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在世界盡頭-從倫敦到非洲的人獅情緣
- 作者:安東尼.柏克,約翰.藍道
- 原文作者:Anthony Bourke,John Rendall
- 譯者:蔡青恩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09-08-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3265184
- ISBN13:9789573265184
- 裝訂:平裝 / 24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1969年,兩位到倫敦旅行的澳洲青年安東尼(艾斯).柏克和約翰.藍道,在哈洛氏百貨公司買下一頭頑皮的小獅子。小獅子被取名為「克里斯汀」(Christian),他們一起住在雀兒喜區國王路上的一棟公寓地下室。克里斯汀成了當地有名的「人物」,連附近教堂花園也願意提供場地讓牠活動筋骨,但隨著牠的快速成長,牠的生活空間也變得愈來愈狹隘。艾斯和約翰不願讓牠一生監禁在動物園裡。在朋友的引介下,他們認識了動物保育專家喬治.亞當森,從此克里斯汀被帶回他原本的歸屬地肯亞草原。
一整年過去,艾斯和約翰沒有再看過克里斯汀,他們決定飛到肯亞去探望牠!因為網路的發達,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在肯亞驚喜的重逢過程呈現在千萬世人面前,人與獅子之間流露的真情,感動了無數人。本書的原始版本出版於1971年,兩位作者在舊作中詳述事情始末。在2008年,這支短片突然在YouTube造成熱烈迴響,讓兩位作者決定重新整理舊作,加入許多從未曝光的照片,並加入了他們與克里斯汀相遇後的故事,重新與大眾分享這生命中的奇蹟。
作者簡介
安東尼.柏克(Anthony Bourke)
暱稱艾斯(Ace),1946年生於澳洲雪梨。他是澳洲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也是原住民藝術與殖民藝術方面的先驅,曾發表過許多備受讚譽的展覽。艾斯希望能再次投身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對世界最迫切的環境問題有所奉獻。現在的他,和他的兩隻貓一起住在雪梨。
約翰.藍道(John Rendall)
第六代澳洲人,從事過旅遊相關事業,並且曾協助自然保育、旅館建設和保護區的相關計畫。目前持續獻身於「喬治亞當森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也是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他的三個孩子繼承了他對野生動植物與保育事業的熱情。目前往返於雪梨與倫敦之間工作。
譯者簡介
蔡青恩
台大牙醫學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生時期熱衷自然保育工作,離開校園後從東非草原玩到婆羅洲雨林。如今一就熱愛自然與閱讀,在擁擠的台北城與孩子編織寬廣的夢。主要譯作可見於〈安德魯.克萊門斯〉、〈波西傑克森〉、〈瘋狂科學俱樂部〉等系列(以上為遠流出版)。
前言
一場重逢,一段真情的回顧
一九七一年,我們寫下了這本《重逢,在世界盡頭》,書中說的是住在倫敦的獅子最後回到非洲的故事。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網路上的影像將獅子克里斯汀帶到全球一批新觀眾的面前,許多人都被牠不平凡的故事深深吸引,並且感到著迷與好奇。
那時的我們只是兩個來自澳洲的旅人,第一次到倫敦,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從哈洛氏百貨公司買下了一頭小獅子。我們先和牠一起住在倫敦,後來搬到鄉下,直到電影《獅子與我》中的真實主角喬治.亞當森安排牠到肯亞野放復育為止。
當時還拍了兩部關於克里斯汀的紀錄片,片名分別是《世界盡頭的獅子》(The Lion at World's End)與《克里斯汀的故事》(Christian the Lion)。這兩部片子的內容是敘述喬治.亞當森復育獅群的情況,主題圍繞著克里斯汀重返野外的故事,而現在網路上所看到的片段,正是紀錄片中我們與牠難忘的重逢情境。影片拍攝的時間是一九七一年,那時克里斯汀已經回到肯亞一年,比之前壯碩了許多。
關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的這本書,我們兩人都感到很驕傲,那是我們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寫下的成果,而現在重新問世的修訂版,仍忠於這份原始版本。只不過我們也利用這次機會補充說明,並釐清一些事實,同時在某些段落嘗試做更簡潔有力的表達。
四十年過去了,我們記憶中的某些部分變得更加鮮明,但有些卻日益模糊。我們參考了兩本後來才出版的與克里斯汀有關的好書,一本是一九八六年喬治.亞當森的自傳《我的驕傲與喜悅》(My Pride and Joy ),另外一本是一九九三年由雅德蓮.豪斯(Adrian House)所寫的《大狩獵:喬治與喬伊的故事》(The Great Safari: The Lives of George and Joy Adamson)。這兩本書幫我們印證了一些特定事件的時間順序,也提供了新的資料。另一個資料來源是艾斯在那段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他直到最近才知道這些信都還完整保留著。此外,初版的結局時間點是一九七○年,而這份修訂過的最新版本則將故事延續到一九七二年,把我們去探訪克里斯汀的情況也收錄進去。
網路上流傳著一九七一年人獅重逢的影片,激起了大眾對克里斯汀的高度興趣。這本書的重新問世,正是我們對這些關注的回應。二○○七年下半年起,我們開始接到電子郵件提醒我們,人獅重逢的片子被放到網路上了。我們不知道是誰放的,就算我們自己想放也不知該怎麼做。我們並沒有認真觀察那段影片在網路上的熱門程度,但在二○○八年初,我們注意到它似乎愈來愈受歡迎。這段影片被轉寄到世界各地,就像那種「請把這封信轉寄給你愛的人」的郵件一般,還配上了背景音樂,是女歌手惠妮.休士頓(Whitney Houston)高亢煽情地唱著《我會永遠愛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影片在網路上的點閱數竄升到百萬人次,其他網站也紛紛跟貼。
我們偶爾會閱讀網路上的評論,卻覺得它們像是闖入我們生活的窺視者。大多數人覺得這段影片超級感人,評論都非常正面,這種情況在網路上顯然不常見,所以又繼續被其他評論者談論下去。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現在我們都在分享同樣的事。
網路是個無可約束的世界,其中有不少關於我們和克里斯汀的訊息是錯誤的,尤其是提到我們回去看克里斯汀時遭遇險境的說法。那時喬治已經與克里斯汀相處了一整年,他確信克里斯汀能夠認出我們,並且會歡迎我們。不過他事後也承認,他沒有想到重逢時,克里斯汀會表現出如此熱切盛情的畫面。
過沒多久,美國電視節目《艾倫脫口秀》的主持人艾倫.狄珍妮絲(Ellen DeGeneres)將這段影片在節目中播出,並打算邀請約翰和當時邀我們去鄉下住一段時間的維吉尼亞.麥肯那(Virginia McKenna)上節目。雖然他們後來並未出席,但光是節目播出,就讓網路的重逢片段點閱數衝上三百萬人次,國際間許多電視台跟進播放,克里斯汀因此成了世界級新聞。當點閱數到了四百四十多萬次時,我們不再計數(註:至中文版出版時,相關影片點閱數已達五千萬人次),而相關網站已經增加到八百多個。好萊塢的製片人開始來電,連詼諧戲謔的諷刺文章、搞笑版本都紛紛出籠,甚至還有不知名人士將克里斯汀放到社交網站Facebook上,現在掛名當牠朋友的人還真不少。
克里斯汀的故事在一九七一年時算是廣為人知,當時我們的書以四種語言發行,還在許多雜誌上連載;兩支紀錄片《世界盡頭的獅子》與《克里斯汀的故事》也在好幾國的電視台重複播放。經過時間流轉,人們的興趣漸漸淡了。這麼多年過去,關於這段經歷的記憶變得像超現實般,彷彿一切只是我們的秘密夢境、美麗奇想,甚至是虛擬的幻覺。
上一次出版時間是在七○年代早期,當時的讀者熟悉整個故事內容,主要說的是最終回到非洲的獅子在倫敦的新奇生活。然而這一次,因為那段於一九七一年拍攝的幾分鐘重逢影片,焦點反而是落在我們和這頭成長快速且存有野性的動物如何建立深刻的關係,以及分離一年之後牠獻給我們的熱切歡迎。種種的關心與真心的回應如潮水般湧向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在這麼多年後反思這段歷程。有一位名叫瓊安娜.艾佛瑞的人捎來電子郵件,她認為我們足以破除社會上對動物的許多成見,藉由拉近人類與動物的差異來顯現彼此間相似的地方。
我們一直想了解為什麼這段影片能引起上百萬人的情緒共鳴?是克里斯汀流露出那種無條件的愛嗎?是關於成長與分離嗎?還是關於失落、寂寞與重逢時的喜樂?是不是大家把自身對於有動物陪伴的感受或需求投射在其中呢?當科技充斥在生活中,電腦遊戲取代了戶外活動,現在的我們是否都與大自然太過疏離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比現在更加安全、有更多時間與自由去冒險的年代,是否已經成為「鄉愁」?
網路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在人際關係、娛樂事業與資訊傳播上提供了超乎想像的各種機會,在社會運動與政治活動上也一樣如此。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對自己堅信的理想目標發揮實際的影響力。我們不禁在想,如果我們一同大聲疾呼一些世界上最迫切的社會、環境與野生動植物的議題,在眾人齊心之下,應該也能達到一個可觀的成果吧!
譯者序
擁抱之後 本書譯者 蔡青恩
如果克里斯汀會說話,在那個重逢的深情擁抱之後,牠會說的是「謝謝你讓我回到大自然」,還是「你為什麼把我丟到這個鬼地方」?
一九九七年末,我來到肯亞,在東非大草原拍攝獅子,在紅土飛機跑道追逐獵豹。那年是世紀末最嚴重的聖嬰年,對肯亞的野生動物卻是件好事,因為豐沛的降雨帶來繁盛的水草,野生動物們肆意覓食,生長良好。欣欣向榮的原野,對照於當時肯亞的政經情勢與部落衝突,非洲的美麗與哀愁在我心中烙下深刻的痕跡。
會選擇非洲原野作為旅行之地,源於大學時代的夢想。當年一群好友投身於自然保育社團,在那個國家公園甫成立的年代,一方面愛往山林跑,一方面仗著學生的天真與無所畏懼四處做調查。我們既憂心生態的惡化,又醉心自然的美麗,苦哈哈的調查全靠接觸大自然當解藥。於是,探訪一望無際的曠野、見識成群野生動物的美夢,漸漸在心中萌芽。
託網路的福,在網路世界初成形之際,接觸到生態攝影家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規劃的非洲旅遊行程,我的曠野之夢很快成真。當大多數遊客蜻蜓點水造訪各個國家公園時,我們卻光在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就耗上整整幾晝夜,緩緩貫穿草原東西,看瞪羚成群狂奔,看母獅與幼獅分食獵物骨肉,看禿鷹在樹上靜待殘肴。莽原的萬物隨著大自然的規律自在作息,我們感覺身處動物天堂,只能靜默讚嘆。
然而,我們的吉庫猶(Kikuyu)族導覽卻告訴我們過去馬賽人成年必須獵殺一頭獅子的傳統,他無奈地講述當地人對於國家公園與土地開發、部落習俗間的矛盾情結,隨口就會聊到整個肯亞的開發困境與種族衝突。當然,他不忘問來自東方的我們犀牛角的藥效為何,因為野生犀牛的數量稀少到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見識到這個國家的不同面貌,從文明到原始,從曠野到城市。大草原上的獅群只會冷眼忽視遊人的車輛,馬路邊的小學生卻會群起拍打車身乞討著金錢,這些帶給我們的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
我們帶回最動人的照片,是草叢間佇立的雄獅。看著照片中飛舞的鬃毛,便彷彿嗅聞到非洲的風,那赤道高原特有的草莽氣息。只是當年內心的種種衝擊,也隨著時間漸漸平息。直到閱讀到《重逢,在世界盡頭》這本書,萬般感受與激動才全部重新湧起──那種種歷經時間依舊存在的美麗與衝突啊!原以為這本書只是在描寫「寵物」獅子與人類主人建立情誼的過程,萬萬沒有想到,從坐敞篷車逛大街的小獅子,變成曠野中擁抱昔日主人的大雄獅,中間竟然經歷了那麼多的故事──人與人的故事、人與獅的故事、獅與獅的故事、甚至是大自然與你我的故事。我讀著讀著,學生時代的純真理想與非洲草原的原始生機也開始在中年的身軀裡沸騰起來。
作者一開始描述著倫敦城中豢養獅子的點滴,其實是一個獨特時代中的獨特故事,現在看來已成為難能可貴的獅子行為模式觀察記錄。其後克里斯汀能有去非洲復育的機會,是因緣巧合,更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所有追尋夢想要經歷的努力、等待、割捨、焦慮,人與獅就這樣一起度過。然而當克里斯汀真的來到非洲,並不代表從此展開幸福的重生,因為大自然的殘酷考驗就活生生的在牠腳下、在牠眼前。祖先的土地有什麼?自由的代價是什麼?當克里斯汀第一次踩到非洲的荊棘便跑向主人求援時,作者就明白,克里斯汀再也沒有絕對保險的未來。作者那當下不捨但長久心安的抉擇,令人動容。
克里斯汀回到非洲後的故事起伏轉折,幸有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遠行非洲,關心復育計畫,讓這些故事得以透過另一種角度為世人所悉。書的後半部讀來真叫人感慨萬分,獵捕大批野生動物將之帶到人類世界,是何等容易的事,但要將一隻動物重新導入原屬的自然環境,卻是這麼困難!人類的力量真的有那麼強嗎?我們可以輕易改變環境,但要恢復原狀卻是舉步維艱。從英格蘭的德文郡到倫敦,從肯亞首都奈洛比到荒涼的坦那河畔,克里斯汀的每一個腳步,都帶給人們無限的省思。
這本書在國外從初版到改版歷經快四十年的時間,兩位作者也從時髦年輕的獅子飼主,變成原住民文化與野生動物的守護者,克里斯汀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重逢,在世界盡頭》裡緩緩訴說的故事,在這麼多年後仍舊透出了一份急迫深沉又充滿正面力量的呼喊:如果所有因克里斯汀而感動的人都能站出來,我們將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呢?願這本書也能感動台灣的讀者,讓克里斯汀的擁抱轉化成我們對大自然的擁抱、對鄉土的情愛。
原版序
重返非洲 喬治.亞當森
一九七○年四月,我收到一封住在倫敦的朋友比爾.崔佛的來信。他認識了一頭名為克里斯汀的第五代英國獅子,詢問我是否能接受牠回到非洲,在牠先祖生活的曠野中將牠復育野放。這對我而言是個很棒的想法,因為這不僅能將克里斯汀從一輩子的監禁中釋放,也是第一次有機會讓一頭來自英國的獅子回到創造出牠生命的地方。
我很有信心,相信即使在過去的飼養狀態下,牠內在的本能與知識依舊會很快湧現,給予牠野外生活的機會。我必須承認,當我聽到牠的兩位飼主要一同前來陪牠幾週時,我對那兩位飼主反而不是那麼有信心。我聽說他們很「痞」,留著長髮,衣著很怪異。當我在奈洛比機場第一眼看到他們身上的粉紅色喇叭褲和那一頭披散的亂髮時,更加深了我心中的疑慮。然而,艾斯和約翰很快就重建了我對年輕世代的信心。我幾乎是立即感受到他們與克里斯汀之間的深切信任和情感。我從自身經驗能夠體會,將克里斯汀留下來面對自然中無窮的艱苦危險,對他們兩人來說是很困難的決定。
在寫下本文的同時,克里斯汀已經快滿兩歲,對這裡的適應熟悉就好像牠是在這裡出生的一樣。除了剛開始要牠強硬起來的那段時間之外,牠其實無需訓練,那美好的內在天賦就已經替牠指引出了一條道路。
寫於哥拉的甘比亞辛巴
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
【推薦】
永遠的克里斯汀 知名作家 心岱
一隻被擺在倫敦哈洛氏百貨公司出售的小獅子,與兩個從澳洲闖蕩到英國的大男孩,展開了他們之間「收養」、「學習」、「野放」、「獨立」四個屬於人與獅子之間不可言喻的互動歷程。這是一部愛與信任、分離與重逢的刻畫書寫,行文之間,彷若活生生看到獅子透過作者的筆,敞開心扉表達牠內心的世界。
這是發生在七○年代的故事。當時,這家百貨公司標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即使是駱駝,你也可以挑選單峰或雙峰」。果然,他們的售貨範圍真的超乎想像。本書的兩位作者就在逛「動物園區」的樓層,發現了一頭令他們著迷不已的小獅子,他們買下了這隻四個月大、名叫克里斯汀的獅子寶寶。
獅子當然不是家中「寵物」,獅子是世界上與人類合稱兩大最強的「掠奪者」。作者決定收養牠的時候,其實心裡很明白,他們不可能擁有牠。但是,當時僅只單純的為了免於克里斯汀被送往「動物園」或「馬戲團」,不忍牠一輩子被關在籠子的命運,毅然決然接受「未知」的挑戰。
作者寫道:「突然之間,我們的生命變得好像缺少一頭小獅子,就會不完整。」這種電光石火的感覺,相信與動物結緣很深的人們,都能有所共感與體會。然而,這才是開始,克里斯汀雖然投入他們的懷抱,但他們們拒絕豢養牠,就像是小王子的「玫瑰」與「狐狸」一樣。
他們跋涉千里,護衛著克里斯汀追尋牠的返鄉之路,最後在非洲肯亞的哥拉野放。這期間,他們幸運地遇到了志向相同的專家協助,才終於讓克里斯汀安全回到獅子的領域。往後的日子是克里斯汀要學習如何捕獲獵物,以及如何融入當地的野生獅群,交友、求偶、建立自己的獅子家庭,榮登首領雄獅的地位。
這些歷程是「動物復育、野放」的最大挑戰,很多動物在野放後,無法適應艱險的環境而喪生。獅子是群居動物,不止需要狩獵飽肚,牠們更需要經營社群關係,否則難以生存。
克里斯汀究竟有沒有成功擺脫人工餵養的習性,成為獨立自主的獅王呢?這在次年與第二年,作者兩度回到非洲與牠重逢相見的時候有了答案。
這兩次的重逢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戲劇性」。野放後的克里斯汀依然認識牠的主人,從曠野叢林中狂奔出來,撲到兩個大男生身上,企圖躲入他們的懷抱親暱。大雄獅沒有遺忘幼年成長的記憶,牠沒有伸出爪子,且很有分寸地舔著他們。
野放後的獅子必須學習獨立生活,並且學會對人類保持警戒,但是克里斯汀卻表現很熱烈的歡迎,彷彿要一股腦傾訴分離的思念與孤寂。這些獨特的重逢經驗,一一被鏡頭拍攝下來,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透過YouTube網路影像,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幾千萬人因此得以分享了人與獅子的情緣,目睹強悍獅子卻有「真情流露」的一面。
網路的爆紅,促使這本在一九七一年即轟動一時的書,重新增修上市,大家彷如重回四十年前的七O年代。那是一個社會劇變、機會無窮的年代,作者與克里斯汀的相遇、分離,豈止是一隻獅子的生命故事而已。克里斯汀成了人類對野生動物復育計畫中的「教本」,牠更見證了獅子的不凡之心。許許多多的研究者、科學家,都受到牠的啟蒙,開展了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支持,兩位作者更是投入獅子相關知識與動物保護的實踐工作。
「世界盡頭」指的是克里斯汀最後生活的地方,沒有人再看見過牠的蹤影,牠消失在曠野,但未曾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你只要展閱這本書,便會懂得人與動物之間的關連密碼,為何會勝過人與人的情愛。
【推薦】
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知名作家 李偉文
獅子向來被稱為「萬獸之王」,牠們的確也是天生的王者,具有貓科動物素有的高貴的自傲。而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以人定勝天的信念,認為萬物是為了供人類使用而存在,企圖操控並且改變了世界的一切。
這兩種各自雄霸一方的「王」能否和平共處,甚至發展出深切真摯的感情?艾斯與約翰,從這兩位來自澳洲、旅居英國的年輕人的親身經歷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可能性,但是這種不平凡的幸運與遭遇,除了空前之外,往後大概也很難再碰到,因為在已經具有生態保育觀念的現代,不可能在家裡養著一頭獅子,並且整天與牠相處。
艾斯、約翰與獅子的這段人獅情緣,在將近四十年前曾拍成紀錄片,也出版過書籍,這在動物保育觀念剛啟蒙的時代,對於野生動物復育與野放所達到的推廣成效來說,確實功不可沒。直到最近,在網路影像流傳的新媒體時代中,有人將四十年前的紀錄片摘錄片段,掛在網站上,短時間即引起數千萬人次的點閱,也促成這本書在國外重新出版,更讓台灣讀者有機會重新回顧這段難得的真實際遇。
艾斯與約翰在英國百貨公司買到一隻出生沒多久的小獅子,他們將牠取名為克里斯汀,就養在英國最熱鬧商店街的地下室。等到獅子長到實在無法待在室內,在肯亞的動物保育專家喬治.亞當森協助下,牠被成功野放回非洲大陸。最令人感動的是,隔了一段時間,已經變成野生獅子的克里斯汀居然還認得艾斯與約翰,而網路流傳的影片就是他們重逢的剎那。
在《小王子》這本書裡,狐狸告訴小王子,「馴養」就是馴養者和被馴養者建立關係,而人們只能了解他所馴養的東西,沒有時間再去了解其他東西了,他們在商店裡買一切現成的東西。找回自己與萬物生命的關係,知道自己處在整個自然環境裡的哪個位置,或許是在這個時代重新出版這個故事的意義吧!
應該讓萬物之靈的人類知道,織起地球生命之網的並不是人類,我們只是網上的一股絲線。若是我們因為濫伐雨林或因過度的物質消費慾望而害物種滅絕,讓這張生命之網有了破洞,我們人類也將遭受其害,因為各種生命之間是環環相扣、休戚與共的。 這種提醒非常重要,因為人類大概是所有動物中最霸道的一種,佔據了地球大部分的陸地,汙染了地球大部分的海洋,剝削了整個地球的生物,沒有顧慮到其他動物的處境。
藉由這段人獅相處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反省到每種動物都是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每種動物都有在土地上自由棲息行動的權利。人對自然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控制態度?還是尊重平等的相處?甚至合一成沒有所謂「相對」的你我區分?
艾斯與約翰幫獅子找到了回家的路,但是,人類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嗎?或許我們應該謙虛地學習體驗這種與其他生命相連互動的感覺,即便我們不得已必須住在一個水泥鋼鐵玻璃的現代都市中,地球蓬勃的生命力仍然會是我們豐富人生價值的唯一家鄉。
【推薦】
愛牠,不需要擁有牠 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秘書組組長 張東君
「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是某知名拍賣網站的口號,沒想到也適用於四十年前的倫敦哈洛氏百貨。當本書作者艾斯和約翰在哈洛氏百貨「動物園區」展場看見兩頭小獅子時,原本只是覺得倫敦客還真是喜歡標新立異(還好在英國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成立後,就不再有這種事發生了),沒想到卻建立了一輩子的緣份。
在哈洛氏百貨的初遇,讓作者對小公獅克里斯汀一見鍾情,他們像著了迷似的一待就是幾個鐘頭。雖然他們那時已經想要買下克里斯汀,不過卻沒有立刻就衝動地把幼獅帶回家,而是先做了一連串堪稱為「飼主典範」的動作。當然,身為賣家的哈洛氏百貨也為了保障自家「商品」不會落入不肖之人手中,好好地面試了作者一番。
作者艾斯和約翰費盡心力想找一間可以飼養獅子的房子、一個可以讓獅子散步的空間,以及一處當獅子大到沒辦法養時,能健康快樂安享餘生的野生動物園。當時這兩位來自澳洲的年輕人,以及「祖籍非洲」的克里斯汀在英國這片異地上相遇後,在不同階段中都「遇到貴人」。這兩個人與一頭獅子共享生活空間,並絞盡腦汁要讓克里斯汀過得幸福,而其中最盡心盡力的「貴人」除了兩位英國演員以外,就屬喬治.亞當森了。
喬治.亞當森的太太喬伊.亞當森就是《獅子與我》一書的作者。我小時候就看過這本書(至今仍在我的書架上)及以它為本拍成的電影,當時甚至覺得只要能跟最愛的動物在一起,即使落得像喬伊一樣的下場也無妨。他們夫婦對獅子的熱情與瞭解,絕非常人所及。《獅子與我》寫的是母獅子艾爾莎與喬伊間的故事,場景在非洲。而艾斯、約翰與克里斯汀的互動之所以更吸引人,是由於故事的背景在倫敦。他們千里迢迢把克里斯汀送回非洲,在分離一段長時間之後再回去探望牠時,這頭長得大又壯的公獅不但記得他們,給他們一陣熱烈擁抱與親吻,還把自己的新朋友介紹給他們認識呢。
作者用感人的真實故事提醒我們動物生而自由,愛牠們並不需要擁有牠們,也不應該改變牠們的天性。即使是養了許多動物的動物園,目前最主要的功能也已經從純粹的動物展示,轉變到保育、研究、教育及動物福利方面。
克里斯汀這隻人見人愛的獅子,成為喬治.亞當森的「獅群金字塔」之頂;克里斯汀的新家哥拉,後來也被公告為國家公園。雖然喬治去世已久,以他為名的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至今仍在運作,進行著各項野生動物保育計畫。
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沒有克里斯汀的好運,不過我們可以逐漸改變現況,例如以認養取代購買,並且與動物間相互尊重,對飼養的寵物不隨意離棄,這才是改變彼此關係的最佳方式。
【推薦】
珍惜不同的生命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副教授 陳佩正
這本書描述兩個澳洲年輕人在一家號稱無所不賣的英國百貨公司,買下了一頭在英國出生的非洲獅,在養了牠一段時間之後,野放回非洲的真實故事。在故事中,英國發生這種購買野生動物的行為是在一九七○年代,到了今天,購買各種不同外來種動物當作寵物的情況雖已大幅減少,但仍偶有所聞。
從環境教育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的發長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他們的民眾如何對待當地或世界各地的野生物種,看他們是炫耀自己擁有這些物種,抑或是珍惜愛護這些物種。
這本書清楚描述一頭野放的非洲獅子與牠原來的主人之間的關係。作者一方面不忍心捨棄自己和獅子的相處機會,一方面也擔心野放之後,獅子適應原始環境的能力和壽命可能會降低;但他們更清楚如果不把牠野放回非洲,牠一輩子都將在不快樂的環境中度過沒有意義的生活。讀者可以從書中那種矛盾的心情描述中,看出人獅之間的親密情誼。當然,本書也強調了獅子能順利野放回非洲,是因為幸運地得到專業人士的重要協助。
期望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讀者瞭解到,不管是哪一種生命都有自由存活下去的權利,不該以他們對人類有害或無害來決定他們的生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