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前,培養超強閱讀力!
- 作者:黛安.麥堅尼斯博士
- 原文作者:Diane McGuinness,PH.D
- 譯者:張彬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07-07-0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850775
- ISBN13:9789861850771
- 裝訂:平裝 / 19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孩子的閱讀力不是天生,而是父母培養出來的!
◆傑出的語言技巧能讓孩子離成功最近!
◆每位新生兒的父母,都應該知道這些訊息!增進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從小就開始!
你可能不知道:
1.在媽媽腹中六個月的胎兒就有感知及聽覺的能力!(會記得媽媽說過的故事)
2.聽來幼稚的「媽媽腔」確實有其功效!(喝水水、吃飯飯,這樣講嬰兒比較懂)
3.嬰兒需要你多和他說話!(就算還小不懂,也會有刺激腦發展的效果哦!)
4.與孩童對話時盡可能使用多種詞彙,他以後認知的詞語就會變多!
5.建立孩子的故事記憶!(說童話故事給孩子聽後也要問問題)
6.上幼稚園對孩子有幫助嗎?(好的幼稚園對孩子有幫助,壞的幼稚園就破壞性很大)
閱讀力,從子宮就開始!
這本書從孩子尚在子宮孕育,一直記錄到孩子五歲為止。每一章都收錄了關於孩子在語言和認知發展上的最新研究,並提供一些方法讓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學習適當技巧時,能助他們一臂之力。這種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方法,能讓你在尋找相關資訊時更加容易,並且能專注在孩子能夠使用的技巧上。請記住,所謂魔術年齡其實是不存在的。孩子的第一個字可能早在十個月大時出現,但也有可能要晚到兩歲時。不管是哪種狀況,都是相當正常的。
你必須了解每個階段的發展,才能帶領往孩子下一步成長
嬰兒和幼兒了解的遠比他們表達出來的更多。用行話來說,就是要能先感受語言,才能創造出言語。嬰兒懂的東西不止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他們還會在腦海中進行一些思考活動。這個把想法變成單字的過程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語言發展中有太多的活動是在檯面下進行的,所以你更應該從頭開始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做了什麼,她一直以來到底進步多少。在了解她的進展後,你就更清楚自己該如何準備,才能在她的下個成長階段裡對她更有幫助。
語言、閱讀、溝通,是給孩子最好的基本競爭力!
這本書著重在探討自然語言的發展以及語言的理解。語言理解指的不僅是單字的意義,它是我們在解讀這個世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切心理過程,包括知識,對時間的理解,順序,因果關係,同理心,邏輯和推理能力。我們的探討使用了很多資源,包括父母如何協助孩子發展複雜的語言和思考技巧等豐富的資訊,也綜論了針對閱讀教學的實用建議。好消息是我們確實知道需要教導孩子什麼,讓每個孩子都能學會閱讀。
作者簡介
黛安.麥堅尼斯博士(Diane McGuinness,PH.D)
她是心理學專家,曾出版《當孩子不學習(When Children Don’t Learn)》、《為何孩子不讀書,我們又能做什麼?(Why Our Children Don’t Read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前言
何謂閱讀高手的養成?
培育閱讀高手和養成優秀聽眾的技巧是一樣的。這些技巧讓我們了解語言的各種層面。一個優秀的讀者並非如一般人所想的,只是擁有解讀每個字義的能力而已。解讀能力雖然重要,但在閱讀技巧裡只扮演次要的角色。在那些有明確的字母書寫系統的國家裡,一個發音只以一種符號表示,孩子學習這些「破解密碼」的規則只須花上約12個星期。然而英語的字母編碼,卻是非常的「不透明且難以理解」,一個發音可能有多種拼法,有許多種方式可以解讀相同的字母。就因為如此,許多孩子在學習如何解讀上,遭遇到勿須有的難題,大家的注意力更從最重要的事物上轉移到其他地方。倘若孩子認識的字彙不多、句法和語義技巧很差、無法旁徵博引、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就算他勉強能了解他所聽到的,也無法了解所閱讀的書籍內容。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成為一個優秀讀者最主要的指標,就是在生命早期時就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發展。人們在任何年齡都可以學習閱讀,但語言技巧卻不是這樣隨時想學就學得會。這些技巧早在孩子與父母親密的口語互動中就開始萌芽,在往後每一步的學習上,父母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法和父母和褓姆有正常口語互動的孩子在語言發展上會嚴重落後,如果這種狀況持續過久,甚至可能再也無法恢復正常。
父母在語言之舞中的角色
在過去十年裡,我們對語言發展以及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了解,是前所未見的豐富。生理上的構造讓我們能設定語言發展的里程碑,孩子從辨識語言(聽覺型態)到了解特定的意義(人類、事物和動作所發出的聲音),到早期語言的產生(牙牙學語),然後到寶寶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的神奇時刻。一般的孩子會在生命中的第一年就完成以上這些任務,也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其他更複雜的語言功能,則會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出現。
然而,所謂「一般的」孩子是一種統計平均值,我們知道這些里程碑出現的時間點其實真的是因人而異。有些孩子要到十八個月或更大才會開口說話。科學家嘗試了解遺傳因子對這些個別差異的影響程度,例如聽覺處理能力(分析說話模式的能力),說話─動作發展(模仿他人說話的能力),特定語言功能(把說話模式與意義連結的能力),或是環境因素(父母投入的程度),或是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
雖然生理構造並非語言發展爭議的原因,但人類的確不是各種語言都會的。在語言型態上,我們沒有一個像鳥類一樣的世界各國通用的範本。無論我們的生理構造為何,這個構造並非為單一特定語言所設計。人群在經過時間、空間或環境的隔離後,就會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語言,有新的發音和文字,以及不同的文法架構。孩子無法靠著遺傳因子就學會語言。他必須先聽然後學會說。沒有父母的說話溝通交流,孩子的語言能力就無法正常發展,甚至還可能會自動關閉學習功能。至於在何時會惡化至此,就沒有人敢說了。
每個人類都有一台「普世語言製造機」,但語言不像福特的馬自達汽化器,不是開一條組裝線就能製造的出來。每個人的機器和別人的都有些許的差異,這個差異則是來自遺傳。在幼年時期,孩子的語言智商(原則上指的是字彙量的多寡)其實更像是親生父母的翻版─即使父母和孩子從未曾謀面。根據針對數千個雙胞胎和領養兒童的調查顯示,在青少年時期末期之前的孩子,有50%的語言技巧是由他的基因決定(也就是,與他親生父母的語言能力有非常強的正向關聯。)另外的50%則大部份歸因於一個樂於分享的環境。對年幼孩子而言,分享的環境指的應該就是孩子在家裡的成長環境。這表示父母不單只是傳遞出他們的基因,還可以操作這些基因─就看他們是怎麼和孩子在口語和情緒上互動了。
現在我們了解父母該在這個分享的環境中達成何種使命。這項任務最叫人興奮之處,就是知識真的就是力量。父母對孩子養成特定的語言和溝通技巧方式,有著正面的影響。了解這些技巧有助於父母著重並加強做對的事情,或去模仿做法正確的父母的行為。只要清楚哪些做法有害無益,父母就可以避免去做那些不正確的行為。這本書的主要目標就是詳述在某段時間裡,年幼孩子需要我們怎麼去協助他們;以及從孩子出生到五歲大的這段時間裡,父母該如何以最有效的口語和應對模式去和他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