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論:間接路線

戰略論:間接路線
定價:420
NT $ 378
  • 作者:李德哈特
  • 原文作者:B. H. Liddell-Hart
  • 譯者:鈕先鍾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7-09-1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2942
  • ISBN13:9789861732947
  • 裝訂:平裝 / 480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間接路線」是當代英國戰史大師李德哈特畢生所提倡的戰略觀念。在《戰略篇》一書中,李德哈特以西洋軍事史上的三十場戰爭,二百八十多個戰役的研究為例,歸結出間接路線實為最有希望且最經濟的戰略形式;並在此基礎上,為戰略思想構建出一套新的理論體系。而書中有關於大戰略的思考及游擊戰的闡述更是開風氣之先,在核子時代的今日,尤具啟示。

  此書對於戰略理論作了有系統的扼要分析,尤其是有關大戰略的思考更開風氣之先,直到今天仍受到全世界研讀戰略思想的愛好者們之重視。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B. H. Liddell-Hart)

  英國軍事思想家。1895年10月生於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英國步兵隊,1927年退伍,官拜上尉。曾任《每日電報》和《泰晤士報》軍事記者、《大英百科全書》軍事編輯。二次大戰前(1937-1938)擔任英國陸軍部長賀爾.貝利夏的私人顧問,致力於英國陸軍的改組工作。戰後,李德哈特在世界軍事學界的地位達到最高峰,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紛紛授與榮譽學位並聘邀客座講學,1966年受封為爵士。

  著作超過三十餘冊,包括《戰車:皇家戰車團及其前身的歷史》、《山的那一邊》、《回憶錄》、《戰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其有關於機械化戰爭的觀念對當代的戰爭藝術具有重大的影響,尤以在德國為然。

  1970年1月卒於白金漢郡梅德門漢縣。

譯者簡介

鈕先鍾(一九一三 ~ 二○○四)

  江西九江人,南京金陵大學理學士。曾任《臺灣新生報》總編輯、國防計畫局編譯室主任、軍事譯粹社發行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等、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榮譽教授及三軍大學榮總講座教授。譯作近九十種,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西洋世界軍事史》、《島嶼浴血戰》、《希特勒征俄之役》、《二十世紀名將評傳》、《戰爭藝術》、《戰爭論精華》、《戰略論》、《戰爭指導》、《戰略緒論》等等。 著作涵括戰史及戰略,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略漫談》、《現代戰略思潮》、《西方戰略思想史》、《歷史與戰略》、《戰略研究入門》等書。

 

目錄

《戰略思想叢書》總序003
原序011

第一篇 二十世紀以前的戰略019
第一章 緒論021
第二章 希臘時代的戰爭027
第三章 羅馬時代的戰爭049
第四章 拜占庭時代的戰爭067
第五章 中世紀的戰爭087
第六章 十七世紀的戰爭097
第七章 十八世紀的戰爭111
第八章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135
第九章 一八五四至一九一四年的戰爭171
第十章 二十五個世紀的結論195

第二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略201
第十一章 一九一四年的西戰場203
第十二章 東北歐戰場219
第十三章 東南歐與地中海戰場231
第十四章 一九一八年的戰略247

第三篇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269
第十五章 希特勒的戰略271
第十六章 希特勒的全盛時期289
第十七章 希特勒的衰頹309
第十八章 希特勒的敗亡355

第四篇 戰略和大戰略的基礎399
第十九章 戰略的理論401
第二十章 戰略和戰術的基本要點421
第二十一章 國家目的與軍事目標427
第二十二章 大戰略447
第二十三章 游擊戰457

附錄:李德哈特及其思想469

 

內容連載

原序 李德哈特

氫彈的出現己為世界投下了一道黑影,而「自由世界」方面,尤其顯得陰森。這種兵器在設計時的目的,本是為了保護他們,可是結果他們反而最感焦急。他們這種日益增高的「不安全」感,正足以構成一個極富諷刺意味的反省,使人回憶到當一九四五年,他們的領袖對放出這個「原子惡魔」以來加速日本崩潰的決定,是如何的草率和缺乏思考。邱吉爾的《戰時回憶錄》,其最後一卷故意定名為〈勝利與悲劇〉,在那本書上曾有一個極驚人且具有重大意義的透露。他說:「對於是否應該使用原子彈的問題,從來不曾有過一分鐘的討論。」

氫彈對於廣島的轟炸而言,可算是一個報應。當年負責的政治家認為這是確保迅速完全的勝利和爾後世界和平的最容易和最簡單的方法。誠如邱吉爾所云,他們的想法是以為「這足以使戰爭結束,使世界和平,只要花少數幾個爆炸的成本,即足以顯示出驚人的力量,對於受苦受難的人民,伸出救援的手來。當我們經過這樣多的勞苦與危難之後,這似乎可以算是一種奇蹟了。」可是到了今天,自由世界的人們所感到的焦慮反而與日俱增,此正足以證明當時的領袖們,對這個問題並沒有能夠想透──這樣的勝利並不能獲得和平。

他們的眼光始終不曾超出眼前的戰略目標──「贏得戰爭」──之外,而且更認為軍事勝利即足以保障和平──這個假定是與歷史的通則相違背的。這可以算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純粹軍事性的戰略,必須受到具有較長久和較廣泛觀點的「大戰略」的指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環境中,勝利的追求是注定要變成悲劇的,把德國的抵抗力完全消滅了之後,結果當然無異於是為蘇俄掃清了侵入歐陸的道路,而使共產黨的勢力,可以向四面八方擴展。這也是同樣自然的結果: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原子武器既然有了如此驚人的表演,俄國人在戰後就一定會設法發展這種武器了。

從來不曾有過這樣不安全的和平,經過了八個神經緊張的年頭之後,核熱武器的生產更使「勝利的國家」益增加其不安全感。但這還不是其唯一的效果。

即令還只是在試爆之中,氫彈卻早已比任何的東西,更足以證明出用「總體戰」當作方法,和用「勝利」當作戰爭目標,是如何的荒唐不經。這兩個名詞以及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似乎都是完全不合理的。

連主張戰略轟炸的鉅子們,也都已經認清了這個事實。英國空軍元帥斯雷索爵士(Sir Jocn Slessor),最近曾經發表他的見解說:「四十年來,我們所知道的總體戰,現在是已經過時了……今後若再有世界大戰發生,其結果無異是集體自殺,而人類的文明亦將就此結束。」英國空軍元帥泰德勛爵(Lord Tedder),也早已強調過這一點,他說:「用原子武器的戰爭不是決鬥,而是交互自殺。」

可是接著他又說:「這種趨勢似乎可使侵略行為不致受到鼓勵。」──這句話卻比較不合邏輯。因為一個冷血的侵略者,也許會估計到他的對手有一種不願意自殺的先天猶豫心理──這種心理使他們對那些不是明顯致命的威脅,可能就不會採取立即的反應。

任何一個負責的政府,當它達到這個地步時,是否會敢於使用氫彈,以來回應一個間接性的侵略,或者是任何局部和有限性的侵略呢?連空軍方面的領袖人物本身,都警告我們說,這是一種「自殺」的行為,那麼若是再感到躍躍欲試的話,則似乎真是瘋狂了。因此,我們可以假定除非這個威脅,要比氫彈本身還更可怕,否則就決不會有人使用氫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