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變世界是發表演說的唯一理由
我的一位老朋友、同時也是一名演說作家曾經告訴我,發表演說的唯一理由,是為了改變這個世界。他視演說為一項挑戰;換句話說,既然要費盡心思來準備、並發表一場演說,就應該讓所有的努力發揮其價值──甚至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否則,何苦來哉?從準備演說內容、到正式發表,甚至是聆聽演說,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失敗的可能性相較於成功高出甚多。
一項常被引用的研究指出,許多經理人寧可魂歸西天,也不願當眾公開演說。大部分經理人最恐懼的事項中,公開演說排名第一,死亡反而退居末位,僅較核子戰爭略勝一籌。這足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經理人往往將準備演說的任務拖到最後一分鐘,或是乾脆把這項差事交辦出去。
如果公開演說對演說者而言是一件苦差事,那麼對他們的聽眾來說,更不會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絕大多數的商業簡報往往令人生畏,因為其中充斥著陳腔濫調,平淡無奇、毫無熱情可言。一般人在聽過一場演講後,能記得一到三成的演說內容就很了不起了。
我參加過不少的商業演說,就我的了解,聽眾甚至馬上就將演說內容忘得一乾二淨。有多少場你曾參與的商業簡報,雖然你坐著聆聽,卻早已魂遊象外,思緒從此就沒再回來?你是否曾偷偷拿出自己的行事曆,開始規畫下一個千禧年大計?抑或是你最後對於會議室天花板上的瓷磚數目,比對簡報內容的重點數字還要熟悉?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還要在意發表演說?理由是,發表演說為演說者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的熱情和理想的機會。
除了將一群人聚集在會議室,強迫灌輸你的個人意見之外,演說還有比這更深遠的意義;一位好的演說者能和聽眾在理智、感情以及肢體上產生連結,這是僅僅透過紙筆文字所無法達成的。而就在演說者和聽眾發生共鳴的瞬間,一種強而有力的化學作用即刻產生,這也是其他傳播媒介無法複製的。
我稱這種關係為動覺連結。根據我教授公開演說長達十七餘年的經驗發現,當這種連結發生的時候,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相反的,一旦失去這種連結,每個人都會意識到,包括演說者本人在內。如何能產生動覺連結?這就需要回到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而這也正是本書所要談論的重點。
演說的需求永無止盡 我們需要發表演說來激勵聽眾採取行動。人們可能會從你所寫的文章中來認同你的專業知識,但他們只會透過親自聽到、並看到你針對他們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才會對你本人產生信賴,進而產生行動。這樣的信賴既是發自內心,同時也兼具理智與感情;信賴感的發生,唯有來自於身歷其境。
從聽眾的角度來看,聽眾需要藉由親眼目睹他們所擁護的人,並判斷他所傳遞的訊息、以及他為人的可信度,方能合理化自己的激情,進而採取行動。
一方面,聽眾會無意識地讀取演說者所釋放出來的非語言訊息,包括肢體動作及習慣,作為判斷演說者為人可信度的重要依據;同時,聽眾也會觀察演說者能否條理清楚地架構、並表達自己的演說內容,以證明其善於表達及組織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理解演說者所傳達出的熱情,聽眾也會試著在演說者身上尋找共通的人性。
在一九八○年,羅傑.麥德(Roger Mudd)曾於〈六十分鐘〉節目訪問當時擔任參議員的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詢問他為何要參選美國總統。透過電視攝影機的鏡頭,數百萬名美國人目睹了泰德.甘迺迪前後不一的失言表現,因而對他的個人誠信打了折扣,結果這場選戰還未正式開打就幾乎宣告結束。泰德.甘迺迪的確改變了這個世界,不過不是他原先所期望的結果,潛在支持者從他的陣營轉向競爭對手的陣營,潛在選民也轉而投向其他候選人,這一切的發生都是透過電視的傳播效應,足以想像其傷害性有多大。
難道試圖改變這個世界是個令人氣餒的挑戰?其實這當中存在著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只要透過強而有力、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每個人都能改變世界。不論你是對一小群的職員或同事說話,抑或是面對數千人發言,其原則都是一樣的。 更令人興奮的是,不論你的演說技巧有多好,都能學習如何讓你的演說能力更為精進,足以和你的聽眾產生動覺連結,並增進你個人的可信度,進而促使聽眾採取行動。
必須傾聽你的聽眾 有一個違反一般人直覺的真理存在:為了和你的聽眾建立堅固的連結,其祕訣是從一開始就要傾聽你的聽眾。 你可能會產生懷疑,身為演說者為何還要傾聽?還有動覺連結的意義究竟為何?
其實這些答案和問題是互有關聯的。首先,動覺(inesthetic)意為覺知在空間中身體的位置與動作;而傾聽你的聽眾則意謂著你必須用整個身體去傾聽,同時展現出你正在傾聽。讓我們假想一個情境,某個公司的執行長為即將舉行一年一度的股東大會而緊張不已,因為該公司去年一整年的營運數字非常難看,而且人人皆知。
當股東會一開始,該位執行長就作了最壞的打算:「早安,」他簡短地開始報告,然後他的雙手交疊在他的胸前,緊張地盯著台下的聽眾,並試著不去注意聽眾間蠢蠢欲動的憤怒。他很快地轉入一個防衛性的演說,以求降低任何可能造成的傷害,在他的腦子裡,不斷地猜想聽眾可能會質問他哪些問題。
很顯然的,這並不是一幅令人愉悅的景象。相反的,另一位執行長也面臨相同的困境,知道今年的股東大會對他而言將是一大挑戰,也已早有準備。
然而當他一站上講台,微笑著開始他的報告:「你們好嗎?」他的雙手很自然地擺放在身體兩側,然後他停頓了幾妙,同時試著至少和坐在會議室右側的一位聽眾保持眼神接觸。緊接著他收起笑容,誠摯地邀請聽眾回應他的問題:「你們為去年公司的營運表現感到氣憤嗎?」(這時稍作停頓,同時改將眼神轉向坐在會議室左側的聽眾)。
「你們絕對有權利感到生氣,因為我們對自己也感到非常的失望,現在就讓我們彼此開誠佈公地好好談一談!」 坦白地說,不是每一位公司執行長都有這樣的勇氣,但是如果你是股東之一,上述兩家公司中,你會比較想持有哪一家公司的股票? 第二位執行長採用的正是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他試著和他的聽眾產生動覺連結,並試著傾聽他的聽眾──從一開始就注意讀取聽眾的反應,包括非語言的部分。
事實上,在這個簡化的例子當中,演說成功的關鍵就在真誠的發問。當你一開場就問候聽眾「你們好嗎」,緊接著就應該稍微停頓一下,以了解聽眾的反應;千萬不要在問候語之後就忙不迭地繼續演說,除非你已經得到聽眾不管是語言、或非語言的回應。這個技巧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建立一個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成功的公開演說,是由許多像這樣細微的、與聽眾建立連結的片刻所組成的。
當然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個人魅力。個人魅力是一項很神奇的特質,人人都渴望擁有它,然而個人魅力並非來自於你做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或是需要你經年累月地演練,也並非神祕難解,或是需要你花很多金錢來聘請演說教練給予指導;拜近三十年傳播研究之賜,我們已經了解何為個人魅力。簡單來說,個人魅力來自於善於表現的能力,亦即你願意對你的聽眾敞開你自己,不論是在語言或非語言的表達上,以傳達出你對於自己所論述主題的感想,包括你的焦急、你的自覺,以及你所關切的事,把它們全都傳遞給你的聽眾。這也是為何英文裡對於「發表演說」一詞,用了「給予」這個動詞(giving
a speech),如果你能夠將你的熱情傳達給聽眾,那麼你就擁有個人魅力了,因為聽眾將很難把注意力從你身上挪開。
讓我們回到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以及動覺連結。發表演說的唯一理由是改變這個世界,而你之所以能改變世界,是因為你促使你的聽眾採取了行動。要達成演說的目的,你必須傾聽你的聽眾,並傳遞出你的熱情,也唯有如此,才能和你的聽眾產生動覺連結。 因此,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可以說是再簡單也不過了。
當我提到「改變這個世界」,你可能會認為我單指那些大型演說(就像公司執行長在股東大會所進行的演講),其實我指的是各種大大小小的演說型式。
本書所提及的原則,以及稍後會提到的應用方法,都適用於各種型式的公開演說,不論你面對的是五千人、或僅有五名聽眾;也不論你是在一處大型的公開場合、或只在一場僅僅為了報告第三季營運數字的例行性會議中。畢竟,當你為公司第三季的營運作了一場振奮人心、且以聽眾為核心的精采報告後,你將改變這些坐在會議室裡、每一位工作團隊成員的態度。一旦你改變了他們的態度,就有可能改變他們的行為,而在你改變了他們的行為之後,當然也就改變了這個世界。
因此讓我們出發吧!我將帶領你們跨越大範圍的理論基礎,同時針對演說的初學者和進階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實用建議,你們可以自行應用本書對你們特別有幫助的章節。
正如我一再強調的,本書一般的原則適用於所有型式的講說,在某些情況下,我也會建議你們不用進行演練,不過這當然還是得由你們自己決定。這雖然是一本書,而非一場演講,但是我仍期望盡我所能地做到以閱聽人為核心。藉由本書,你們將會學習如何站在演講台上且游刃有餘,同時也能發展出對你們個人最有效的演講方法。
在本書第一部分,藉由公開演說的簡史回顧,你將了解為何有些演講能達到效果,而現代大部分的演說卻是效果不彰。我也將說明為何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方法,能使你大幅超越一般的演說者。
在本書第二部分,你將學習如何準備演說內容。大部分的演說教練會將焦點集中在你的衣著和笑容,但是人們去聽演講,當然最先要聽你講了些什麼,所以好的演說內容仍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講過程中,你必須尊重聽眾對於你所提出的論點擁有他個人的立場和決定,因此,我將陪伴你歷經整個過程,包括從一開始如何去了解你的聽眾,以及如何精心規畫一場讓聽眾心滿意足的演說;緊接著,我將對聽眾的心理需求多所著墨,同時引領你如何找到適當的故事題材,以讓聽眾易於理解的方式來架構你的演說內容。演說者就猶如一名導覽者,帶領聽眾進入一場事先規畫好的精采旅程,換言之,演說者永遠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最生動活潑的方式來邀請聽眾參與其中。在本書第三部分,我將談及如何進行事前演練,包括如何編排你的演講,使之更為生動淋漓,藉由運用你的身體語言來強化你的訊息,而非像絕大多數的演說者一般,其身體語言反倒成為演講時的障礙。
我還會強調說明聽眾對於動覺、聽覺以及視覺上的需求,以此來總結一些非常有力的演說技巧。最後在本書第四部分,我會將焦點集中於演講本身,包括一些如何克服緊張、以及強化表現的暖身技巧;我也會談及如何讓聽眾的能量成為你的助力。
許多涉及公開演說的相關議題,例如問答技巧、媒體、視訊會議等,我會總結於一特定篇章加以說明。我深信在你閱讀本書之後,將會準備妥當,以迎接公開演說的挑戰,同時對於以聽眾為核心的演說,也將具備相當的基礎與理解。
附帶一提的是,許多商業人士喜歡將「演講」(speech)和「簡報」(presentation)區隔開來,認為「演講」是針對一大群聽眾,而「簡報」則是較非正式的,僅針對同事或員工所進行的小型演說。然而在本書中,我認為兩者並無差別,不論你面對多少人進行演說,其所應用的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事實上,將本書所提及的原則應用於小型演說,遠比大型演說還要容易。因此,我將以「演說」(speech
and presentation)一詞來統稱「演講」和「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