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5)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

思想(5)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
定價:360
NT $ 169 ~ 324
  • 作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7-04-24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083143X
  • ISBN13:9789570831436
  • 裝訂:平裝 / 32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數的週年,往往是驚醒記憶的時刻,迫使人們正視歷史的延續與教訓。不過,某個年份,可能可以聯繫到多個歷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構成多面向的週年。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也是解嚴二十週年;但是今年不也是十月革命九十週年、國民黨清共八十週年、對日抗戰七十週年、反右運動五十週年、中東戰爭四十週年、鄉土文學論戰三十週年以及香港回歸十週年嗎?甚麼週年應該紀念、甚麼週年無妨忽略遺忘,不是沒有客觀理由的,但也不是不帶著現實考量的。古為今用的本能,在週年的政治學上表現無遺。

  本刊著重歷史意識的檢討,所以對於週年的複雜含意,感觸警惕並不侷限在台灣史。去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四十週年,也是毛澤東去世的三十週年,我們未能即時找到合適的文章來回顧反省,很是遺憾。但幸運地,如今蕭延中先生賜下大作,稍能彌補這份缺失。蕭先生借用美國思想史家史華慈教授的觀點,揭開文革以及毛澤東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有助於理解這件牽動億萬人命運的二十世紀史上的奇特運動。對於文革的檢討與認識,在中國大陸與海外都有人在努力,不過,就思想層面上的反思而言,本文介紹的視野是深刻獨特的。

  吳乃德先生的〈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一文在本刊第二期發表後,引起各方矚目討論。值此二二八事件甲子週年之際,繼續認真而非工具性地探討轉型正義這個理念,更具有嚴肅的含意。本期,江宜樺先生針對轉型正義的意義與作法,進一步提出細緻而全面的整理與檢討。江先生對於轉型正義作為一項理想,既肯定其價值、又強調其侷限,正是思想性反思的辯證性格所在,請讀者三思。另一方面,陳芳明先生強調,由於轉型的獨特歷史脈絡使然,轉型正義在台灣應該特別強調和平與和解。這是一種從歷史提煉的倫理呼籲,也請讀者領會。

  吳乃德文章的標題,已經指出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有著緊密的關連。但是由於記憶是痛苦的、由於必經過選擇,記憶不會是單純的「回到過去」;相反,記憶難免受到各種人性的、時代的、政治的糾葛所左右。近年來,關於二二八事件以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性質」問題,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即涉及了記憶的政治面向。二二八事件是族群衝突、還是當時內戰陰影下的國家暴力?如果是族群衝突,那麼冷戰架構之下的「白色」恐怖,既然是針對「紅色」左派而發動的,與二二八事件又豈能歸於同一個範疇?這些爭論以統獨的鴻溝為背景,大概不會立即獲得結論。但是,只要面對台灣史,就不得不面對台灣左派的真實存在,不得不面對五十年代的鎮壓真相。藍博洲先生站在左?統的立場上,二十年來做了大量的歷史工作,企圖重現五十年前台灣左派的受難史。本期發表他有關張志忠的近作,願這位革命者及其妻兒,藉此也能得見一線歷史的天日。

  相對於台灣的記憶景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越戰是美國當代史的隱痛,猶太人大屠殺則是德國近代史的恥辱,兩國都在爭議聲中費力建造了紀念建築,企圖面對一段痛苦的記憶。單德興先生撰寫長文介紹越戰紀念碑,陳郴先生則介紹德國的猶太人紀念碑,兩國的經驗都有啟發意義。不過,德國的紀念建築面對了猶太人,越戰紀念碑上卻似乎不見越南的存在。其間對比,是不是多少反映了猶太人「內在於」德國和中南半島「外在於」美國的赤裸裸的現實?越戰的道德爭議與大屠殺的道德爭議,顯然有著不同的脈絡,那麼我們豈能不問,今天台灣關於二二八的紀念與爭議,所依循的道德脈絡又是甚麼面貌?

  如果台灣的歷史已經夠沈重,中國大陸六十年來的歷史就更不堪負荷了。幾度的大風浪、大周轉,一次接一次地沖刷剝離近代中國原已崩塌的各項價值與理想。但如今的中國,既然還無法面對歷史,也就無法重拾歷史每個階段肯定過與糟蹋過的那些倫理秩序。本期陳贇先生和賀照田先生的文章,不約而同針對當代中國「精神史」的荒蕪與迷亂進行溯源。兩位的視野或許有異,可是兩位的問題意識與對現狀的診斷,共同指向一種針對「思想狀況」的關懷,相信本刊讀者會感到共鳴。

  本期也發表張旭東和王琪濤兩位先生對前期蕭高彥、高全喜先生書評的回應。我們的篇幅雖然有限,但是作者之間的對話討論,永遠是我們最珍惜的思想交流契機。

 

目錄

蕭延中 文革的政治思想根源:史華慈論盧梭、孟子與毛澤東
黎安友 中國研究四十載
張朋園 黎安友〈中國研究四十載〉讀後

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

江宜樺 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
陳芳明 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
單德興 創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將士紀念碑
陳郴 克服過去:柏林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的歷史啟思
藍博洲 孤墳下的歷史:張志忠及其妻兒

思想狀況

陳贇 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
賀照田 從精神史看當代史

新書序跋

張錦忠、黃錦樹:《重寫台灣文學史》緒論:重寫之必要,以及(他人的)洞見與(我們的)

不見

單德興 邊緣與中心的另類思索:《邊緣與中心》序

回應與討論:回應蕭高彥、高全喜對《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的兩篇書評

張旭東 文化主體性的辯證法與歷史決定
王琦濤 是文化也是政治

思想采風

成慶 張藝謀與賈樟柯的背後:當代中國文化生產的第三隻手
賴芸儀 巴柏教授來台演講
鍾大智 法國思想家布希亞去世
陳子瑜 培里安德森論俄國的民主

 

內容連載

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

「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是近年來台灣輿論界的熱門議題,尤其在每年二二八紀念日前後,以「轉型正義」為主題的研討會、座談會、記者會及出版品似乎有增無減。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轉型正義問題的討論,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這些相關活動中,有的比較嚴肅且有助於我們對轉型正義的認識,譬如《思想》第2期所刊出吳乃德教授的文章,以及《當代》第230期所刊出的轉型正義專輯;有的則比較草率並充滿政治操作的鑿痕,如2007年初安排五國卸任元首來台出席的「全球新興民主論壇」,或是民進黨中常會在同年2月7日所提出的「去納粹化」運動。

雖然轉型正義的口號甚囂塵上,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一個饒富興味的現象:絕大部分倡導轉型正義概念的,都是泛綠或親綠的學者及團體;而泛藍或親藍的學者及團體,則刻意不觸及這個問題,或是以嘲諷、否定的態度看待這個問題。對於生活在台灣社會、凡事已經習慣按藍綠分野思考的人們,這似乎也是天經地義的發展。然而,如果我們希望台灣社會能夠就事論事、能夠擺脫藍綠本位的思考,並期待建立一個講理的、公正的民主社會,我們實在應該鼓勵大家真誠地面對問題,釐清轉型正義的意義與作法。也許我們無法在所有爭議性問題的處理上獲得共識,但至少對歷史有所交待,對未來世代也可以提供進一步思考的契機。


一、民主轉型與轉型正義
由於某些政治人物的蓄意扭曲,目前輿論在談論轉型正義問題時,會把許多相干、不相干的議題混雜在一起,使大家對轉型正義的內涵感到困惑,或甚至產生嫌惡排斥的心理。舉例而言,陳總統因家人濫用特權而遭到反對黨猛烈抨擊時,辯解說過去的「七海官邸」到現在都還享有特殊待遇,大家憑什麼指責民生寓所幫傭支領特工人員的津貼叫做貪腐與特權。我們遺憾的不只是陳總統以「過去別人可以,為什麼我現在就不行」的心態看待此一事件,更在於他主張這是「轉型正義」的問題,彷彿我們應該徹底檢討「七海官邸」的陋規,同時又諒解民生寓所的作法,這樣才符合轉型正義的要求。然而,轉型正義如果要有意義,當然是要一併檢討七海官邸(現在叫「大直寓所」)以及民生寓所(當時是總統女婿住所)是否必須配置國安人員、及以清潔工能否支領特工人員薪資的問題。陳總統以「轉型正義」替自己不當行為辯護的結果,只會使一知半解的人認為轉型正義並不是什麼好東西。

再以最近民進黨中常會所討論的轉型正義提案來講,游錫堃主席除了力主全國徹底消除「蔣中正」的名字(如「中正紀念堂」、「中正路」、「中正公園」改名),加速通過「政黨不當取得財產條例」之外,還主張威權時期曾參與政府體系者不得入黨,並呼籲立即制定新憲法、確立總統制或內閣制的問題。這個提案所涉及的項目中,有些的確與轉型正義有關(如國民黨黨產問題),有些作法上值得商榷(如中正路全部改名或擴大排藍條款),有些則與轉型正義沒有關聯(如修憲或制憲以確立中央政府體制)。這種提案事實上是假「轉型正義」之名,行貫徹一黨政見或遂行一人意志之實。雖然提案本身能夠幫助提案者爭取深綠選民的青睞,但是不斷操弄議題的結果,也同樣讓敵對政黨的支持者鄙夷其動機,並質疑轉型正義訴求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7
    $169
  2. 新書
    5
    $180
  3. 新書
    79
    $284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85
    $306
  6. 新書
    9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