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閑適歡愉話西遊 陳兆禎
吳承恩編寫的《西遊記》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其中的一本 (其他三本分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以及曹雪芹的《紅樓夢》),故事的奇幻引人入勝,不輸英國人羅琳寫作的《哈利波特》。
吳承恩是明朝人,出身寒微,但非常聰明,從小就喜歡看書,一生讀書無數,少年時期便展現文學創作才華,然而生活在八股取士的時代,再加上他的考運又出奇的壞,一直到四十多歲才考上歲貢生,獲得長興縣丞這個小小地方官,因為「恥於折腰」,不到兩年,就「拂袖而歸」了。他一生著作豐富,可惜家境窮困又沒兒女,以致大部分都散失了,《西遊記》是他的晚年之作。
《西遊記》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運用浪漫主義創作最優秀成功的一部,全書共一百回,八十多萬字。第一至第七回是寫孫悟空的出身、學藝和大鬧天庭等事件,八至十二回敘述唐代高僧玄奘為何會去西方天竺(即印度)取經的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則敘述玄奘在西行取經途中,孫悟空、豬八戒與沙悟淨如何協助他渡過重重危險困難,最後圓滿達成任務的經過。
玄奘到印度求法取經是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至於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則是杜撰角色。
東方出版社這本《西遊記》,將原書一百回濃縮為三十六個單元,依原作情節事件結構,用當代白話精要生動的寫出,字數十萬字左右,雖是改寫本,但保有故事原貌意趣,非常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說及小說,本質是「敘述」,通過對某種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具體環境的描述,塑造出具有典型性格的各種人物,藉此來彰顯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觀念,或者傳告某些歷史事件,隱喻某種社會現象情況。《西遊記》結合了幻想與現實,以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做為情節發展的基本線索,帶有一些宗教色彩,成功的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唐三藏等人物形象,同時隱含了深廣的意旨,並傳遞了豐富的信息與趣味。
孫悟空是書中主要人物,是位神話英雄,猴子的外型卻具有人的情緒與神的超能力,聰明機靈,活潑調皮,敢冒險,重情義,訂定目標後便努力去追求,不過有時又衝動搞破壞,不滿玉帝給他一個不入流的「弼馬溫」官職,於是離開天庭返回花果山水簾洞,自封「齊天大聖」,後來又偷吃王母娘娘蟠桃園中的蟠桃,攪亂蟠桃大會,大鬧天宮,結果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由土地神看守著,最後在佛祖的安排下,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
孫悟空保護三藏西行取經,應代表著一種對理想的追求。在西行路上,師徒不斷遭遇險阻,但孫悟空總是勇敢面對,堅強的與妖魔搏鬥,有時雖遭挫敗,亦不退卻。他運用智慧,以學得的七十二種法術,隨機應變,偶爾求助仙佛,直到打敗妖魔才肯罷休,充分表現自信進取的精神。
除了孫悟空,《西遊記》還成功的塑造了豬八戒的形象。豬八戒,豬臉,形體粗壯,亦具有人性和神力,個性樂觀、憨直、頑皮,熱愛生活,不拘禮節。在隨唐三藏西行路上,豬八戒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沒有豬八戒,孫悟空有時也孤掌難鳴。
不過豬八戒生性嘴饞好吃,有時又懶惰貪睡,還會搬弄是非,向唐三藏進讒言,要唐三藏唸緊箍咒來整孫悟空,甚至讓三藏誤會悟空,逐走悟空,這是豬八戒嚴重的缺點。《西遊記》裡敘述豬八戒的缺點還有好色、意志不夠堅定、膽小怕事、臨陣脫逃、有些自私和貪小便宜。而他的這些缺點,應該是作者對有些人的影射吧!
唐三藏在小說中是位德性高又深諳佛經的高僧,恭敬守禮,富同情心,太宗皇帝還和他結拜為兄弟,然而吳承恩也將他塑造成耳根軟,有時會聽信讒言、不辨是非對錯的和尚。例如在白虎嶺,妖怪先後幻化成少女、老太太、老頭子來欺騙他,結果都被孫悟空識破打死,但豬八戒的胡謅亂講,歪曲事實,三藏卻信以為真,生氣的唸緊箍咒處罰孫悟空,還要孫悟空離開;後來三藏在寶象國遇難,豬八戒還是得去花果山將孫悟空請回,才能讓三藏脫困。三藏取經,沒有孫悟空的保護同行,是去不了西天的,而孫悟空沒有唐三藏,也沒法脫離被壓在五行山下的命運,他們彼此相依,休戚與共。
小說可以反映人性人生,亦可反映時代現象,優秀的小說總是通過敘述故事、結構情節,刻畫人物,以隱喻的方式來呈現意涵旨趣,優秀的小說隱含的意旨多元而深廣,並且不說教,吳承恩是明朝人,《西遊記》這本小說是否也在反映明朝政治社會並影射臧否人物,就請讀者仔細閱讀後,好好去玩味思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