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老犯錯

我們為什麼老犯錯
定價:280
NT $ 74 ~ 288
 

內容簡介

  作者原為《華爾街日報》作家,有蒐集犯錯故事的癖好,這讓他相信人類絕不是完美的設計。為了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作者參透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經濟學等自然與社會科學,並搭配讓人拍案叫絕的案例與新聞事件,完成關於人為什麼犯錯的獨家深入報導。

犯錯是與生俱來的

  哈里南透過引用經濟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專業中,很貼近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科學實驗,讓讀者以輕鬆有趣的心情正視自己的錯誤,瞭解犯錯背後的問題邏輯,而不是在又犯錯的時候,只能吐吐舌頭說自己實在太粗心了。

  哈里南告訴讀者「犯錯乃人之常情」,此話不虛,不僅僅是句諺語而已。是造物主把人類設計成會犯錯的瑕疵品,換句話說,我們會犯錯是與生俱來的缺陷,眼睛、耳朵、大腦不斷害我們出紕漏,我們卻毫不知情。因為候選人的長相幹練就投票給他了;因為聽到德文歌曲,就不知不覺購買了德國紅酒,即便明明比較喜歡法國紅酒;因為顧著用電話吐苦水,就沒看到高速公路旁鮮黃色警告看板,載著一車校外教學的學生撞向拱橋限高處。

別再糊里糊塗犯錯

  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缺陷毫無頭緒,所以一直沒搞清楚是什麼讓我們犯錯了,永遠無法逃離犯錯的輪迴。我們不知道快速瀏覽不完全是件好事,華爾街日報就曾鬧了笑話,不慎把小丑騎的「單輪車」(unicycle)寫成「獨角獸(unicorn)」;不知道一心多用或稱多工作業,其實是電腦世代產生的迷思,電腦的「多功(multitasking)」並非同時處理多項作業的技術,電腦只是用了每秒上千次的高頻率在各項作業間做轉換罷了,人腦東施效顰的結果是工作效率不升反降;不知道大腦的思考框架害我們買了多餘的水蜜桃罐頭,因為標籤寫著「八罐水蜜桃罐頭,兩美元」,我們就不假思索拿了八罐,但你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科學態度認清局限

  哈里南建議我們向過去曾惡名昭彰的麻醉醫師學習。麻醉醫師在外界猛烈抨擊他們高得不像話的醫療疏失後,採取了正視錯誤的態度。不管是統一機器的旋轉紐、模仿飛行員的「檢查表」來確保沒有重要事項被遺漏、調適一昧相信專業權威的陋習,其實麻醉醫師們所做的可以統稱為認清自己的局限。認清局限是我們避免犯錯的前提,書中的十三個章節,正點出了每個人的十三種局限。

作者簡介

喬瑟夫.哈里南(Joseph T. Hallinan)

  原為《華爾街日報》作家,作品曾獲普立茲獎,並曾擔任哈佛尼曼學人(Nieman Fellow),現居芝加哥。

譯者簡介

陳以禮

  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里昂二大經濟管理理論史碩士畢業,目前為德拉邦(Deux Lapins)文化工作室成員,譯有《聽彼得杜拉克的課》(時報出版)。

 

目錄

前言 我們為什麼會犯錯?因為……
第一章 看≠看到,視而不見的時候
第二章 有意義就不怕忘記
第三章 人腦愛玩連連看
第四章 我們都戴著柔焦鏡片
第五章 最多只能邊走路邊嚼口香糖
第六章 讓人犯錯的認知框架
第七章 背景脈絡的美麗與哀愁
第八章 大腦背叛了事實
第九章 錯誤的性別培養
第十章 你就是泛泛之輩
第十一章 多練、多想
第十二章 你需要錯誤守門員
第十三章 不是太天真就是想太多
結語
致謝
附錄

 

內容連載

前言 我們為什麼會犯錯?因為……
錯誤可說什麼都有:當初沒買的房子、不該結婚的對象、套牢的股票、一無所成的工作,或是為省區區幾塊小錢,竟異想天開地替自己理頭髮。

當然還有一些是別人的過失。身為報業記者二十多年,我有個小嗜好(你要說是怪癖也成),就是蒐集這些故事,把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撕下來,塞進一個我標記「錯誤全書」(Mistakes)的分類文件夾中。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從我家當地報紙--《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 Times)第三十四頁撕下來的。這是一起幾年前發生在南威爾斯聖博來茲鎮(St. Brides)的事件,根據美聯社報導,一群巡守隊員像暴民一樣,跑去砸一位當地小兒科名醫的辦公室。

幹麼沒事攻擊一位名醫的辦公室?

因為,根據警方的說法,這些巡守隊員把「pediatrician」(小兒科醫師)當成「pedophile」(戀童癖)這個字了。

當事人艾薇特.克羅悌(Yvette Cloete)醫師被迫逃出家門,房子還被亂噴上「paedo」這個字,正是戀童癖(paedophile)英式拼法的縮寫。事後,她接受了當地報紙的專訪。

克羅悌醫師在專訪中說:「我想,我真是人類無知的受害者。」


九成是人為過失
她當然是這樣,但我們何嘗不是如此。「犯錯乃人之常情」(to err is human)是人人皆知的陳腔濫調,但也是至理名言。所以每當事情出狀況,往往一面倒地把原因歸咎到人身上:空難(七○%)、車禍(九○%)、工安事故(也是九○%)……怎麼說,經常怪的還是「人」。所以一旦找到那個「罪魁禍首」,基本上就不會再追究下去了;但事情不該是這樣,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不再讓過失出現的話。

在很多案例中,我們的過失未必是我們的錯,至少不全然是。不論是如何觀看、記憶以及認知生活的周遭環境,我們都無法避免在這當中受到系統性偏見(systemic biases)的影響*,導致我們容易犯下一些特定過錯。舉例而言,右撇子傾向在進入建築物後先往右邊轉,即使右邊不是最佳路徑;我們大多數人,不論左撇子還是右撇子,對於數字「七」跟「藍色」,都帶有某種不尋常的偏好;我們也受事物的第一印象所支配,所以不太願意在測驗中修改初次選定的答案,然而卻有很多研究指出,修改答案會獲得更好的成績。

預期心理形塑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們在其中的行為模式。舉個例子,先讓人們遇到一位陌生人,之後再告知他們陌生人的職業。當被告知陌生人是卡車司機時,他們會說這個人看起來比較重;當被告知這個人是舞者時,他們會說這個人比較輕。再舉另一個例子,如果告訴餐廳一半的客人晚上招待的紅酒產自加州,並告訴另一半招待紅酒來自北達科達的話,北達科達那群客人不但會吃得比較少,還會比較早結束宴席打道回府。就連農夫這種實實在在、不像是會捕風捉影的人,也會表現相同的情緒反應。好比那些相信「全球暖化」的農夫,記得的溫度就比統計數據來得高;而那些不相信全球暖化的農夫呢?他們記憶中的溫度比紀錄表低一些。

上述例子的重點,並不是人們普遍認為卡車司機比舞者重,或是認為氣溫較過去上升不少(除非你喜歡用這些話題打賭)。重要的是,我們對預期心理造成的影響往往毫無意識;我們有偏見──只是自己不知道。有些影響強烈到即便意識到了也無法修正,第一印象就是很實際的例子。長達將近八十年、有關變更答案的研究發現,多數的變更是從錯誤答案變成正確答案,所以變更答案的人,成績往往有所提升。有一項整合性研究評論,一共檢視了三十三份變更答案的研究,其中沒有一份顯示考生會因為變更答案而付出代價,但是就算學生們知道這個結果,他們還是習慣守著最初的選擇。無獨有偶,股市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就算知道當初挑選某個股的理由可能是錯的,投資人還是有七○%的機率傾向繼續持有該個股。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6
    $74
  2. 二手書
    57
    $160
  3. 新書
    79
    $221
  4. 新書
    88
    $246
  5. 新書
    88
    $246
  6. 新書
    9
    $252
  7. 新書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