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原來是進化─智齒、盲腸、副乳……留在你身上的演化痕跡

退化原來是進化─智齒、盲腸、副乳……留在你身上的演化痕跡
定價:270
NT $ 65 ~ 243
  • 作者:犬塚則久
  • 譯者:朱麗真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08-07-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371001
  • ISBN13:9789861371009
  • 裝訂:平裝 / 2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留在你身上的演化證據,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 在你耳朵裡的聽小骨,是從鯊魚頷骨退化而成!
  ■ 在你腦中分泌褪黑激素的松果體,曾經是蜥蜴的第三隻眼!
  ■ 在你的舌頭底下,留有「第二根舌頭」的痕跡!
  ■ 你的牙齒源自鯊魚的皮膚!
  ■ 男人的身體裡也有子宮的痕跡!

  ★  2006年全日本最暢銷科普書!
  ★  引動你對自己、對自然、對生命的無窮想像!

  沒錯,人體正是從生命誕生的三十八億年前,一直留到現在的珍貴自然遺產。
更妙的是,我們體內充滿了退化的痕跡,而這正是演化的必然結果。
人體不僅是進化的產物,也是退化遺留物的大集合。

  在胚胎發育與演化過程中,器官出現退化性變化,功能或形狀縮小的稱為「退化器官」,例如智齒、腳小趾。已經沒有功能,但還留有些許痕跡的稱為「痕跡器官」,例如男性的乳頭。從人體中殘存的退化器官和痕跡器官,本書帶領你回溯生物從海洋到陸地的演化過程。

  翻開本書,請一邊跟著確認你身上的器官、骨骼等部位,來一趟最不可思議的演化遺跡之旅。

人體,最有意思的自然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有自然景觀,也有前人打造的建築物。人造文化遺產的歷史頂多五千年,但是有些自然遺產已經經歷萬年、億年的歲月。在我們周遭,有歷史更悠久的自然遺產──就是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都是人所生的,我們的父母、祖父母都是如此。經過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知道人是在什麼時候,從人屬的某一種演化而來。並且進一步知道,人與靈長類、哺乳類、脊椎動物源自共同的祖先,再從無脊椎動物倒推回單細胞生物,最後發現,生命的源頭是原核生物。

沒錯,人體正是從生命誕生的三十八億年前,一直留到現在的自然遺產。

作者簡介

犬塚則久

  1948年生,日本京都大學地質與礦物學碩士,理學博士。現為東京大學醫學系生體構造學助教、東京藝術大學美術解剖學兼任講師。專長是哺乳類的古脊椎動物學、骨骼的比較解剖學、機能形態學。
著作包括《金星索齒獸的復原》《恐龍復原》《人的形體5億年》《恐龍骨骼學》,共同著作有《滅絕的日本巨獸》《恐龍學》,譯有《猛?象滅絕之謎》等。

譯者簡介

朱麗真

  專事日文口譯及筆譯。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日本筑波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喜愛工作、旅行、閱讀。日文是年輕困頓時的一條線索,沿路走來意外發現許多生命裡的可能性,是做過的最好投資之一。譯有《賺錢的日本企業,做了什麼事?》(先覺出版)等。

審訂者簡介

張之傑

  字百器,筆名章杰等。大學習生物,研究所習解剖,但自幼雅好文史。曾常期任職出版界,業餘研究科學史,為中研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另研究美術史、民間宗教、民間文學、西藏文學等。長期兼任大學教職,現為世新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欲識其人,請上網查取。

 

目錄

前言

第1章  「退化」的進化學
「進化」與「退化」
發生與演化
專欄  祖先的系統

第2章  登陸──四億年前
耳朵裡的鯊魚頷骨
耳孔是魚的鰓裂
魚類心臟的痕跡
嘴裡的鯊魚皮

第3章  哺乳類之後──二億年前
用腮呼吸的痕跡
頭頂的蜥蜴眼睛:松果體
備用骨骼:腓骨
留在胎兒身上的蜥蜴血管
留在肩膀的魚下巴:鎖骨

第4章  進化成猴──七千萬年前
副乳是返祖現象
最早有兩個子宮
額頭上的裂縫:額縫
牽動皮膚的肌肉:軀幹皮膚肌
人所沒有的鬍鬚
耳朵裡的「達爾文」

第5章  類人猿階段──三千萬年前
第三眼瞼:半月皺襞
直立步行的證據:大腿骨的第三轉子
尾巴為什麼消失了?
口腔上方的「洗衣板」
第二根舌頭的遺跡
沒有退化的盲腸與闌尾
留在手腕的祖先骨骼
手腕上的備用肌腱

第6章  從樹上到地下──七百萬年前
腦裡的「猴子」
沒有一定數目的腹肌
什麼是普里阿帕斯骨?
毛的退化之謎

第7章  變成人──二百五十萬年前
退化自手的形狀:腳趾
犬齒與齒列
頷的退化
還會再細的腰
原始人的影子:眉弓
不斷失去的牙齒:智齒
頸背的遺跡:印加骨

第8章 男女的隔閡──出生前
男人的乳頭
男性的子宮
曖昧的男女界線
精子的長途跋涉
失去了的發情徵兆

總結

後記

 

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遺產,分布在世界各地,並吸引許多觀光客到訪,有自然景觀,也有前人打造的建築物。人造文化遺產的歷史最多五千年,但是有些自然遺產已經經歷萬年、億年的歲月。至於我們周遭,有歷史更悠久的歷史遺產──就是我們自己。

  或許有人會嗤之以鼻,但它卻是事實。
  每一個人都是人所生的,我們的父母、祖父母都是如此,因為人只能生出人。經過追本溯源,我們可以知道人在什麼時候,從人屬的某一種演化而來。並且進一步知道,人與靈長類、哺乳類、脊椎動物源自共同祖先,再從無脊椎動物倒推回單細胞生物,最後發現,生命的源頭是原核生物。

  沒錯,人體是生命誕生的三十八億年前,一直留到現在的歷史遺產。
  如果人是從太古綿延發展下來的生命之環的一部分,身體裡面一定留有演化的證據。我們的血液嚐起來鹹鹹的,證明過去生命誕生在海裡;左右對稱的身體是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徵,代表我們曾經用尾巴在水裡游泳;手臂自脖子以下長出,肛門開在股溝,顯示四肢演化自魚的胸鰭、腹鰭。

  隨著身體結構的演化,有些器官消失,有些形狀改變,獲得不一樣的功能。我們稱在胚胎發育與演化的過程中,功能及形狀縮小或出現退化性變化的為「退化器官」;已經沒有功能,但是留有些許痕跡的是「痕跡器官」。

  研究退化器官與痕跡器官的學問稱為痕跡器官學(dysteleology),這個詞是提倡「重演說」的十九世紀德國生物學家赫克爾(Enrst Haeckel)創用的。teleology原是哲學用語,指「目的論」,加上代表「不良」「困難」的字首dys後,可以翻譯成無目的論。赫克爾借用這個哲學字彙,表示沒有功能或者不清楚功能的痕跡器官。

  痕跡器官學以生物體內用途不明的痕跡器官作為生物演化的證據。要比較各種動物後,才能判斷某個器官是不是退化器官或痕跡器官,所以,痕跡器官學裡的知識多半與比較解剖學有關。

  比較解剖學則特別重視脊椎動物演化分歧點上的動物。但是要理解直系不能不知道旁系,尤其是靈長類以外的哺乳類,對人類的研究極為重要。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小川鼎三說過一句名言:「不登鯨魚山,無法望見人類山。」指的就是這樣的概念。

  本書會先概略解釋退化與進化,再介紹比較解剖學的主角們,以及地球這個大舞台的歷史,之後進一步討論和退化器官有密切關係的胚胎發育與演化,也就是個體發生與系統發生的關連,讓大家有一些預備知識。

  第二章到第七章,要依退化的先後順序做系列說明。第二章是脊椎動物登陸,以及之後的相關內容;第三章介紹爬蟲類身上有、但是在哺乳類卻退化了的器官;第四章介紹靈長類中除了類人猿以外、有尾巴的猴子的退化器官;第五章討論變成類人猿之後退化了的器官;第六章介紹類人猿身上有、人類身上卻退化了的器官;第七章將範圍縮小到來自人屬有化石佐證的骨骼與牙齒。第八章則為大家整理出胚胎發育過程中,伴隨性別分化出現的退化器官、痕跡器官。

  希望讀者能夠認識體內的演化痕跡與相關的悠長歷史背景,進而了解自己的肉體也是這永恆生命的一個部分。最後為全書做一總結。

2006年12月  犬塚則久

 

內容連載

‧「進化」與「退化」
每到奧運年,媒體總會群起加強體育競賽方面的報導,評論有奪牌機會的選手,甚至會用「比過去進化」的字眼。這當然是一種譬喻,聽起來比「進步」更上一層樓。

「進」這個字有進步、進程、進展、前進等正面意義,英文evolution,在翻譯成進化的當時,確實認為進化是從低等演變到高等的過程。但是,生物學裡的evolution壓根沒有「進步」的意思,evolution的原義是「發展」,指穩定的變化。(編按:evolution台灣多譯為演化,日本、中奪大陸譯為進化。)

進化原指從某個物種中誕生出新的物種,因為是不同物種,體形、大小不同,可能比原物種大,也可能變小。就像象的祖先原本長得像軀體長一點的小豬,但是現生的亞洲象和非洲象肩高可達三公尺。

已經絕種的猛獁象中的帝王猛獁象,甚至高達四公尺。著名的西伯利亞猛獁象(又名長毛象)屬於三公尺級的身材,跟牠的祖先帝王猛獁象相比反而變小。北美大陸的哥倫比亞猛獁象也有四公尺高,但是加州外海的島上,曾經出現二公尺高的美國侏儒猛獁象,牠明顯是哥倫比亞猛獁象衍生出的子孫。

又例如,馬在演化的過程中,體型變大、趾數減少。最早的始祖馬體型像狗,有四趾,之後出現三趾的三趾馬,有一頭小馬那麼大。體型更大之後,第二、四、五趾變短、消失,剩下的第三趾則越來越粗,變成現在的模樣。截面積相同時,趾數越少,強度越大,越能快速跑在堅硬的地面,反而不再適合奔馳於潮濕、凹凸的林地。

在這個例子裡,第一、二、四、五趾「退化了」。「退化」的英文是degeneration、reduction,有後退、不完全成形、縮小的意思。大家都以為「進化」的反意詞就是「退化」,「退化」確實代表器官變小、數目減少、形態變簡單,卻絕對不是進化的反意,反而因為伴隨進化發生,退化也可以說是一種進化。

蛇足是退化的代表例子,牠源自大蜥蜴這類動物,腳在演化過程中消失不見。寄生蟲則可以用來解釋全身退化,因為倚賴寄主獲取營養,所以包括運動器官、消化器官在內的全身器官幾乎全數退化,只有用來找尋宿主的感覺器官,以及繁殖用的生殖器官發達。脊椎動物中的深海琵琶魚(鮟鱇),雄性體型變得極小,寄生在雌魚身上,這是為了適應配偶難尋的環境所演化的結果。這些退化都是進化帶來的禮物。

所有動物都是進化的產物,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退化器官,其中只出現在胎兒期、或者一生中的某個時期,已經失去部分或所有功能的是痕跡器官。相對還有作用,只是尺寸變小的是狹義的退化器官。所以男性的乳頭是痕跡器官,智齒與腳小趾等是退化器官。

將人體的退化器官與其他動物做比較,可以大概判斷出退化開始於多久以前,例如,闌尾被認為是盲腸退化之後的殘骸,那麼它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闌尾這類軟組織一般不會變成化石,但是我們研究可能是人類祖先的現生動物有沒有闌尾,就可以知道它的來龍去脈。人與黑猩猩有闌尾,但是獼猴、狒狒等猴類沒有。類人猿出現在三千萬年前左右,由此可以推論,盲腸在那個時候開始退化,並出現闌尾。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4
    $65
  2. 二手書
    44
    $118
  3. 新書
    77
    $207
  4. 新書
    79
    $213
  5. 新書
    79
    $213
  6. 新書
    79
    $214
  7. 新書
    85
    $230
  8. 新書
    88
    $238
  9. 新書
    9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