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醫學常識

致命的醫學常識
定價:300
NT $ 45 ~ 270
 

內容簡介

只有小孩才需要打預防針!
錯!大人也要追加水痘疫苗、三合一疫苗等,還要施打A肝、B肝疫苗、腦膜炎疫苗等。

天然的,都安全!
錯!有些草藥可能是強效藥物,跟它跟成藥、處方藥混合使用,只會愈醫愈嚴重。

老人才會心臟病!
錯!如果你有心跳不規則、覺得胸口砰砰跳得厲害、疲倦或頭重腳輕、
昏眩或呼吸急促,趕緊去看醫師吧。

不用每年健康檢查!
錯!一定要,而且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和家族病史、危險因子來量身規劃。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 NEWS首席醫療主編史妮德曼醫師,
為您破解最具危險性的醫學常識,
唯有分清楚迷思和事實,才能真正救自己一命。

作者簡介

南西.史妮德曼 Nancy L. Snyderman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首席醫療主編,為《夜線新聞》(Nightly News)、《今日》(Today)節目和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MSNBC)採訪新聞,並任教於賓州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系。曾獲得美國癌症學會和家樂氏基金會(Kellogg Foundation)頒贈許多傳播獎項和獎助金。

錢莉華

  台大外文系、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工商時報》記者、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國外組編譯,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YOU你的身體導覽手冊》(合譯)、《熱情洋溢》、《派屈克的生死抉擇》、《星期三是藍色的》(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目錄

前言 致命醫學常識的背後
致命常識1每年體檢沒必要!
致命常識2只有小孩才需要打預防針!
致命常識3醫師不會偏心!
致命常識4老人才會心臟病和中風!
致命常識5面對癌症,我們只能投降!
致命常識6天然的就「安全」!
致命常識7沮喪或焦慮,忍一下就過去了!
後記 後記 今天的禮物           

 

前言

致命醫學常識的背後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想,但我喜歡這個世界。人生不免糾葛、難熬、不總是那麼有趣,但我可不想太快看到那道門。任何能讓我更健康、更長壽的健康習慣,任何適合我這年齡的篩檢,任何能救我命的新療法,我都想一窺究竟,好讓自己活得久一點,九十歲還活蹦亂跳。

  但你我有個挑戰:為了健康長壽,我們需要去了解並評量「醫學迷思」,並照著迷思背後的真理而行。字典是這麼定義迷思的:錯謬的信仰,卻廣為人所接受;誤解;曲解真理;人或機構的誇大理念。迷思就像煙幕彈,會讓人看不清真相和選項,而且我們常小看它對思想與行為的影響。在這本書裡,我會協助你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讓你看出所信以為真的迷思,究竟有什麼漏洞。

  可能有人告訴過你,沒穿外套別到戶外,不然會得肺炎,或者說,馬桶座會傳染性病、抽搐時會把舌頭吞下肚,還有更離譜的像是,你有個年老的親戚中風失能,三十多歲的你則慶幸說,「謝天謝地,我還年輕,不可能中風。」

  這類迷思代代相傳,父母和家人一再跟我們說這些。有些迷思傳自古代,是觀察大自然運行與身體狀況的關連而得的結論(例如,冷天較多人傷風感冒);有些則是從網路道聽塗說來的。有則網路迷思最讓我稱奇,它說道,飯後喝太多冰水會得癌症。根據它的說法,冰冷的飲料會讓剛進肚的脂肪凝固,造成消化減緩,而這團「黏糊的東西」跟胃酸混合後會化開,之後由腸道吸收,然後就不知怎的,觸發了癌症。

  有些迷思是我們自己編出來的。人喜歡凡事有個解釋,只要時機湊巧,就會把前一件事當成後來得病的原因,而這說明了何以那麼多人關節一痛就歸咎濕氣重、刮大風或任何氣壓變化。這類醫療迷思源自人喜歡在亂中找出規則,若下雨時關節痛,就認定是天氣引起,根本忘了多數下雨時哪兒也沒痛。

  迷思多半是半真半假的常識摻混在一起,真相因此難以顯明。沒錯,冷天出門要裹緊些,但這跟感冒或肺炎毫無關連,因為感冒是病毒引起,肺炎多數是細菌感染引起。(前面兩個迷思的答案是:從解剖學來看,抽搐不可能吞下舌頭,因為舌頭牢牢固定在口腔底部;坐馬桶不會傳染性病,這事發生的機率是零,因為性病多數經由性行為傳染。)

  有些迷思卻確有其事。比如,大家聽說過,女性月經週期跟月亮的圓缺相呼應。這是真?是假?大體來說,是真的。子宮壁的消長,的確跟天上的月亮同步。我們還知道,無論古時或現代,一起生活或工作的婦女,其月經週期相仿,同一屋簷下的母女有這情形,一起上班的同事也有這情形。

  人體有週期性,有的週期以小時計,有的以月計,有的以天計,這事實開啟了一個令人振奮的領域:生物時鐘療法(chronotherapy),也就是根據日、月、年、睡眠或月經週期來投藥,以提高療效。生物時鐘療法會考量個人的生物週期來決定用藥時機(尤其是藥量),好擴大療效、減少副作用。目前,氣喘、關節炎、心臟病和癌症等很多疾病,都在研究試用這療法。

  有些迷思一看就知愚不可及,有些絕對負面、很害人,但不管哪種,都值得我們探究。為什麼呢?因為分清楚事實與迷思會讓你活得更好,甚至能救你一命,而且,沒疑慮總是比較好。有些話可能你前不久才聽說,而且也相信了:若心臟病發,在救護人員抵達前「一直不斷用力咳」就能保命?糖尿病的人就不能運動?天然就保證安全、沒副作用?膽固醇藥傷肝,所以不要吃?只有婦女該關心骨質健康?

  所幸,有的病一證實有療法,相關迷思自然就被破解。例如,我當住院醫師時,大家都認為小孩發燒表示免疫系統好,身體正「料理」病毒或細菌,好把它們趕出體外。我們奉行這迷思,認為發燒最好「順其自然」。

  但此一時,彼一時。大量醫學證據已顯示,像發燒、腫、曬傷、經久不癒的感染,以及跟氣喘、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發炎症狀,恐將衍生一些我們從未跟發炎聯想在一起的惡疾,像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等。發炎雖是人體自癒的過程,但每次發炎,身體就會磨損,像生了點鏽似的,而鏽累積多了就會有害。因此,發炎要治療是有道理的,你可以靠服藥,也可藉運動和飲食來改變特定生活方式,讓身體盡可能不發炎。

  數以千計的醫療迷思活躍在我們身邊,我在這書裡整理出七項最常見,並最危害健康、醫療照護和壽命的迷思。

  另一面,我還會提供你很多真相,也就是一些訣竅、建議和最新獨家報導,好讓你更健康、延年益壽。這些資訊散見全書,其中很多都是我行醫三十多年間,病人拿來問我的。此外,我還會告訴你一些最新資訊,也就是重要的醫學頭條新聞,以協助你規劃出更健康的生活。

  我會秉持面對病人,以及電視醫療特派記者面對觀眾時那樣的態度,一一跟大家解說這些迷思、真相和新聞,而書裡寫的這些重要醫療資訊,保證白話、實際、不咬文嚼字。若你想簡化一切,或已被太多資訊弄得暈頭轉向,本書正可幫忙你解析那日益複雜的醫療世界,我則是幫忙解析的人。本書也提出圈內人的看法,告知你醫師的想法和說話方式,好讓你聽懂我們醫師的語言,了解那是什麼意思。你要懂這個,因為這很重要,會助你保健康,而且一生受用。

  與致命疾病搏鬥時,我們面臨兩大敵人,一是無知,二是我們帶進診間的成見。有什麼深信不渝的迷思嗎?信了什麼三姑六婆的話嗎?改觀念、接受新想法未必就能根絕得病風險,但卻是你改變人生的第一步。本書會提供必要的醫療資訊,協助你在以下幾方面做決定:

?配合健康照護進程(沒錯,有個進程),也就是你該做什麼檢測、篩檢、
該打什麼疫苗以保健康,以做出最有益健康的決定。
?向待人不盡公平的醫療體系要求尊重及合適的療法。
?透過警覺、自我照護、預防和治療,免除三大主要死因──心臟病、癌症和中風。
?懂得扭轉可控制的危險因子,讓自己有機會健康的多活七年。
?了解心理對身體的影響,好讓自己能保持健康、活躍,將生命力發揮到極致。

  解開醫療迷思有助你明白真相,知道該做些什麼,好讓自己活得更健康、快樂、圓滿。這書你一路讀下來,會發現在很多醫療問題上,你能掌控的部分遠比想像的多,而你懂得愈多,就能預備得愈好,健康的機會也就愈大,換句話說,你戰勝任何醫療挑戰的勝算都提高了。

  本書不是論文,也無意評價醫療迷思,書中每頁都提供了建議和行動計畫,好讓你盡情過生活。本書會協助你把身體當好友看待,會提供你充分資訊,好讓你把那些至今還毒害你的習慣改過來,把那些壓抑你健康潛能的錯誤資訊修正過來。我不知道你想怎麼利用本書的資訊,但我盼望它能鼓舞你,也確實提醒你,對健康來說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我希望所說的這些能讓你重現健康與活力,延長你的壽命,甚至,挽救你的性命。

 

內容連載

致命常識6

天然的就「安全」!

行醫這些年來,我遇過很多病人左右為難,不知自己該接受已有確證的醫療建議,還是該用某些「天然」療法來維護健康。若某項產品是「天然的」,那就表示它安全、對你有好處、副作用少、會讓你長壽嗎?未必。菸草不也天然嗎?卻是個眾所周知的慢性殺手。砒霜也是。但大家還是說,「史妮德曼醫師啊,我不想吃藥,有沒有什麼天然的可以吃啊?」

行醫的早期,我還不太知道該怎麼回答這種問題。當年我在小岩城的病人,幾乎都拿我開給他們的處方,而且照著囑咐做,並不會轉而尋求非傳統療法。但我搬到舊金山以後,病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告訴我,他們正用些這個或那個我從沒聽說過的草藥或補充劑,而我會勸他們不要吃,告訴他們那不過浪費錢,他們放進嘴裡的那些東西根本毫無價值。但我當時犯了個大錯,就是他們蒐集了那麼多證據之後,才決定要服用那些東西,而我卻沒有藉由蒐集更多證據,來說服他們不要服用那些東西。

有天,我腦袋裡的燈泡突然亮了:我應該花點工夫研究補充劑這爆炸性領域,不能存著鴕鳥心態,任憑自己的病人暗藏不露的拚命吞維他命解毒、提神,一點也沒打算跟我說他們真正的病史(我必須知道才能替他們治療)。那時我感覺,我這醫師當得不好,因為我不願意傾聽,病人是自己在治療自己,而不是跟著我一起做治療。我終於明白,是我虧欠病人。

於是我開始閱讀、跟醫師討論、參加課程,希望能多學一點。我傾聽病人的話,並且把眼罩取下。我想知道病人在服用些什麼,而且我想讓他們知道,我心胸開放。

很多人覺得服用補充劑讓他們受益良多,有人則覺得這不過浪費時間和金錢。事實則是,有些時候補充劑能輔助治療,有些時候卻可能跟醫師施行的療法和用藥相衝突。還記得我第五章提到的那個病人林賽嗎?像她這樣的癌症患者,很容易成為虛幻希望和承諾的擄物,他們迫切想做點什麼能預防疾病、能強壯自己的事。

而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林賽診斷出得了癌症並經過治療後,會窮盡一切方法,試圖讓疾病不再復發。她母親曾跟我通風報信,說林賽吃了很多東西,又是大量維他命、又是煎補藥的,這讓作母親的很擔心,她想確認這些東西沒有害。於是約下次門診時,我要林賽把她那些「藥」全帶來給我瞧瞧。結果她來的時候,帶了滿滿一大購物袋,東西倒出來時,你會感覺她把健康食品店所有東西都買下來了。裡頭有維他命、能量飲料、乾草藥、膠囊、藥丸、藥粉、藥膏和外用藥水。

我發現有些東西的單位劑量太高,但大體來說,對身體沒有傷害,不過,我不太相信這些東西能治好她的癌症。此外,她大量吞服補充劑,身體卻根本吸收不了,這些東西雖經過她的身體,卻無實質效益,不過製造出昂貴的尿液。還有一個問題,也是我最擔心的,就是林賽吃太多補充劑,以致忘了要好好吃頓真正的食物或享受一餐,這會危害她的健康。她太執著這些誇大不實的成藥,以致忘了自己還有生活要過。

我建議她把大部分補充劑丟到垃圾桶,只保留幾樣自己喜歡的,然後離開醫院後,好好買杯巧克力奶昔喝。結果,她眼淚奪眶而出,大大鬆了口氣。那天下午,她喝了一杯超級大的泡泡奶昔,「真好喝,」她跟我說。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5
    $45
  2. 二手書
    23
    $70
  3. 新書
    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