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 作者:強納森 . 柯拉瑞
- 原文作者:Jonathan Crary
- 譯者:蔡佩君,王嘉驥
- 出版社:行人
- 出版日期:2007-09-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8344212
- ISBN13:9789868344211
- 裝訂:精裝 / 29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眼球考古學〕
我們置身數位的時代,視覺經驗也在這個數位化的行列中,脫離了類比的掌控、進行徹底重組。於是,舊的眼球如同痂一般自然脫落,新的眼球由電腦、電視、監視器等數位影像共同催生茁壯。解析度、像素、虛擬實境、photoshop,我們今天擁有的不只是各種全新的詞彙,更有一雙新的眼睛,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觀看與聚焦方式。
面對新的視覺,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觀看方式有何「新穎」之處?
本書作者強納森.柯拉瑞(Johnathan Crary)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他不是去動手撬開液晶螢幕,或者分析街頭監視器如何密不透風;也不是如布紐爾(Bunuel)直接切開人們的眼球,血淋淋地給觀眾震撼教育。他選擇了逆向操作,從地下拾起被人們拋棄、遺忘的眼球,開始進行視覺的考古學。他認為,只有弄清楚我們「過去」如何觀看,才能知道新的視覺經驗有哪些只是承接前者,哪些是這個時代的真正特徵。
因此,作者開著推土機,撥開人類眼球千年史的地層遺跡、向我們展示了「暗室」與「立體視鏡」這兩層對當代最有影響的視覺典範。前者統治了十七十八世紀人類眼球運作方式,後者則形塑了作者所謂的「十九世紀觀察者」。
乍看之下,「暗室」只不過是光線從小洞進入黑箱時,會在內部出現顛倒室外影像的光學現象,而所謂「立體視鏡」,則是僅僅在某種條件下才會產生「立體」效果。但在作者極有說服力的挖掘與陳述當中,這兩個如同玩具般的儀器,成為當代視覺研究的基礎,也成為所有眼球養分的來源。 柯拉瑞的眼球考古學,讓我們弄清楚,在液晶螢幕華麗色彩的背面,隱藏了什麼秘密。
本書內容橫跨視覺研究、藝術理論與科學史等領域,引發了視覺再現理論的典範轉移,被譽為「具有毋庸置疑的原創性與重要性」,無論身處藝術理論、科學史或是視覺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或是對視覺觀看與應用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可在本書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學院題材,是一部打破類型、融合多項主題領域的作品,將畫家與哲學家彼此連結,又將這兩者與新興的視覺技術聯繫,並且展現了原創散文所具備的那種開拓性洞見,從中更可見到作者的淵博學識,少有著作能夠企及。
作者簡介
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界域叢書」(Zone Books)的創書主編,著名期刊《十月》(October)的編輯顧問,也是《知覺的懸宕》(Suspensions of Perception, 1999)的作者、《身體化》( Incorporations, 1992)的共同編者。曾獲古根漢(Guggenheim)、蓋提(Getty)、邁隆(Mellon)及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等研究獎助,也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院士。
譯者簡介
蔡佩君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譯作有《前衛藝術理論》、《共和危機》、《知識騙局》、《多瑙河注》、《劍橋流行與搖滾音樂讀本》、《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等。
★xiii 致謝
★xv 導讀:觀察者的技術與主體位置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
★3 第一章 現代性與觀察者的問題
★47 第二章 暗箱及其主體
★109 第三章 主觀視覺與感官之分離
★157 第四章 觀察者的技術
★215 第五章 目視的抽象化
★237 書目資料
★286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