服一路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旅行的目的地並非一切﹐旅途中最精彩的部份常是沿路風景﹐和意料之外的插曲。我不是一個非常本份的旅人﹐我的旅行常有驚奇或驚喜﹐就是由於我對「過程」也充滿興趣。我最珍視的旅行經驗﹐往往是行程表之外的節目﹔即使在法國遇上護照和證件都被扒走的慘案﹐後來回頭看也成了一樁有趣而難忘的歷險。
人到中年之後越發體會到時間的壓力﹐所以中年後最大的奢侈﹐是一再重去尋訪同一個地方﹐就像一再重讀同一本書。世上有去不完的地方、讀不完的書﹐年輕時每當這樣想著﹐會覺得是一份期盼與許諾﹐中年之後卻成了時不我予的焦慮。值得一再重訪的地方正如同值得一再重讀的書﹐當然是極少、極特殊的﹔必定是為著每次訪(讀) 都有新的感受與體會吧。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喜愛閱讀的旅人﹐世上能有那極難得的兩三處地方、極珍惜的三幾部書﹐真是莫大的快慰。
常會有人問我﹕到過世上這許多地方﹐最喜歡哪裡﹖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幾處當成是另一個家或故鄉的地方﹐像聖地亞哥、台北、上海﹐一有機會就一去再去﹐有時還真說不清是為了地方還是為了人﹐還是因為投注的感情和記憶如此深摯﹐像是留下了一些極珍貴的東西﹐須得常常回去探視。一再回去這些地方﹐就是一種時間的奢侈﹐感情的耽溺。
除了這特別的幾處﹐有的地方總是去了還會想再去﹐像巴黎、像紐約﹔也有的身在那裡時很可能並不願多留﹐離去後卻一直想重訪﹐像埃及和印度。尤其是印度﹐那幾近絕望的貧窮與污穢襤褸﹐令人不忍心多待下去﹐然而那揮之難去的神秘魅力﹐使得許多像我這樣的旅人﹐才一離開就盼望再去。
但真正牽動我心的不一定是一處地方﹐而是一個個閃現的意象﹐甚至不一定是視覺的﹕像威尼斯夜晚運河的水輕輕拍打小舟的聲音和流水的氣味﹐青海高原上一個藏族女孩嫣紅的笑靨﹐敦煌莫高窟裡一尊佛像面容上的柔光﹐印度女子身穿的紗麗明艷眩人的色彩﹐西班牙南方小鎮上晌午時的鐘聲﹐深秋的挪威海風獵獵刷過髮間的冷冽﹐和京都的春雨淋在髮梢上的溫柔……
誰都同意人生就是一趟旅行﹐旅伴比什麼都重要。可是有幾個人是用挑旅伴的經驗來找終身伴侶的呢﹖兩個先前的陌生人要一生一世活在一起﹐想想真是比任何賭博都大膽的投注。我相信旅行中最能看出同行的人是否能作良伴﹐所以婚前一道作一趟難度高的長途旅行﹐是最可靠的一種測試。在人生的旅程中﹐沒有一個旅伴是能夠從頭到尾全程伴隨的。再好的伴﹐也只能同行一段﹔或長或短﹐端看緣份了。旅伴相投﹐再平凡的山水也是好風景。
有一本紅遍全球的寓言小說叫《煉金術士》The Alchemist﹐寫一個西班牙牧羊少年﹐為著追尋他的夢中寶藏而遠走天涯﹐渡海到北非、橫穿沙漠﹐歷經千辛萬苦和無數試煉磨折﹐最後學到的功課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其實就埋藏在自己家園裡 --
但你必須行萬里路嚐千般苦才能得知悟出。類似的故事我在伊斯蘭的寓言故事裡也讀到過﹐這其實是個古老而流傳在不止一兩個民族之間的寓言﹐想必是古來旅人們浪跡天涯之後的共同心得吧。像我這樣其實還不夠資格被稱為旅人的人﹐如今也體會到一個早就該明白的道理﹕當一個人到過夠多的地方之後﹐才會煉出一雙眼睛﹐看得見自己家中的寶藏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