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T社會的日益成熟,我們腦中的「靈感腦力」原有的功能也跟著日益退化,其原因與負責支配靈感的腦部類比機能逐漸低落有著絕大的關係。
舉例來說,年輕一輩的朋友在與素昧平生的人見面時,往往會因為不擅與對方交談、溝通而倍感焦慮。這便是過度倚賴數位腦的緣故,而忽略了善加活用類比腦的典型例子。
這類型的人經常每天花費數小時專注在電腦或電視遊樂器前,並且仰賴電子郵件處理所有的人際交流或事務等。因此,他們雖然能駕輕就熟地使用各種高科技機器,卻失去了運用類比腦的機會。
另一方面,當與人面對面溝通時,由於能看見對方實際樣貌,因此能從對方的表情、動作或語調等非言語的類比資訊來分析掌握與對方的交流模式,並使得類比腦獲得進化。由此可知,一味地依賴數位化的資訊,往往是導致腦部的靈感機能退化的主因。
根據美國心理學者艾伯特?麥拉賓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溝通的最大因素是人的「態度」,約佔有55%的影響度,其次則是佔38%的「談話音調」,而「談話內容」所佔的影響度卻僅僅只有7%。
若缺少與他人直接面對面溝通的機會,則所能接收到的類比資訊量便會大幅縮減,並連帶使得管理靈感的類比腦無法獲得充分的訓練。
當這樣的習慣持續發酵時,靈感腦力便會因為「缺乏實用性」而逐漸退化,最後將會如同生鏽般再也無法使用。
常因人際關係而感到煩惱的人,往往與類比腦的機能降低有相當的關連性,這些原因包括無法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或對別人心存感謝,這些均歸屬於類比腦掌控的範圍。
喜歡對部下大發雷霆、不擅與上司妥協或退讓的人、在組織中容易受到孤立的人,其共通點,經常都是欠缺類比腦適時發揮充分的機能所致。
因此,若能提升類比腦的機能,就能使自己保持「人性」所應具備的真誠與合理思維。
靈感腦力並非只用來發現某些劃時代的創意才能派上用場,即使在瞭解他人心理以帶給對方好感的交際領域上,亦不脫靈感腦力的管轄範圍。
使靈感腦力活化的另一個方式是持續創造新的習慣。以馬里安?戴蒙博士為首的多位大腦生理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結論顯示,「在眾多刺激環境下生活的老鼠,其腦容量會逐漸增大。」
人類的大腦新皮質藉由密集接觸嶄新的經驗與刺激下,會產生新的突觸與神經化學物質,而此過程也已得到確切的證實。
腦部機能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但是當人們因為歲數的增長而刻意回避外來刺激時,反而容易導致想法或習慣的制式化而加速腦部的老化。
當工作上遇到瓶頸時,往往代表著制式化的思考方式正在腦部中蔓延,此時若能試著徹底地轉換心情,或是體驗截然不同的興趣或活動等,便可藉由「初學者效果」而使腦部煥然一新。 本書的前半部將介紹與腦部相關的基礎知識,並詳載各種提升靈感腦力的具體提示,在後半部則
有精挑細選的40題右腦訓練問題。只要利用零碎的時間試著解答這些問題,不但能使腦部中的類比機能提高,同時也能讓靈感腦力活化。
最後在此對發行本書的軟體銀行 CAEATIVE有限公司SCIENCEAI編輯部的益田賢治編輯長表達誠摯的感謝之意。
2007年2月
兒玉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