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荷蘭總督

台灣荷蘭總督
定價:430
NT $ 225 ~ 387
  • 作者:司馬嘯青
  • 出版社:玉山社
  • 出版日期:2009-10-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89616
  • ISBN13:9789866789618
  • 裝訂:平裝 / 4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十二位荷蘭總督的治台經驗~

  十七世紀初,歐洲新興的國家---荷蘭,追隨其他歐洲海權國家的腳步,開始找尋通往東方的貿易之路,除了爭取東南亞的香料之外,也積極開拓與中國、日本間的貿易。

  在東方,由於當時治理中國的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拒絕荷蘭將其屬地作為貿易據點,使得荷蘭最終選擇台灣(大員)作為貿易根據地,台灣因此進入荷蘭統治時期。

  在荷蘭統治台灣的三十八年間,一共派駐過十二位總督,在這十二位總督的治理下,台灣被打造成東亞重要的交易集散地,成為世界貿易網路的一部份,也吸引了大批新移民進入開墾(包括漢人、東南亞人、歐亞混血兒等),奠定此後數百年發展的基礎。

  本書首度以荷蘭總督為中軸線的方式,貫穿這整段歷史。透過對歷任總督的背景、婚姻、政績等的剖析,生動的描繪出早期台灣的發展景象。更配合同時間歐洲、美洲、東亞等地的歷史發展,讓讀者在認識台灣本身的歷史之餘,也能更進一步了解歷史上的台灣,是如何與世界文明接軌。 

本書特色

  ◎首度以十二位總督貫穿荷蘭統治時期,透過各任總督的背景、經歷、治績,帶領讀者一窺三百多年前的台灣

  ◎除台灣本身的歷史外,並藉由同時間歐洲、美洲、東亞的發展,深刻描寫出台灣與世界的連結。

作者簡介

司馬嘯青

  本名廖慶洲,一九四七年生,台中縣人。

  大同工學院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後,曾任職於大同公司。

  一九七四年起,服務於《經濟日報》專欄組,歷任記者、專欄組副主任、採訪組副主任。

  一九九五年退休後,曾任《管理雜誌》編輯顧問、《自立早報》財經證券新聞中心主任;目前專事寫作。

  著有《王永慶與企業英雄》(文經社出版)、《當代成功企業家的故事》(聯經出版)、《日本過台灣》(文硯出版)、《人情義理》(哈佛企管出版),以及《台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台灣五大家族》、《台灣新五大家族》、《台灣企業家的日本經驗》、《台灣企業家的美國經驗》、《台灣日本總督》(以上六書皆由玉山社出版)等書。

 

前言

  西元一六二四 ~ 一六六二年,在台灣開發史上,有著特別的意義。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設立據點,且逐步發展殖民事業,招引漢人前來開墾,使台灣成為移墾的新樂土。也因為荷蘭人的全球貿易網路,將台灣推向了國際舞台,從此在世界局勢的洪流中,翻滾浮沉。

荷蘭據台期間,總計有十二位總督(Gouverneur),姓名、任期分列如下:
  一、宋克(Martinus Sonk)一六二四 ~ 一六二五。
  二、德.韋特(Gerrit F. de Widt)一六二五 ~ 一六二七(代理)。
  三、納茨(Pieter Nuyts)一六二七 ~ 一六二九。
  四、朴特曼(Hans Putmans)一六二九 ~ 一六三六。
  五、范德堡(Johan Van der Burgh)一六三六 ~ 一六四○。
  六、楚尼斯(Paulus Traudenius)一六四○ ~ 一六四三。
  七、陸美爾(Maximiliaen le Maire)一六四三 ~ 一六四四(議長)。
  八、卡隆(Francois Caron)一六四四 ~ 一六四六。
  九、歐瓦特(Pieter A. Overtwater)一六四六 ~ 一六四九。
  十、傅爾堡(Nicolaes Verburgh)一六四九 ~ 一六五三。
  十一、凱撒(Cornelis Caesar)一六五三 ~ 一六五七。
  十二、揆一(Frederick Coyett)一六五七 ~ 一六六二。

  在這三十八年間,台灣從一個被視為化外之域的小島,一躍成為眾家爭奪的貿易重鎮,荷蘭人所帶來的商機、墾殖制度絕對功不可沒。雖然荷蘭人的殖民統治,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這個島的發展。但此間所打下的基礎,卻對往後台灣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本書從歷任總督的出身背景、人脈、姻親關係,在台重大事蹟等各個層面,加以剖析,以體會先民來台開發的歷程。並比對同期間,荷蘭在日本、美洲的發展,更可看出荷蘭據台的特色;對相關人名,地名的來由,也深入探索,以助讀者解讀。

 

內容連載

序章 大航海時代的展開

1.香料群島的魅力
列為中國經典之一的《孟子》,開宗明義即點出:「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轉換成現代語言就是:梁惠王自我中心極為強烈,人家大老遠跑來,還寄望對梁國有所裨益。

如果換成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語氣,應該會如此問道:「閣下不遠千里而來,究竟有何利益動機呢?」「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正是這位鼻祖對人類追求利益的動機,所賦予淺顯易懂的隱喻。

以此對照歐洲歷史,從西元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率先探險,尋找東來亞洲的新航路,以擺脫途經今日中東、地中海的傳統路線,最後締造了歷史上「大發現」的時代。其最強烈的動機,就是尋找香料的產地,前來就地採購,直接運回,成為香料的專業運銷業者。

香料,除了印度盛產的胡椒外,還包括丁香(Clove)、肉豆蔻(Nutmeg)等。這些都是從中世紀末一直到近世紀,歐洲人所夢寐以求的舶來品。很巧妙的是,丁香只產於印尼摩鹿加群島(Moluccas),因而又名香料群島;肉豆蔻則產於該群島南方的班達群島(Banda)。

對於西方的航海家、冒險家而言,香料群島有如香豔奪目的美女,引來無數航海英雄競折腰,為的就是爭先恐後前來一親芳澤。只要香料到手,運回歐洲,保證利市百倍,名利雙收。

西方海權強盛的國家,前仆後繼地奔向東方新航路,葡萄牙搶得頭彩,繼起的是西班牙,再來就是荷蘭,而登峰造極者則是英國。不管其興衰演變,都在香料群島這共同舞台上不斷演出爭奪戰。

從一四九二年起,哥倫布四次航行到美洲,其實,他以為自己已經到了亞洲;葡萄牙的航海家達伽瑪(Vasco da Gama)於一四九八年繞道非洲南部,發現印度新航路,為的就是帶回印度盛產的胡椒、肉桂。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在西班牙資助下,於一五一九年啟航,目的地即香料群島。他率隊繞經南美、穿越太平洋,抵達菲律賓。雖在此遇難,但船隊依然返回西班牙,滿載而歸的香料,足以抵償船隊從五艘折損到只剩一艘的損失,並且還有盈餘。
其實,麥哲倫早於一五○五年即曾隨葡萄牙艦隊東來,直到一五一二年,累積了在印度、麻六甲(Malacca)、馬來半島南端各地的服勤經歷,對於香料群島是無盡寶藏的傳說,自有風聞。

麥哲倫出身自葡萄牙貴族,他的值勤紀錄,恰為葡萄牙勢力東來作了歷史性註腳:一五一○年葡萄牙在印度西邊的果阿(Goa)成立亞洲德部,翌年東向延伸到麻六甲。當地扼住麻六甲海峽通往中國南海的水域,連結印度洋,且位在蘇門答臘對岸,一向是亞洲西南,印度,中國廣東、福建,義大利威尼斯等各地商賈的交易中心。

對歐洲而言,從東方運回的香料,是重大民生物資。因為掌控了傳統西亞、地中海商路,在十五世紀,威尼斯居於轉運中心地位,鼎盛時期船隻多達三千三百艘,航運相關從業人員三萬六千人;曾有句名言形容其盛況:「任誰當上麻六甲的主人,他的手即扼住威尼斯的喉嚨。」(Whoever is lord of Malacca has his hand on the throat of Venice)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52
    $225
  2. 新書
    79
    $340
  3. 新書
    79
    $340
  4. 新書
    85
    $366
  5. 新書
    88
    $378
  6. 新書
    9
    $387
  7. 新書
    9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