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佛教徒

近乎佛教徒
定價:260
NT $ 234
  •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 譯者:姚仁喜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7-12-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249826
  • ISBN13:9789861249827
  • 裝訂:軟精裝 / 20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悉達多王子在2500年前到底說了什麼?
  包含佛教一切要義的「四法印」是什麼?
  本書以人的種種情境解析佛陀的證悟,
  以及身為佛教徒應有的正見。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說了什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他到底說了什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以四法印為經緯提供了答案的精髓,並將這些艱深的概念,以簡單的語言、人生的各種角度(從墜入情網乃至文明誕生等等)加以說明。同時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佛陀的教法不是讀完後放回書架上的哲學鉅著,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正見。

出版緣起

  有一回,仁波切在橫越大西洋的飛機上,那位具有同情心的鄰座先生,看到剃的頭和穿的藏紅袍子,主動幫忙要了素食餐。他想像佛教徒應該不吃葷。當話匣子打開,這位機艙座伴不經意地問道:「如何才是佛教徒?」

成為佛教徒的「四法印」

  佛教雖然在要義上很簡單,卻不容易很單純地解說,甚至是難以想像的廣大、深遠。加上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種種文化習俗的影響,更讓它變得更複雜而難以破解。

  如果真要給正確的回答,仁波切的答案就會直指佛教二千五百年傳統的基礎: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這四句是佛陀宣說的話,也就是「四法印」。這四法印意旨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或惡的行為。它們是世俗(非宗教)的真理。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於西元一九六一年出生於不丹,被視為蔣揚欽哲旺波的二度轉世,他曾跟隨許多偉大的上師習法,尤其是尊者頂果欽哲法王。第十六世大寶法王以及他的祖父敦珠法王,也都是他的上師。

  仁波切年紀很輕便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出版經典書籍,並到世界各地弘法。仁波切承繼了傳承上在西藏東部的弘法職責,主持宗薩學院及其閉關中心,並在印度及不丹又創立了佛學院,且在澳洲、北美及遠東地區成立了許多佛學中心。

  仁波切兼上師和導演於一身。曾任電影大師貝托魯奇《小活佛》的顧問,編劇及執導的兩部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和《旅行者與魔術師》深受世人喜愛。是當今世界公認最有創意和創新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

譯者簡介

姚仁喜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弟子,著名建築師。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碩士,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曾受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鹿特丹建築建築雙年展,及榮獲二○○○年遠東傑出建築設計獎、二○○二年首屆WA中國建築獎佳作獎、柏克萊大學傑出校友等多種獎項。

 

又是一本介紹佛教的書

  有一回,在橫越大西洋的飛機上,我坐在中間排的中央,鄰座那位具有同情心的先生想要表示友好。看到我剃的頭和穿的藏紅袍子,他猜測我是個佛教徒。當機上開始供應餐點時,這位仁兄主動地提出幫我要素食。他想像我是個佛教徒,應該不吃葷。這是我們閒聊的開頭。這趟飛行相當長,為了免於無聊,於是我們討論了佛教。 多年以來,我漸漸了解人們常將佛教或佛教徒與祥和、禪定和非暴力聯在一起。事實上,很多人似乎認為黃色或紅色袍子加上平和的笑容,就是佛教徒的全部。身為一個狂熱佛教徒的我,應該對這種名聲感到自豪,特別是非暴力這一項。

  因為在今天這個戰爭與暴力,尤其是宗教暴力的年代,這是非常稀有的。在人類的歷史上,宗教似乎是殘暴的根源。甚至在今天,宗教極端分子的暴力充斥著新聞。然而我應該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佛教徒沒有令自己汗顏,暴力從未在佛教的傳揚中扮演過任何角色。然而,身為一個受訓練成的佛教徒,對於佛教只是被聯想成素食主義、非暴力、祥和、禪坐等,還是感到有點不滿足。悉達多太子,捨棄了宮廷生活所有的舒適與豪華,出發去尋求證悟時,所追求的一定不只是消極性和灌木叢而已。

  佛教雖然在要義上很簡單,卻不容易很單純地解說。它幾乎是難以想像的複雜、廣大、而且深遠。雖然它既非宗教也非神學,卻又很難讓它聽起來不理論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種種文化習俗的影響,更讓它變得複雜而難以破解。諸如香、鈴、彩色帽冠等宗教性的飾物,固然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但同時也可能成為障礙。 有時候,由於悉達多的教法沒有如我所願地風行而引發的挫折感,或有時候出於自己的野心,我會想像一些改革佛教的主意,想把它變得更單純、更直接了當、更清教徒式。以歪理歧見來想像(如同我有時會做的),將佛教簡化成定性、定量的修行,諸如每日禪坐三回,堅持穿著某種服裝,堅信某種意識形態信念,譬如「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轉信佛教」。

  如果我們能許諾這種修行會帶來立即、實際的結果,我想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佛教徒。然而,當我從這種幻想醒過來(鮮少發生在我身上),清醒的心會警告我,一個充滿了自稱佛教徒的世界,不見得會是一個更好的世界。 許多人誤以為佛陀是佛教的「神」,甚至在一般認為的佛教國家,如韓國、日本、不丹等,對佛陀和佛教都有這種神化的看法。難怪局外人會認為佛教徒就是追隨這位外在的、稱為佛陀的人。然而佛陀本人曾說,我們不應該崇拜個人,而應崇拜此人所教導的智慧。有許多人也同樣的先入為主,認為轉世、業報是佛教最重要的信念。

  另外還有許多這類粗略的誤解。舉例而言,藏傳佛教有時被稱為「喇嘛教」,而禪宗在某些狀況下甚至被認為不是佛教。有些略懂一點,卻還是被誤導的人,會用諸如「空性」或「涅槃」等字眼,卻不了解其真義。 如同我機艙座伴一般,當話匣子打開,非佛教徒也許會不經意地問道:「如何才是佛教徒?」這是一個最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如果問者真正有興趣,那麼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閒聊中完成,而太過概括性的答案又會導致誤解。假設你要給他們正確的回答,那麼答案就會直指佛教二千五百年傳統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靜)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稱為「四法印」。

  「印」在此處意指確定真實性之印記。雖然一般認為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但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這種回答通常會沖淡了興頭,無法引起更多的趣味。話題也就轉變,而結束了這個題目。 四法印的意旨,原本就是要讓人直接了解,而非隱喻或神秘性的。它不應該像餐後幸運餅乾?的字條一樣,看看就算了。然而法印也不是教令或聖誡。稍作思惟,也許大家就能看出來,其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或惡的行為。它們是根據智慧而來的世俗(非宗教)真理,而佛教徒最關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倫理是次要的,偶爾抽一兩口煙或一點點風流,不表示你就不能成為佛教徒。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被容許去做邪惡或不道德的事。

  廣泛地說,智慧來自佛教徒所謂具有「正見」的心。但一個人甚至不需要自認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見。究竟而言,是這個「見」決定了我們的動機和行為。也就是見,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們。如果我們能在四法印之上再發展善行,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佛教徒。

  但什麼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認為,並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你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實在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那麼,什麼令你是佛教徒呢?你也許不是生長在一個佛教的國度,或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你也許不穿僧袍或剃光頭,你也許吃肉而且崇拜饒舌歌手Eminem或性感名模Paris Hilton,這不表示你不能是佛教徒。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是超越概念的。 當然你不需要隨時隨地、不停地專注於這四項真理。

  但它們應該常存於你的心中。就好像你不需要隨處都憶起自己的姓名,但當有人問起來,你馬上就記得,完全不會猶疑。任何接受這四法印的人,即使沒有接受過佛陀的教法,甚至從未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與佛同道。

  然而,當我試圖將所有這些為飛機上鄰座的人解釋時,我開始聽到輕微的鼾聲,原來他已沉沉入睡。顯然我們的談話沒有能夠為他解悶。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大家都去追隨釋迦牟尼佛,成為佛教徒,修習佛法;我有意地不談禪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語。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與其他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

  這位印度王子,到底說了什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他到底說了什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從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Bodhgaya)?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試圖將這些艱深的概念,以我所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

  悉達多的重點是要直探問題的根源。佛教是不受文化所限制的。它的利益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社會,它與政府或政治完全無關。悉達多對學術論述和科學論證沒有興趣,地球到底是圓的還是扁的,他也不關心。他關切的是另一種實際性,他想直探痛苦之源。

  我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他的教法不是讓你讀完後放回書架上的哲學鉅著,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見地。為了這個目的,我嘗試用各類人的各種角度,從墜入情網,乃至文明誕生的例子來說明。雖然這些例子和悉達多所用的不同,但它所傳達的訊息是相同的,因為悉達多所說的一切,至今仍然顛撲不破。 然而悉達多也說過,不要不經分析就相信他的話語。因此,像我如此平凡的人,更需要被仔細地審視。我邀請大家分析、思量你即將讀到的內容。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譯者序
願所有近乎教徒,都成為完全佛教徒

  做為一個中文讀者,我要在此向宗薩欽哲仁波切致上最大的感恩。仁波切這本大家期盼多年的著作,他一直計劃要讓中文版與英文版同時問世。事實上,我知道仁波切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把中文讀者放在心上,特別寫了不同的內容。因為如此,中文版與英文版不盡相同。

  能為宗薩欽哲仁波切翻譯他的新書,是極大的榮幸。然而,仁波切看似簡單的文字,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仁波切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反覆研讀,更體會仁波切的用心良苦。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我們這些無明眾生脫離輪迴的佛菩薩大悲大願。 如同仁波切在書中所說的,他要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因此,中文的翻譯也盡量採取日常而單純的詞彙。在本書中,「emotion」一詞譯為「情緒」而不是傳統的「煩惱」;而「compounded」一詞則譯為「和合」;同時,在提到四法印時,仁波切在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說法,包括「four truths」、「four seals」及「four views」。

中文則依序翻譯成「四真諦」、「四法印」以及「四見地」而不加以統一。

  四法印第一次出現在書中時,除了白話翻譯之外,我選擇了一種傳統的說法附在旁邊,以供比較參考。其中,對第二法印在傳統上有比較多種的詮釋,包括諸行皆苦、有為皆苦、諸受皆苦等等。我選用了「諸漏皆苦」一詞,與仁波切在後記中所敘述的藏文「zag bcas」之意較為接近。 我才疏學淺,在翻譯的過程中,雖然歷經多次修改,還是一再地發現疏漏或尚待改善之處。尤其是每次再讀英文原稿,總又發覺新意,以致於愈翻譯愈焦慮,深恐中譯本無法完全傳達仁波切之原意。

  然而,我也愈翻譯愈感激仁波切,多次反覆的閱讀,讓我對如何才是佛教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要感謝項慧齡、廖敏仁兩位共修,在翻譯期間協助我完成部分初稿,感謝田瑾文小姐中文輸入的辛勞,更要感謝許功化(Florence Koh)以及司徒朗覺(C. C. Szeto)在百忙之中,不厭其煩地為我作修改及建議,以及出版社編輯林雲小姐的校正。當然,所有的錯誤,都是由於我個人的無知所造成。 謹以此翻譯的功德,迴向給我在三十年前今天往生的母親,以及一切如母眾生。 願所有的近乎佛教徒,讀過此書,都成為完全佛教徒。

姚仁喜
二○○六年新春初六
中文版譯者
姚仁喜,為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之弟子。

推薦序
一場沒有戲的好戲

  人生如夢,轉眼間在屆滿四十二歲的此時,突然這位我尊敬的上師——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囑我為他的新書寫序,真讓我又驚又喜。回首過往,我從沒好好地上過學,既不會寫中文字,也只會寫一點點英文,叫我寫序,可真是考倒我了!還好,人生就是一場戲,我是演員,而上師是導演;不熟練的演員時常忘了自己在戲中,幸好有導演指導演員演戲,並且不斷地提醒演員他正在演戲;既然是戲夢一場,那就斗膽下筆吧! 與仁波切一樣,我也是電影工作者。

  在工作時,我經常會詢問導演關於該劇本的編劇是誰;而仁波切這位不平凡的導演卻不斷地提醒我,我自己是演員,也是編劇。收到這本書,就如同收到一個劇本一樣。其實學生遇到上師,就像演員遇到導演。我有幸遇到這麼多的上師和導演,讓我充分了解人生。而仁波切這位導演的方法很直接,對究竟與世俗(戲?與戲外)講得非常清晰,教我演好戲的方法與技巧。

  演員常忘了自己正在演戲,就像我們自以為是佛教徒,把文化與佛法混在一起,本書明白地告訴我們,成為佛教徒後,以為自己不再演戲,實際上卻陷入另一場戲,還持續在演「佛教徒」這個角色。 當我放下工作,投入修持,以為不再演戲,其實只是換了個角色,身在另一場戲中。每次有緣與仁波切這位導演見面時,他總是提醒我,連身為佛教徒,也僅不過是另一場戲罷了。 當你把這部戲都扔掉,才是一場沒有戲的好戲,看似無戲,實則處處是好戲。 若想從無明到無名,真誠推薦大家細讀這本書。

李連杰,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