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荷蘭家常菜,探荷蘭人生活
這是2007年耶誕夜前夕,一個冬陽和煦的早晨在菲仕蘭小鎮荷酪(Grou)所拍攝的照片,天水相連,整個湖面盪漾著粼粼銀光,是不是很美?美到讓人覺得好不真實,宛如剛完成的油畫,畫紙上還略透著些許的溼潤。
還記得那幾天,正好有一波冷氣團從北歐南下,荷蘭人興奮地期盼著會有個大雪紛飛的耶誕夜。雖然終究沒能如願,呈現的卻是在湛藍天空之下,一夜冰霜平躺在紅磚屋瓦與殘枝枯樹上,悠然垂落成銀白柳絮。冷風不經意襲來,吹皺了倒影的靜意。即使接近攝氏零度的低溫,絲毫感受不到那般凍寒凜冽,卻為荷蘭帶來一個有別於以往的溫馨亮麗耶誕節氣氛。
生活在荷蘭屆滿六年了,這也是我的第六本書。
從一開始單純的腳踏車旅遊雜記,在冰島遊走一個月之後,繼而步向迷人可愛的小鎮童話;符合國人旅遊必備鉅細靡遺的旅遊指南工具書,然後深入荷蘭人食衣住行育樂的面面觀。六年來,我對荷蘭的觀感一直在變,也一直在思索,除了旅遊之外,還有哪些適合的題材能讓讀者從其他方面來了解這個小國度。
.始終為全球的借鏡
荷蘭人與土地相依,以農立國,以水治國,是天生的農夫、是駕馭海洋的水手,更是治理運河的高手;從荷蘭人的姓氏便能看得出來(常見的有:de Boer, de dijk, Molen, Koopmans等皆是與水、風車、商賈或農夫有關係的姓氏)。
在貧瘠的環境之下,與土地共生共爭的結果,荷蘭人凡事抱持著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如此務實的生活態度,或者你要說小氣吝嗇也行,從古至今都未曾改變過,儼然成為世界公認的荷蘭民族性格,這樣的個性也練就荷蘭人永遠爬升不了、俗不可耐的品味。荷蘭人的時尚、美食、藝術、娛樂領域,在歐洲國家當中都算不上精緻。儘管荷蘭這幾年企圖突破外界所給予的評價,試著提升品味層次,但還是只有關起門來自己爽的感覺。
然而,不用花大錢就可以享受生活的觀念,面對近來全球的金融海嘯,平時節儉成性的荷蘭人這下恐怕在心裡竊喜,甚至比過去更省了。尤其是自行車在這個時候突然搶手起來,荷蘭人繼防洪治水、開口說英語、摒棄鎖國政策拓展商貿後,以自行車代步的習慣再次成為全球借鏡。
.吃飽就好的哲學
從朋友寄來的時尚雜誌中,剛好讀到一篇主編提到吃與服務的文章。內容大致講述台灣餐館服務品質不佳、服務人員訓練不足的問題,並且以日本最高標準的服務品質為例。日本餐館非常重視禮儀與服務品質,除了餐具擺放的順序得按照規定之外,服務生的目光要隨時巡視、反應要敏捷機伶,不容許客人的吩咐有任何一刻被閒置。這讓我想起前年回台灣上知名餐館吃飯,中場經理不僅掛上小麥克風和隱藏耳機掌控整個餐廳,跟服務人員之間的合作與默契更是搭配得天衣無縫。說實話,亞洲人殷勤的服務態度與餐桌禮節,對於早已習慣荷蘭生活的我而言還真彆扭。我不喜歡像這樣被鞠躬哈腰的伺候,也覺得這些服務人員相當辛苦。只不過是吃頓飯,何須如此講究呢?不知道這位主編有沒有上過荷蘭餐館,以他這樣的抱怨及要求,荷蘭的餐館恐怕都要關門大吉了!
的確,要荷蘭人吃飯像咱們一樣坐姿端正、餐具碗盤講究怎麼擺、服務人員如何百依百順的體貼才叫服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在荷蘭餐廳裡,桌旁耳際充斥高談闊論的狂亂笑聲。服務人員偶爾敷衍了事過來寒暄一下,就算不錯的了。如果少了幾樣餐具,你還得親自「打擾」忙碌穿梭的服務生;而上菜的時候,絕對是一股腦兒啪一聲的「擺」上桌,調頭就走,哪還輪得到他鞠躬哈腰,幫你盛湯添飯?之所謂文化大不同,光是一間餐廳就看得一清二楚。不過,我認為吃頓飯,基本禮節和應有的服務做到就好,如此繁複的禮數倒可免了,服務生不必得像下人一般伺候客人,這點應該可以替荷蘭人扳回點正面分數。
.從書店找到靈感
提到了餐館的服務,間接讓我想到了「吃」。
荷蘭地貧,缺乏多樣的食材,菜色選擇不多,吃飽就好的態度再加上外移人口多,當地人大嘆荷蘭菜早已被異國口味給統合了。雖然有幾個美食節目,內容卻食不知味;甚至仿效英國鄰家男Jamie Oliver的路線,找了一位年輕小伙子Mathijs Vrieze也出了一本美食書,希望帶起大家對吃的創意與重視,改變飲食習慣。
某天下午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逛書店,看到了一本介紹荷蘭美食的英文書《Dutch,
Delight》,這本書很快地吸引我的目光。主要是因為它難能可貴地利用了時尚的設計感,將原本窮極無聊的荷蘭食物添增了令人驚豔的質感,進而暢談從古至今荷蘭食物的特色,暫時讓我放下對荷蘭食物的負面評價;再加上久久以來,有不少出版社邀稿關於荷蘭美食的題材,以及平時經常拜讀荷蘭各大超市每月出版的免費雜誌,精采的內容不僅產品介紹,還深入牧場果園、漁港田園,甚至拜訪各個家庭,利用有限的食材創造出美味食譜,終於給了我撰寫這本有關荷蘭美食生活書的靈感。
.書中的主角
環境造就荷蘭人的性格,也影響他們對「吃」的態度。如果想從荷蘭食物來了解荷蘭人的生活,何不請荷蘭人親自做一道自家的菜餚,進而談談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價值觀,以及未來的夢想等。在出版社同意了我的構想之後,接著問題來了:我上哪兒去找荷蘭人做菜呢?總不能讓我上街隨便抓個人吧?於是腦筋動到了這幾年認識的荷蘭好友、周遭的鄰居和同事,有的甚至久未聯絡,統統給挖出來,然後陸續開始寫E-mail、打電話邀約,把我採訪的主題告訴他們,同時詢問——是否有意願做我書裡的主角,並且替台灣讀者做一道傳統道地的荷蘭家常菜。
原本以為他們會過於謙虛或拿自己不諳烹飪當理由而予以婉拒,可是沒想到,他們不但不畏懼鏡頭,反而覺得這是個好玩又有趣的題材,因為荷蘭人覺得自家的荷蘭菜並不算特別;其中有幾位還想趁這個機會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自己,認為說不定能因此在台灣成名,反正只要有需要幫忙的地方,這些好友、同事紛紛義不容辭,鼎力相助,終於讓我湊齊了這精選的10組人馬。
.歷時一年的採訪
進行這本書的過程比我想像中困難。除了我自己工作在身之外,每個人物都分散在各地,敲定採訪時間是最大的困難點。透過電話或E-mail聯絡都答應了,可是要找出彼此都契合的時間,常常得商量半天。不過,沒有他們熱心的幫忙和感人有趣的故事,這本書大概永不見天日。每做完一個邀約,不僅帶走豐富的照片和故事,而且有吃有拿,甚至更專程開車送我回家,真的讓我好感動!當然,大家也都很想看看自己出現在一本中文書上,感覺就好像變成明星或模特兒那樣地興奮,所以他們可是比我還要期待!
這本書,更算得上是這六年多來的回顧。集結這些年來的結識,從煎煮炒炸的訪談中,重溫好朋友的記憶。並且真正親嘗道地的荷蘭家常味。與其說它是美食書,倒不如說它是一本兼具美食與生活的家居書。而且使用的食材幾乎都能在台灣買到,作法非常簡單,所以讀者不用到荷蘭也可以親自下廚做出荷蘭家常菜的味道。
如今,你看到的這10組人物,就是他們為這本書立下的汗馬功勞。
10組人馬、10種不同的角色及職業,將10個精采故事、10道最美味的荷蘭國民美食,穿插有趣的特集,一次端上桌。
今晚,我們不說用餐愉快、Douzou、Donapetite。
要和荷蘭人一同高喊:Jongens!Aan Tafel!
Eet Smakeli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