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 - 數位台灣的國際思維

出擊 - 數位台灣的國際思維
定價:300
NT $ 237 ~ 450
  • 作者:黃欽勇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09-04-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63216
  • ISBN13:9789862163214
  • 裝訂: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無論是公務訪察,或是私人造訪,足跡踏遍十餘國的黃欽勇,以其媒體人的身分、科技專業的背景,透過第一線親身實境觀察,深入簡出地分析了各國產業發展的特色,及其與台灣可能的競合關係。

  面對不景氣的嚴峻考驗,台灣如何困境再起,甚至逆境出擊?當此之際,知己知彼才能進退有據,找到正確的定位與可行的發展道路,穩步走出風暴,重造台灣競爭優勢。

  全書共分八部,從金融大海嘯席捲全球的錯綜現狀下,回顧並對照各國的發展經驗與產官作為,包括:

  漫天烽火下仍戮力發展的科技新銳以色列;
  對歐盟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土耳其電子業;
  隱憂、危機隨伺在側的科技追兵——「驚磚」印度;
  產業體質各異、政府效率懸殊的東南亞國家;
  無所不用其極想搶占產業國際發言地位的科技新帝國——韓國;
  歐美老牌工業國家如何應對數位新世代;
  快速崛起、茁壯的科技新恐龍、經濟新強權——中國。

  最後以「台灣的天命與懸念」為結,從宏觀思維檢視台灣科技產業的病灶與面對的挑戰,也從微觀分析中理出台灣如何「敢為天下先」的未來方向。

作者簡介

黃欽勇

  韓國圓光大學碩士。曾任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主任、台北市政府及創投公會顧問,現任DIGITIMES總經理、電子時報社長,為國內知名科技產業媒體人,長期關注國內外科技產業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曾接受印度政府、泰國政府、英特爾、松下、友達等委託進行專案研究,並獲邀擔任多項世界重大展覽講師。

  著有《電腦王國ROC》、《打造數位台灣》、《西進與長征》等暢銷書。

 

目錄

【推薦序】
菅飛芒舞的季節  陳明豐
不平凡的年代,深刻的註腳  許勝雄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李鍾熙

【自序】
盲人瞎馬的路上

第一部:後工業時代的懸念
弔詭的2008
是海嘯?還是重入冰河期?
敢為天下先!
行腳隨筆

第二部:中東古老帝國的科技新銳
數位時代下的以色列
進退失據的土耳其
行腳隨筆

第三部:和風輕拂南亞次大陸
印度的變與不變
投資印度:To go, or not to go ?
金融海嘯吹襲的印度

第四部:從悲情迎向重生的東南亞
豔陽下的新加坡
馬來西亞檳城的黃昏
越南的早春

第五部:大韓帝國
小國家、大戰略
霧鎖漢江
行腳隨筆

第六部:老牌工業國面對數位新世局
久違了,倫敦
借力使力的愛爾蘭
務實、中立的比利時
險中求勝看老美
行腳隨筆

第七部:中國正在刀鋒邊緣
黃土地的新面貌
奧運過後的北京
千年古都看西安
中國經濟的第三極:渤海灣
長三角的江河與海洋
來自南方的訊息
香港的台籍科技傭兵
行腳隨筆

第八部:台灣的天命與懸念
鬱卒年代的懸念
快樂的希望與天命

 

推薦序 1

陳明豐
作者為台大醫院院長

菅飛芒舞的季節

  童年時,住在鎮上的小孩都去過大里天公廟,那裡看得到龜山島,是草嶺古道的出口,也是我與欽勇的祖先,篳路藍縷,兩百年前來到宜蘭的必經之路。

  每年冬季,台灣東北角的海岸線上,是個菅飛芒舞的季節,滿山的菅芒花,在跨海而來的東北季風吹拂下,搖曳著最原始的舞步,如翻風的稻浪,低過頭後,又仰起臉,它們從來不曾消失在古道上。古道上「雄鎮蠻煙」的巨大石刻,暗示著祖先開墾蘭陽平原時的胼手胝足。同治六年,清朝總兵劉明燈進軍宜蘭(舊稱「噶瑪蘭」),路過草嶺時,寫下了「雄鎮蠻煙」四個大字。同治六年,那該是個什麼樣的年頭呢?

  2008年的冬季,是台灣不曾經歷過的凜冽寒冬,經濟衰退的幅度,讓所有的人震驚,經濟似乎回到又該胼手胝足的時代了。欽勇兄在行腳天下的同時,記錄了每一個國家面對經濟轉型時的痛苦與戰略,而這些歷史進程的軌跡,正是台灣面對經濟寒冬時最具參考價值的對照。

  《出擊——數位台灣的國際思維》這本書,雖然是以電子業為主軸,探討主要國家在新世紀的改變。但欽勇兄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的文字,如流動的音符,讓我這個非電子業的讀者讀來毫無窒礙。我們看到土耳其人因為欠缺基礎科技而欲振乏力,但以色列人卻在強敵環伺的地中海邊,不斷研發出震撼國際市場的新科技,在我熟悉的醫療電子領域,我們不難看到猶太人的身影;印度官僚體系作祟,讓新世代半導體計畫一再延宕,但少部分堅苦卓絕的印度人,卻在軟體外包事業上獨步全球,成為印度年輕一代落實夢想的希望。在歐洲,愛爾蘭一度是歐洲的邊陲小國,但卻掌握歐盟興起的契機,在過去十年享受了高成長的果實。而近鄰的韓國,在1997年金融風暴後浴火重生的故事,讓留學韓國的欽勇兄寫來,更如實境親臨。

以創新戰略再出發

  新的金融危機,可能是海嘯,但也可能是滅絕物種的「冰河期」。欽勇有點「危言聳聽」的示警,也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度仰賴中國大陸的台灣淺碟式經濟,以及如何以創新的戰略,在萎縮的市場上找到新的商機。2009年的困境,再艱困也抵不過同治六年先民在菅飛芒舞的草嶺古道披荊斬棘,祖先們用赤手空拳走過了蠻荒的世代,而今天的台灣卻擁有全球頂尖的電子業。冬去春來,凜冽的寒冬終將過去,台灣也必然可以重新迎來春天。

  童年時,我們很多人從美援麵粉袋做的短褲、麵粉中認識世界,經歷過埋首教育、全速發展經濟的半個世紀,豐衣足食的台灣,讓年輕的一代能夠從跨國的旅程中,親眼見證台灣與世界的落差,並提出發人深省的警訊。他們是台灣充滿希望與銳氣的一代,讓我們以原鄉的思維,在新的世界大局中,思考台灣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創新戰略。

推薦序 2

許勝雄
作者為金仁寶集團董事長

不平凡的年代,深刻的註腳

  從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迄今,經歷了整整一甲子,這六十年來,台灣脫離了早期移民的困頓,也從殖民、貧困、戒嚴的黑暗期脫身,開始了一段安居樂業、百業興盛的輝煌時期。特別是從1980年代起,台灣更開始享受經濟全面起飛的果實,而過去二、三十年電子業的貢獻,更是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世紀交替之際,台灣的電子公司,基於成本、市場等多方面的考量,將一般資訊產品的量產體系,搬遷到長三角地區,加上1990年代開始在珠三角建立的來料加工廠,台商在大陸的生產體系已經大致布局完成,而台灣也從電子產品的生產基地,轉而成為上游零件、研發、總部經濟的主要基地。「西進」成為事實,但台灣如何超越「兩兆雙星」的產業層次,在大規模西進的同時,脫胎出一個完整的觀念,建立嶄新的經濟結構呢?

  欽勇從1980年代起,參與台灣科技產業的規劃工作,所帶領的團隊更是台灣產業分析領域的翹楚,個人曾多次聆聽其產業分析報告,無論是韓國浴火重生的戰略,或是越南、印度,以及歐美先進市場的趨勢,欽勇總是能信手拈來,堪稱台灣電子業最重要的見證者之一。

  本書是欽勇遊走各國,見證、對比產業發展進程,從台灣產業的未來出發,在金融海嘯吹襲的今日,觀點更具前瞻性,也更具時代意義。本書中,我們看到以色列人選擇更艱難的獨門技術,並在烽火煙硝的區域建立生產基地;從土耳其電子工業的實例,提醒台灣人,地球經濟的板塊也不斷的在衝撞、改變,東歐、蘇聯解體幾乎為土耳其的電子工業敲響喪鐘;而韓國又如何在上一次金融風暴之後浴火重生……。這些鮮活的例子,從台灣視角所做的判斷與分析,不僅對金仁寶集團深具參考價值,更是社會大眾瞭解全球科技產業變遷的少見佳作。

以知性再造奇蹟

  基於歷史的因素,絕大部分台灣廠商選擇以量產取勝,讓地狹人稠的台灣,能在短期內聚積足夠的資源,快速建立生產體系,並進而發展上游的關鍵性零件產業。儘管金融海嘯吹襲全球,但我們相信體質健全的台商,必可度過難關,成為景氣復甦最早的受益者。

  一個成熟的社會,可以期待的是漸進式的改革,而不是徹底的革命,但透過知識性的對話,可以讓台灣在多元的道路上,找出最佳的選擇方案。台灣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價值衝撞」的過程。告別了浮華的年代,讓我們更真切的看到世界的改變。

  面對金融危機,中國投入了4兆人民幣的資金,其中關鍵性的交通建設包括歐亞大鐵路、印度洋大通道,都將改變世界的重心;而3,700億人民幣的自主創新技術投資,更讓台灣的國家戰略必須有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思維。基本上,台灣很難在經濟規模上與大陸抗衡,可以憑藉的便是台灣本土豐富的人文素養,全球性的企業管理能力。在這個新的世代,讓我們一起留下新的註腳,希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留下更多的傳奇。

推薦序 3

李鍾熙
作者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由於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全球經濟受創嚴重。而風暴過後,產業將會重新洗牌,未來將又是一番新局勢,我們要如何才能勝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從其他國家的做法,我們可以學習到成功和失敗的教訓。

  《出擊——數位台灣的國際思維》是電子時報黃社長欽勇兄考察各國時,所觀察到的各國產業及財經策略,欽勇兄長年投入產業發展研究,經驗豐富,觀察入微,足跡遍及歐亞美各洲,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故事,足供我們做為參考學習的標竿。

  書中提到以色列的高強度科技研發、韓國長期投入品牌的經營、香港的金融旅遊服務掛帥、新加坡吸引外資以強化經濟活力。而越南的通膨危機、印度的基礎建設不足、愛爾蘭因缺乏生根的本土企業,在金融海嘯中遭逢撤資、失業,以致險象環生等等,都是十分引人深思、值得借鏡的真實教材。

  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其名著《雙城記》之引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語道盡變動社會中的危機與轉機。值此經濟急遽變動之時刻,細讀欽勇兄的大作,可以對掌握變局得到不少啟發。

自序

黃欽勇

盲人瞎馬的路上

  從以色列耶路撒冷開始的一段坎坷路,讓我看到烽火中的國家,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科技產業中找出生路,如何在多元的種族、宗教衝突中,站在致勝的一邊,也看到在科技與文化邊陲的土地上,矛盾與衝突的兩方明顯對立,但卻也保留了足以和平共存的空間。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感受到東西冷戰之後,世界的變遷與商機。那是東西方文化,也是基督教與回教文明對抗的第一線。親眼目睹的感動,我把每一個感受的細節化為文字,希望同樣身處矛盾、對立的台灣,能夠找出安身立命之道。

  十一億人口的印度,不甘在中國崛起後蟄伏,我們如何在繁榮與混亂交錯的多元變化中,找到屬於台灣人的商機呢?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前半,亞洲大部分的國家都面對殖民文化的衝擊與洗禮,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卻各自發展出不同的產業機制,企圖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尋找一席之地。新加坡人以小博大、胸懷世界,馬來西亞人又為何在曇花一現的產業成就之後啞然失聲。越南會是下一個金磚國嗎?金融海嘯來襲之前,越南已經搖搖欲墜,但糧食不缺、政治穩定的越南,有機會重回競爭主流的行列嗎?

  在所有的亞洲新興國家中,只有台灣、南韓憑藉著相對完整的教育體系,成為全球電子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在亦步亦趨的競爭中,相互成為對方的假想敵,但台灣的「兩兆雙星」與這個競爭對手相較之下,似乎黯然失色,是台灣的戰略失焦,還是文化特質使然呢?我在旅行韓國的路上,看到韓國的改變,也深深為這個半世紀前還民不聊生的國家讚嘆不已。

  兩岸的關係,從開放初期的謹慎試探,到1990年代中期飛彈事件、兩國論出現的同時,台商大舉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內地,成為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從2008年奧運之後的毒奶粉事件、租稅改革、勞動合同法出現之後,台商開始面對緊縮的利潤,也開始思考在中國投資的長期利益;不僅僅是台商,許多的跨國企業也出現動搖的跡象,中國本土企業撐得起中國期待的新經濟嗎?中國的城鄉差距、環保壓力、能源短缺、貧富差距,都成為全球關切中國未來的重要議題。身為台灣人,對於大陸的種種改變,我們不可能視而不見,而是應該以更誠實的態度,面對新的中國。

省思、改變,再升級

  三十年過去了,當年台灣創造電子業奇蹟的第一代創業家已經兩鬢飛霜,但我們這一代似乎還在盲人瞎馬的路上,找不著出路。之所以「盲」,是因為「心盲」,太多人相信只有量產、廉價勞動力、社會成本才能帶來經營的利益;而「眼盲」則是因為企業經營者在事業成功的過程中,開始相信自己的自信、直覺,而不是經過縝密思考、分析而得到的結論。這是一個不相信方法、缺乏自我省思能力的社會,長期累積的思維模式,成了台灣不斷複製舊有事業觀念的關鍵。

  2009年的中國,注定會是個不平凡的中國。2009年是中共建政六十週年、西藏事件五十週年、天安門事件二十週年,也是法輪功事件十週年的年度,剛剛上任不久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定會對這些事件表態,而馬英九的態度,也將是兩岸關係的指標之一。也許我們對於中國的人權問題仍有疑慮,但不可否認,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給了中國人更豐富的物質生活,對中國以外的人而言,這也是個商機無限的處女地。

  台灣跳脫不出舊有的窠臼,在傳統的思維中,試著找尋走出金融海嘯的生路。但是,我們的經濟格局,無法夸夸其談的論述金融操作、美元公債的處理方式,而是應該回歸到基本面,從改善台灣消費、管理品質的角度著手,進而將出口產品與服務推進到新的境界。

樹影再長,總是連著根

  泰戈爾說:「不管樹影有多長,總是連著樹幹,連著根。」1958年,我出生在宜蘭頭城這個開蘭小鎮,那是嬰兒潮的一年;那一年,台灣新生兒的數量達到巔峰,也蓄積了台灣最近二十年的發展能量。那一年,德州儀器發明了半導體,開啟了數位新時代;而那一年也是中國大陸成立中央電視台,正式開啟個人影像的新時代。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數位革命,讓我與許多台灣的四年級生,享受了豐饒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但在我們這個豐裕的世代,社群的落差更為顯著,政治環境並沒有因為政權和平轉移而更加廉能。

  想起篳路藍縷的祖先,深覺應該以自己的能力,成為改變社會的一點點正面力量。也因此,這本書不僅僅是旅遊隨興之作。感謝「天下文化」給我這個與社會大眾分享世界改變的機會,更感謝「天下文化」兩位資深的編輯翠蓉與宜諄,她們在編輯的過程中,指出書中許多值得斟酌的觀點,讓這本書更貼近國內外環境的現實。

  五十年,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在物資缺乏時代成長的孩子們,都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而世界已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時代了。在科技界強調奈米技術、雲端運算的今日,我們卻仍看到幼無所養的憾事。感謝上蒼的厚愛,讓我參與了台灣科技界的盛世,見證了世界的改變。謹以本書獻給八十大壽的父親,並將稿費所得,全數回饋曾經養育我的故鄉,希望父親看顧得到的小孩,都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也有能力面對無國界時代的競爭。

 

內容連載

第一部:後工業時代的懸念

「2008」是個板塊位移,有風有雨,但也色彩斑斕的年度。

在東方,台灣迎來了第二次的政權和平轉移,韓國出現了第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總統;在西方,沒有法蘭西血統的薩科奇(Nicolas Sarkozy),開始領導法國政府,而美國更在解放黑奴的一百多年後,出現了非洲裔的總統。超越族裔認同的政治選擇,意味著普世價值的改變,人類的文明,邁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

然而,政治版圖改變的背後,卻隱藏著社會的混沌與深沉的不安。

千禧年以後,台灣電腦業的組裝作業幾乎全部外移,留在台灣的晶圓廠、IC設計公司,甚至面板廠也都蠢蠢欲動,人們眼中看到的是金融交易、觀光博弈、文化藝術商品化的軟性商機,不僅生產線缺工,研發設計部門的工程師也都在算計股票分紅的時機,國際貨幣與基金的漲跌,成了許多人見面的熱門話題。曾幾何時,曾經以農立國的台灣,休耕的土地已經超過耕作的土地。當台灣人不再專注於生產事業,貧富差距日益顯著時,是否反映出以生產事業起家的台灣,已經全面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了呢?

2000年,可以說是台灣科技產業,也是台灣歷史的轉捩點。就在第一次政黨交替的這一年,以筆記型電腦為主力的台灣電子業,正好從台灣轉移到以蘇州、昆山為主的長三角地區。這一批產業大軍,與當年轉移到珠三角,以來料加工為主的量產體系大不相同。需要更精密的元件、更高階的工程技術,甚至資金支援的生產體系,開始大規模的轉移。留在島上的,除了台灣引以為傲的晶圓代工廠之外,便是新興的LCD面板與DRAM產業。政府主管機關因勢利導,順勢推出「兩兆雙星」的戰略構想,「矽島」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美夢。

2000年以前的台灣,儘管已經在全球的生產體系嶄露頭角,但畢竟並非獨占性的優勢,當時四十多歲的第一代創業家,在春秋鼎盛的年代,以令人讚佩的創業精神,毫不保留的專注於事業,成就了美好的1990年代。2000年之後,以個人電腦為主力的台灣電子產業,更在全球市場攻下逾九成的占有率,主機板、筆記型電腦成了裝載各種零件的航空母艦,讓台灣的相關產品無遠弗屆,甚至到了鉅細靡遺的境界,IC設計業、零件通路等產業,都依附在航空母艦一側,形成來自台灣的無敵艦隊。

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讓事業經營風險大幅降低,更多的經營者選擇短期致富的道路,私募盛行,內線交易的消息不斷的出現在媒體版面,專注在股市新聞報導的媒體,受制於財大氣粗的企業集團與個人利益,更難扮演第四權的監督角色。

一個價值混淆的台灣,成了大家熟悉的常態。人心思變,卻又無可奈何,於是更多人選擇回歸鄉間經營民宿,隱身田野的精緻美食,成了生活的時尚,這些矛盾的現象,在在意味著台灣將要面對一場難以避免的價值衝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37
  2. 新書
    79
    $237
  3. 新書
    79
    $237
  4. 新書
    79
    $237
  5. 新書
    79
    $237
  6. 新書
    85
    $255
  7. 新書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