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後記
承平天慶之亂
瀧夜叉姬是歌舞伎劇戲碼《忍夜戀曲者》的主角,身分是關東英雄平將門的三女如月(又名「五月姬」)。劇中的如月為了替父親雪恨,前往鞍馬貴船神社祈願,獲得蟾蜍妖術(能夠化身為蟾蜍),改名為瀧夜叉姬後與朝廷對抗。實際上的如月似乎逃到福島縣落髮為尼,改名為如藏尼。
平將門是桓武天皇的子孫,平安時代中期的武將;藤原純友則是中級公卿,本來為了鎮壓海盜前往瀨戶內海赴任,最後竟成為海盜大頭目。由於這兩人在同一時期分別於東國與西國兵變,因此在日本史上的正式名稱是「承平天慶之亂」。不過,東國的將門之亂只花兩個月便平定,西國的純友之亂則花了兩年才平定。這二亂表示當時的中央政府朝廷已喪失統制全國的力量,也象徵律令國家的崩壞,而就時代潮流來看,也正是武士階級的興起。
將門於九四○年二月戰死,四月,頭顱被送至京城;純友於翌年六月遭射殺。
九四○年完成的軍事文學《將門記》中,描述將門是受了興世王等人的陰謀,才會喪失新皇地位而死於戰場,但沒有詳述興世王到底是怎麼樣的人物。而一一三二年完成的《拾遺往生傳》及一二一二年至一二一五年完成的《古事談》中,均記載淨藏於九四○年正月二十二日,為了降伏將門在延曆寺進行大威德法護摩儀式,這時燈臺火中出現將門手持弓箭的朦朧身影,護摩壇中也發出嚆矢聲往東飛去。於是淨藏說「降伏將門必成」。也提到公卿在進行平定國內災害叛亂時所舉行的仁王會時,選了淨藏為法師,這天京城內風言風語,說將門將率軍進京,淨藏卻說「將門首級正要進京」,事實果然如此。
《源平盛衰記》中亦記述俵藤太(藤原秀鄉)本來打算跟將門聯手推翻朝廷,前往將門住處求見。當時將門正在梳頭,聽到俵藤太前來,驚喜得顧不得結髮髻,也沒換衣,就穿著白色內衣出來迎接俵藤太。俵藤太也非等閒人物,當下便認為「這人個性輕率,不足以登上日本國之主寶座」。之後,將門設酒席款待俵藤太,主客喝酒暢談時,不知是太高興還是個性使然,酒菜撒落將門盤坐的裙褲上,將門自己用手撣掉。此時,俵藤太又暗忖「這是庶民的舉動」。
簡單說來,俵藤太在初次見到將門時,便認定將門缺乏一國之主的才氣,表面上佯裝願意加入將門軍,實際卻同朝廷聯手於日後滅亡了在東國自稱「新皇」的平將門。
平安時代後期完成的史記《大鏡》中,提到將門跟純友於事前約好一方在東國舉兵,另一方在西國蜂起,事成後,由將門當天皇,純友當關白。這是指出將門與純友共謀一事的最古史料。
總而言之,平將門打算在關東地區建設一個烏托邦,卻在三十八歲時未能達成夢想而死,死後成為怨靈,之後又升級為「神」。這點跟同是平安時代的文人菅原道真類似,只是菅公成為全國性的學問之神,平將門卻始終是關東地區的地方神。但在六百六十三年後,另一位武士出身的德川家康為他出了一口大氣,創設了江戶幕府,而這「江戶」至今仍是日本的政治、經濟與交通中心,也是日本第一大都市。倘若平將門地下有知,會不會如蘆屋道滿那般發出「泥土煮沸」似的笑聲?
這部《瀧夜叉姬》可說是總括了所有關於「承平天慶之亂」的史料軼聞與史實,內容真真假假,史實與民間傳說渾然一體。當然故事中有妖也有怪,但隨著故事的進行,讀到最後,讀者應該能分辨出孰為史實、孰為民間傳說、孰又為夢枕大師掰出來的。
歷史傳奇小說正是具有這種「咒」力,作者以「掰」故事的方式,無形地在對讀者進行一堂歷史課。這比我們當學生時為應付大考小考而硬性背下的「歷史」有趣多了。
老實說,年紀愈大,我愈喜歡讀這類歷史傳奇小說。所謂正史,在我看來,都是「勝者」的「狡辯」。「敗者」在哪裡?死無對証哪。所幸有民間文學為「敗者」平反。不管是神話、傳說、戲曲、歌謠,甚或是街談巷語。或許,「真實」正是隱藏在這些通俗說話中?