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科技關鍵字101
- 作者:彼得.席爾,威爾.麥克林
- 原文作者:Pete Silver,Will McLean
- 譯者:楊曉芬
- 出版社:積木
- 出版日期:2009-09-0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595307
- ISBN13:9789866595301
- 裝訂:平裝 / 192頁 / 21 x 20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不懂建築結構,難以一窺建築的堂奧與奇偉。本書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入門途徑,引領讀者跨越建築複雜的科技知識門檻,展開一場經典建築發現之旅,撥開建築結構重重謎霧,讓人大開眼界,驚嘆於建築工程之雄渾,原來遠遠凌駕於炫目的建築造型。
本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第一,從結構力學的角度解釋建築的結構與形狀;第二從氣候與遮蔽物的角度,探討如何因應控制居住環境的聲光、冷熱、空氣的流通性等等,創造舒適宜人的居住空間;第三部分,則是介紹電腦繪圖工具的使用與相關技術,藉助電腦科技之便與彈性,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可以發揮更大的創意,令人驚艷的建築作品;最後,則是依據年代的先後,提供25個著名經典建築個案研究,探索建築結構的基礎,以及建築設計師與結構工程師如何發揮靈巧創意,打造出令人驚嘆的建築作品,映射出千百年來人類不凡的建築智慧。
◎25經典建築個案
1.中東泥屋(Mud House,西元前八千年)
2.北美印地安人圓錐帳篷(Tepee,西元前四千年)
3.格陵蘭冰屋(lgloo,西元一千年)
4.古埃及方尖碑(Obelisk,西元前一四五0年)
5.羅馬萬神殿(The Pantheon,西元一二六年)
6.英國鐵橋(The Ironbridge,西元一七八一年)
7.蘇格蘭鈴礁燈塔(The Bell Rock Lighthouse,西元一八一一年)
8.英國倫敦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西元一八五一年)
9.英國倫敦克利夫頓吊橋(Clifton Supension Bridge,西元一八六四年)
10.非洲剛果布拉薩市鋁製「熱帶屋」(Tropical House,一九五一年)
11.麻省理工學院貝殼劇場(MIT Kresge Auditorium,西元一九五五年)
12.羅馬帕拉切多德羅體育館(Palazzetto dello Sport,西元一九五九年)
13.休斯頓巨蛋體育館(The Houston Astrodome,一九六五年)
14.1967年加拿大蒙特羅年世博會德國館(The German Pavilion,西元一九六七年)
15.1967年加拿大蒙特羅年世博會美國館(The USA Pavilion,西元一九六七年)
16.自建屋(倫敦,西元一九七0年代)
17.雪梨歌劇院(Sydeney Opera House,西元一九七三年)
18.香港匯豐銀行總部(HSBC Headquarters,西元一九八五年)
19.1992年西班牙賽維亞世博會未來館(The Pavillion of the Future,西元一九九二年)
20.1998年葡萄牙世博會葡萄牙館(The Portugal Pavillion,西元一九九八年)
21.倫敦羅德媒體中心(The Lord’s Media Center,西元一九九九年)
22.倫敦聖瑪麗斧街30號/瑞士再保險塔(30 St Mary Axe,西元二00四年)
23.荷蘭D塔(‘D’ Tower,西元二00三年)
24.倫敦戴維斯高山植物館(Davies Alpine House,西元二00五年)
25.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西元一九九八年)
本書特色
1.建築科技小百科
簡要說明建築科技的三大面向:結構物理學、環境控制與電腦繪圖科技的應用等,與其相關科技名詞,堪稱為一部建築科技小百科。
2.創新建築之旅
依照年代先後,提供25個經典建築個案研究,等於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偉大建築之旅。
3.樹狀結構的編輯形式
除了個案研究的部分,每一章都清楚標出該章主題隸屬的學門或領域,譬如,在結構與形狀中,石頭屬於結構物理學中的材料科學,在氣候與遮蔽物中,光線屬於建築性能中的聲光領域,在點腦繪圖工具中,材料的選擇與設計,以及建物資訊模型屬於資料結構。而且每章皆輔以詳細的照片或插圖,協助讀者建立起更具體的概念。
作者簡介
彼得.席爾 Pete Silver
任教於英國西敏寺大學建築暨居住環境系,《構件──設計師指南2006年版》(Fabrication─The Designer’s Guide[2006])作者群之一。
威爾.麥克林 Will McLean
任教於英國西敏寺大學建築暨居住環境系,《構件──設計師指南2006年版》(Fabrication─The Designer’s Guide[2006])作者群之一。
譯者簡介
楊曉芬
自由譯者,譯作有《如何成為頂尖插畫家》(合譯)。
序9
漢尼夫.卡拉
導讀10
結構物理學15
材料科學16
力學16
應力
應變
材料特性18
強度
勁度與柔度
反應20
彎曲
剪力
材料科技22
石材22
木材23
鋼24
鋼筋混凝土25
玻璃26
織布27
纖維強化塑膠28
板材29
結構完整性30
載重30
活載重與靜載重
側向載重
斜撐
扭矩
穩定性32
錨定
高度
重心
懸臂梁原理
結構元件35
載重元件36
承重牆36
砌石工程
複合結構
柱40
基礎42
條形基礎
獨立基礎
筏式基礎
樁基礎
擋土牆
單向跨距元件44
梁44
斷面
軸向外形
型板48
鋼筋混凝土板
浪板
複合板
夾心型層壓板
多向跨距元件50
鋼筋混凝土板
格子梁
空間構架
夾心型層壓板
連結與接合52
乾縮縫
石材
釘子
螺絲
螺栓
鉚釘
伸縮螺絲
黏著(劑)
焊接
銅鋅合金焊接
結構邏輯57
壓力結構58
二維形狀58
梁與柱
A型構架
門形拱構架
拱頂
穹頂
三維表面62
圓形穹頂
肋格穹頂
測地線穹頂
殼結構和硬殼結構64
張力結構66
膜結構66
索網66
張力均衡66
氣候與遮蔽68
人體舒適度71
熱舒適72
太陽幾何學74
建築效能77
氣候外殼78
熱質量78
隔熱80
原理
類型
空氣流動84
自然通風
被動控制
窗戶與玻璃88
抗風雨材料90
石造工程
牆面包覆系統
膜結構
膠結表面
聲音與光線98
聲學98
聲音的特性
聲音控制
晝光102
建築設施104
供熱104
機械通風106
空氣調節108
原理
系統
電腦工具與方法113
資料結構114
材料選擇與設計
建築資訊模型化
結構分析116
找形分析
有限元素分析
環境分析118
熱
日光
空氣流動
聲學
個案研究123
泥屋124
印地安人圓錐形帳篷126
雪屋128
方尖碑130
萬神殿132
鐵橋134
貝爾燈塔136
水晶宮138
里夫頓吊橋140
熱帶屋142
克雷斯吉大會堂144
羅馬體育館146
休斯頓太空巨蛋體育館148
世界博覽會德國館150
世界博覽會美國館152
自力建屋154
雪梨歌劇院156
香港匯豐銀行總行158
世界博覽會未來館160
世界博覽會葡萄牙館162
洛德新媒體中心164
瑞士再保險大樓166
D塔168
高山植物館170
國際太空站172
建築法規175
管理營建技術法規176
歐洲永續建築規範178
延伸閱讀與資源180
中英名詞對照表183
照片版權所有者191
謝辭192
空氣動力學是那些不會設計引擎者的福音。
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
無論從結構上或環境上來說,建築師就是設計出某種方法讓建物得以興建起來。除了社會性、文化性、哲學性和政治性等人文性因素會影響建築設計之外,工程師的工具與技法,亦即科技,會賦予居住環境形式與效能。
瞭解建築的關鍵在於設計與科技間的關係。本書的目的就是將上述關係介紹給打算以建築為職志者,同時也能讓建築系學生的設計理念與適當的結構與環境解決方案結合在一起。
本書首先先從簡單的分類系統和實際的例子,來介紹物理現象、材料、建築要素、結構形式間的關係。使用照片影像讓讀者熟悉常見的營造技術,歷史建築則用來標記出建築工程史上的重要時刻。
本書介紹建築的結構暨環境工程,但不包括數學上的計算,因為計算的部分可以藉助當今的電腦技術,協助設計者預測出建築的結構行為與環境行為。同時,也可以大量藉助歷史建築,因為對於使用者而言,瞭解科技運用成功與否的方法可以直接用建物的文化脈絡來衡量。有人主張,放眼當今工具、材料與技法,哥德式教堂是建築工程的頂峰。當今,世人也更加意識到要乾淨且有效地使用地球資源,並以此來衡量科技的成敗。
科技與生就與創造息息相關,只能及時把握時機稍微一窺科技成就。從材料科學到建築工地流程,建築科技與時創造,與時俱進,期許如同本書的科技叢書不僅能協助學生一覽歷史脈絡,未來也能激勵學子創造出全新的解決之道。
本書結構
建築科技可分為兩大主要範疇:結構與形狀,以及氣候與遮蔽物。最原始的遮蔽物,好比說茅草泥屋或愛斯基摩人的圓頂小屋,都是利用相同的建材和建築組件打造出結構的形狀,以及支撐這些建築組件,就算是簡單的帳棚,像是北美原住民的圓錐型帳棚也是利用一種建材(木條)構成建物形式,並搭配另一種建材(獸皮)以維持建物內部的溫度。
結構與形狀
這個部分又細分為三個主題:結構物理學、結構元素和結構邏輯。從材料科學、材料科技和結構整合這些結構型式的基本原則,到牆、樑柱、地板、屋頂等這些常見建物組件的屬性,再到這些元素如何結合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建築類型,從簡單的「樑柱」結構到哥德式圓拱屋頂、aluminium monocoque shells和tensile net,呈線性鋪陳。
氣候與遮蔽物
這個部分細分為兩個主題:人體舒適度和建築性能。在研究建築物之於當地環境而建造出來之前,設立基本的建築限制條件讓建物的居住者的身體能夠維持生命非常重要。本篇第一部分,即探討熱舒適度的原則及熱能的來源,太陽。
第二部分著眼於設計出能夠維持人體舒適度的建築環境的方法。同時,也探討建物的設計與結構(fabric),也就是氣候圍護(climatic envelope),如何控制調節環境,並與周遭環境互相影響,可能是主動為之,或被動為之,關切重點在於人體在聲光環境中的舒適度。
本書還增加以下三個部分:
電腦工具與技法
現在的建築設計大量受到電腦的影響。用電腦來打稿製圖就不用說了,透過模型製造和分析電腦可以輔助設計者預測出建築物的結構和環境行為,同時也提供建材、組件和系統的資料庫。的確,電腦可以儲存、創造虛擬模型,以及其他營建計畫裡所需的一切資訊。這個部分探究電腦作為分析及組織工具的用途。
個案研究
一系列個案研究用來探討建築結構類型的起源,以及闡述設計與建築土木工程科技的歷史淵源。個案按照年代編排,且詳述該建築結構和環境的分類,將在這個部分前兩節討論。
建築規範
全球建築產業都受法規的規範,以確保營建商與最終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與居住健康。建築規範包含了建築物的所有層面,以及愈來愈多關於節能建築與永續經營的規定。本書列出當今英國和歐盟建築法規與指導方針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