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教我的事:發現自己的加爾各答
- 作者:Mary Poplin
- 譯者:鄧伯宸
- 出版社:立緒
- 出版日期:2010-02-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513211
- ISBN13:9789866513213
- 裝訂:平裝 / 32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來吧,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加爾各答,
這是德蕾莎修女教我們的事
加爾各答並非每個人都會去,但我們全都可以發現讓自己獻身的領域與使命。
一九九六年春,加州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育學教授Mary Poplin 在加爾各答做了兩個月的志工。
她親身體驗了德蕾莎修女的勞動生活與窮人服務,並身體力行女修會簡單樸實、救苦救難的宗旨。
然而,儘管她當過志工也服務過人群,但一開始看到「服事耶穌」這句話,還是覺得格格不入。
德蕾莎修女毫不諱言,她的工作是宗教的,這顯然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也和我們這個強調現世的時代大相扞格。但Poplin很快就發現,上帝也在召喚她,要她在自己的加爾各答這個大學界---投入同樣的全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不需要大學思想、世界觀或公共對話,但她用最最簡單、最實際的方式對社會付出關懷,並且毫不苟且。
在Poplin與德蕾莎修女共度為期兩個月的旅程中,她帶我們走進了她的加爾各答發現之旅。加爾各答並非每個人都會去,但她讓我們釐清人生的意義,了解自己的本質,而我們全都可以發現能讓自己奉獻的領域與使命。
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項宗教與心靈之旅。
來吧,讓我們發現自己的加爾各答。
作者簡介
Mary Poplin
一九七八年取得德克薩斯大學教育哲學博士,一九八一年任加州克萊蒙研究生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教育學教授,任教迄今,分別在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五以及二○○○至二○○四年之間指導教師的教育學程,同時在二○○二至二○○四年間出任教育學院院長,現為博士生指導老師,並從事貧民教育研究。
一九九六年,Mary前往加爾各答,與德蕾莎修女及仁愛女修會一同工作了兩個月,主要的目的是要釐清女修會所說的:她們服務窮人的工作是「宗教工作」而非「社會工作」。本書是她的所見所聞與所思,德蕾莎修女的人生原則,以及這些原則如何不同於一般西方人的理解,盡見於字裡行間。書中還談到這段經歷如何重新塑造了一個大學教授,同時也包括了對德蕾莎修女和仁愛女修會的頌讚,對那些懂得人生絕非只限於眼前的人來說,她們的人生才是永恆。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
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美的濫用》、《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生活之道》、《男子氣概》等,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推薦序 / 李家同 003
本書相關評論 011 作者序 016
1 抵達 025
2 仁愛女修會的一天 033
3 上帝手中的筆 047
4 做在我弟兄中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 057
5 教會是有瑕疵的、有限的 065
6 凡所行的,不發怨言,不起爭論 071
7 一切皆屬於上帝 079
8 永不缺乏 085
9 誓言守貧並服事窮人 093
10 誓言服從 103
11 誓言守貞 109
12 用大愛做小事 117
13 禱告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 125
14 女修會與奇蹟 133
15 若說自己無罪,真理不在我心 141
16 上帝的恩典在此更為豐盛 151
17 有時候,數量使人迷失 157
18 切勿灰心放棄 163
19 德蕾莎修女屬靈的暗夜 171
20 德蕾莎修女的幽默 185
21 散播基督的芬芳 191
22 沒有關係,他得到了寬恕 197
23 以領養對抗墮胎 205
24 捨己成傷 215
25 愛的革命 221
26 德蕾莎修女與基督身體 229
27 基督的獨一無二 241
28 告別加爾各答 249
29 發現加爾各答 257
30 我的意念並非你們的意念 261
結語:當每天更愛耶穌 275
附錄 280
致謝 315
推薦序
李家同
「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 ──德蕾莎修女的終極奉獻
德蕾莎修女雖然已過世近十三年(一九九七年九月),但是她所遺留下來的 人類精神遺產,卻是永世的。
她不僅為最窮的人服務,她還要求自己也成為窮人,為了要服務最窮的人, 她使自己與追隨她的修士修女們都變成窮人,只有如此,被他們服務的窮人才會 感到有一些尊嚴。
一九九四年我曾在加爾各答仁愛修女會的垂死之家作過三天的義工,我親身 體會了德蕾莎修女的精神:「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
愛是要去承擔,去救贖,如果我們不受苦,我們的工作就只是社會工作而已 。也就是要有耶穌的精神,去承擔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痛與死。愛,直到自己受 傷。這乃是一種以自己的生命來做救贖的工作。
本書作者Mary Poplin是成長於美國六○年代 的狂飆青年,各式各樣的反權威運動,從自由戀愛到反戰,到激進的女性主義, 不一而足。他們將叛逆視為一種勇氣、一種氣質,所有這一切都不斷地鼓動著不 服從的叛逆精神。
她後來獲得博士學位,在大學任教,只信仰知識,有著知識的傲慢與自滿, 對於宗教靈命一無所知。她雖然曾當過志工,服務人群,但是,對於修女說:「 服事耶穌」這句話,卻感覺格格不入。
德蕾莎修女毫不諱言,她的工作是宗教的,她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做為神的僕 人而展開的,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謙卑的捨身奉獻。這顯然與當代主流文化背道 而馳,也和我們這個強調現世的時代大相扞格。
一九九六年Poplin去加爾各答的仁愛之家當志 工,親炙修女捨己成傷的精神,感受到奉神旨意的深刻意涵。學習了服從與謙卑 ,她說:
我不禁自問,在我投入、快意並傳授叛逆的生涯中,我對自己的靈命到底造成了 多大的傷害。我記得參加各種抗議時的恐懼與興奮,也記得自己自滿到幾乎對每 項政治行動都要爭辯的傲慢與無知。叛逆讓我的意志得以自由擺脫規範,但如此 一來,我的自由其實是減少了,反而為了要和週遭的人一樣,因而變得更為依賴 。如今,我總算受到召喚,成為基督的僕人。誠如二十世紀哲學家西蒙.維爾 (Simone Weil)所說:『我們當跟隨基督,使自己為奴為乞。』
她從修女那邊學習到「謙卑就是真理。」「謙卑之為美德,因有自知之明而 不高舉自己。」
她終於明白,自己正是因為不夠謙卑,才使她的人生受到了限制。驕傲不僅 讓人自以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且也使人局限了自己想要嘗試的事。
德蕾莎修女因為明白自己的「空無」與上帝的「大能」,時候到了,便建立 了一個影響全世界的組織。 德蕾莎修女不需要大學思想、世界觀或公共對話,但她用最最簡單、最實際 的方式對社會付出關懷,並且毫不苟且。
在Poplin與德蕾莎修女共度為期兩個月的旅程 中,她帶我們走進了她的加爾各答發現之旅。加爾各答並非每個人都會去,但她 讓我們釐清人生的意義,了解自己的本質,而我們全都可以發現能讓自己奉獻的 領域與使命。
本書也可以說是一項宗教與心靈之旅。與其他介紹德蕾莎修女的書籍不同之 處是,本書闡明了德蕾莎修女「去愛,去給予,直到成傷。」深刻思想背後的宗 教基礎。
今天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每天生活在政治、權力、誇富── 等等媒體的喧囂中,閱讀德蕾莎修女的生活與思想,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心靈的 昇華與潔淨之感。我願意向讀者推薦這本書。
李家同識於二○一○年一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